作者|袁冰清
1.化性起偽而美
荀子的美學思想是基于其“性惡論”的哲學基礎而展開的。他說:“人之性惡,其善者偽也?!边@里的“性”指自然本性,“偽”指人為,即后天的學習修養。荀子認為人性本惡,傾向于滿足各種欲望,要通過后天學習仁義道德才能轉變為善。那么,化性起偽與美又怎么產生聯系的呢?荀子又說:“性者,本始材樸也;偽者,文理隆盛也。無性則偽無之所加,無偽則性不能自美?!本褪钦f,用“文理隆盛”加在“本始材樸”之上,于是“本始才樸”就有了美。所謂“文理隆盛”則是通過“禮”的規范,使人在學習實行仁義道德的同時,具有一種能夠充分表達人的情感的外在形式,從而使“化性起偽”具有了美的意義。這里所說的“美”,主要是指對于人的審美,在荀子看來,人的美不在于外表容貌,而在于內涵的品德學問,他認為人的自然長相的美丑是無關緊要的,而人對自己外表的修飾所體現的社會意義上的美丑則是重要的,因為它是人的內在心術的外在表現??傊髯拥膶徝览碚搹摹吧啤背霭l,而要符合“禮”,嚴格來說,審美在荀子這里是從屬于政治的,這一定程度上繼承了孔子美論的傳統。
2. 重視藝術的作用
荀子對藝術功能的肯定主要體現在他批判墨子的“非樂”思想,并在此基礎上建立了自己的音樂美學思想。墨子主張“非樂”,強調克制欲望,摒棄享樂主義,追求道德的理想境界,他認為音樂不僅不能促進勞動力的變革,從而改善人們的生活條件,反而會誘使人們追求享樂和私欲,從而導致道德的敗壞、甚至是國家動亂財富流失。荀子則認為導致這些負面后果的根源并非是音樂,而在于人的“群而無分”。所謂“群而無分”就是說在一個社會群體中,沒有明確的分工和界限,在這種情況下,就會導致紛爭與窮亂。相反,禮樂和文章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使得“群而有分”,從而促進統一、和諧的社會組織的形成。在他看來,墨子的“非樂”思想反而會導致“群而無分”,進而造成社會的動蕩。在此基礎上,荀子進一步肯定了音樂的社會作用,在他看來,“禮”和“樂”的社會作用是相輔相成的,“禮”的作用在于區分人的等級,樂的作用則在于使等級框架下的人之間保持和諧的關系。而樂之所以能促進人與人之間的和諧,在于它能影響人的情感。對于人的情感欲望,荀子首先肯定了它的客觀性,然后認為需要通過音樂等方式對它加以節制和規范。在通過音樂規范情感欲望的過程中,個人能獲得真正的美感,從而達到“血氣和平”的境界,在社會的層面,則能起到“移風易俗,天下皆寧,美善向樂”的效果??傊?,荀子重視“樂(藝術)”的社會作用,雖然是基于對封建等級制的維護,但“音樂能促進和諧”的思想本身卻是一個深刻的洞見。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