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處中原腹地,大致隔黃河相望的衛鄭兩國,同為周平王東遷成周的四大護法,可相對與御賜大義的晉國、諸侯身份的秦國、政治地位的鄭國,衛國所得寥寥。
特別是鄭國,桓公寄孥后與衛國同處中原板塊,地望相近。鄭武公、鄭莊公兩代鄭國君主,借著父輩余蔭,相繼擔任王室百官之首——卿士,打著尊王旗號東征西討,從一介寄人籬下的小國,發展為能與衛國相抗衡的大國。由此帶來的心理失衡,及地緣政治的相沖,使得衛國看鄭國非常不順眼,最終演變為政治、軍事沖突,矛盾重重。
衛鄭政治地緣關系圖
前722年,鄭莊公兄弟反目,爆發“鄭伯克段于鄢”之役,公子段政變失敗前來投奔,對于原本就與鄭國就有沖突的衛國來說是個不小的驚喜。
作為一個政治流亡者,公子段多年來在鄭國培植的根基雖然已經被清掃一空,但百足之蟲死而不僵,多少還會有些隱藏的漏網之魚。如果運籌得當,里應外合推翻鄭莊公,扶公子段上位,必定會讓他對衛國感恩戴德,從而在處理國際事務中看衛國的眼色行事。就算事有不濟,公子段無法入主鄭國,也可以將他當作一張牽制鄭國的大牌。端得是本小利大。
可是公子段不給力,估計是被鄭莊公的凌厲攻勢嚇破膽了,直接跑共邑(今河南輝縣市)當起了寓公。讓衛國君臣氣的直跳腳。
好在,同時投奔衛國的公孫滑(公子段的兒子)有找伯父一雪前恥的強烈欲望。衛國君臣想著他作為公子段的兒子也是一桿不錯的旗幟,至于影響立小點就小點吧,總比沒有得好。雙方郎有情,妾有意,一拍即合。
延津大覺寺·萬壽塔
就在公子段奔共的當年冬天,衛國以支持公孫滑歸國的名義越過鄭衛天然分界線黃河對鄭國發動突然襲擊,占領鄭國東北部重鎮——廩延,作為以公孫滑為首的鄭國臨時政府駐地。
廩延后世名之為“延津”,是鄭國東北部的戰略要地,兼黃河鄭國段第一大港,屬于和制邑戰略地位相當、絕對不容丟失的城邑。
因此,公孫滑屁股還未在廩延坐熱。身為王庭執政的鄭莊公立馬統帥王師、鄭軍、虢軍(此為西虢國,東虢在東周初期已經被鄭武公所滅)、邾軍以及魯軍發動了聲勢浩大的反擊。
聯軍勢如破竹的攻下了廩延,之后乘勝追擊,反攻入衛國境內,在衛國南境耀武揚威了一番才撤軍。
此次軍事行動中有一個特殊的細節需要說明下。當初鄭國呼朋喚友一起去砍衛國時,只邀請了邾國(顓頊后裔的封國),沒邀請魯國。作為魯國的附庸,邾國接到邀請后,感到自己國小力弱,便向魯國大夫公子豫請示并希望魯國一起出兵。公子豫也是個暴力分子,聽到有架打欣喜異常,立刻向魯隱公(名息姑)匯報請求一同出兵,沒成想遭到魯隱公拒絕。一看正常途徑走不通,公子豫直接將代弟攝政,有點名不正言不順的魯隱公拋到九霄云外,擅自領兵出征。
淇縣朝歌古城
次年冬,鄭國又以衛國干預鄭國內政,支持公孫滑作亂為由,再次對衛國發動懲罰性戰爭。
平定公子段之亂,兩次出兵攻打衛國都順暢無比,鄭國安內、囊外兩者做的堪稱完美。其后鄭莊公打著“尊王”的旗號“奉王自重”,通過連橫合縱,將齊、魯等國爭取到自己旗下,將屢屢挑戰自己權威的宋、衛等國壓服。
而在春秋初期,與鄭宋魯并列為中原四大國的衛國,由于在春秋政治風暴中屢屢踏錯,國力一衰再衰,從準一流大國淪落為陳蔡曹等并舉的三流國家,成為諸侯稱霸的墊腳石。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