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有關媒體報道,一顆非常罕見的彗星,于10月2日“光顧”北京上空,當天很多早起的人們,在迎著朝霞欣賞國慶期間美好的景色時,估計都能被這顆彗星所驚艷到。有記者拍到這顆彗星從國貿建筑群旁升起,在朝霞漫天、日出東方的映襯下,顯得格外壯觀。
原來,這顆彗星已經被命名,名稱為C/2023 A3,即紫金山-阿特拉斯彗星,在地球上能觀測到它的時間間隔非常長,為6萬年一遇。所以,這次能有幸看到這顆彗星的朋友們,實在是大飽眼福,而且真的是可遇不可求。
紫金山-阿特拉斯彗星
C/2023 A3中的“C”代表這是一顆非周期彗星(即不是繞太陽運行固定周期的彗星),“2023”表示彗星被發現的年份,“A3”則是該年度內按發現順序編號的第三個非周期彗星。
紫金山-阿特拉斯彗星最初可能是由阿特拉斯(Atlas)天文巡天項目發現的,而后因其在中國紫金山天文臺也獲得了觀測數據,故得此雙命名。這類命名通常反映了發現者或首次重要觀測地點的榮譽。
非周期彗星往往擁有高度橢圓的軌道,這意味著它們從太陽系外緣的奧爾特云區域深入太陽系內部,接近太陽時變得可見,然后再次遠離,可能數千年甚至數十萬年不再回歸。
紫金山-阿特拉斯彗星被描述為6萬年一遇,表明其軌道周期極長,人類在其上一次接近地球以來已過去了漫長的歲月。
當彗星接近太陽時,太陽輻射加熱彗核表面的物質,使其升華形成可見的彗發(圍繞彗核的氣體云)和彗尾(由太陽風推離的離子和塵埃組成)。紫金山-阿特拉斯彗星在接近地球時,其明亮的彗發和壯觀的彗尾成為觀測亮點。
下一次再看到它需要再等6萬年
彗星的軌道周期是指彗星繞太陽公轉一周所需的時間。對于周期彗星來說,這個時間相對較短,可能是幾年、幾十年甚至幾百年。然而,對于非周期彗星(也稱為長周期彗星或新彗星),其軌道周期則可能非常長,以至于在人類歷史上只出現一次或極少數幾次。
紫金山-阿特拉斯彗星被歸類為非周期彗星,其軌道周期極長。根據天文學家的觀測和計算,該彗星的軌道周期約為61751年。這意味著從它上一次接近太陽開始,到下一次再次接近太陽,將需要大約61751年的時間。
彗星軌道周期的計算通?;陂_普勒行星運動定律和牛頓的萬有引力定律。天文學家通過觀測彗星的位置、速度和軌道形狀,利用這些定律來推算彗星的軌道周期。
- 開普勒定律:描述了行星(或彗星)繞太陽運動的軌道形狀、速度和周期之間的關系。其中,第三定律指出行星(或彗星)繞太陽公轉一周所需的時間的平方與其平均距離(即半長軸)的立方成正比。
- 萬有引力定律:提供了計算天體之間引力的方法。在彗星軌道周期的計算中,萬有引力定律用于確定太陽對彗星的引力作用,從而影響彗星的軌道形狀和周期。
紫金山-阿特拉斯彗星的6萬年軌道周期是通過上述方法計算得出的。具體來說,天文學家通過觀測該彗星的運動軌跡和速度,結合開普勒定律和萬有引力定律,推算出其繞太陽公轉一周所需的時間約為61751年。由于這個數字非常接近6萬年,因此通常簡化表述為“6萬年一遇”。
除了北京在其他哪些地方可以看到?
紫金山-阿特拉斯彗星(C/2023 A3)作為一顆罕見的明亮彗星,其觀測范圍不僅限于北京,而是可以在全球多個地點進行觀測,只要觀測條件合適。
主要原因在于彗星位于太陽系內,其軌道會穿越地球附近的天空,因此全球多個地點都有機會觀測到。在北半球,緯度較低的地方(如赤道附近)觀測條件通常更好,因為彗星在接近地平線時的高度角更高,受大氣折射和遮擋的影響較小。
除了北京外,我國較低緯度的區域也有良好的觀測條件。從每天的時間看,在日出前的東方天空或日落后的西方天空,都有可能觀測到彗星。北美洲、南美洲的許多地方,以及亞洲的東南亞地區(如印度尼西亞、馬來西亞等)也都是觀測紫金山-阿特拉斯彗星的理想地點。同時,非洲、南美洲、澳大利亞也不失為理想的觀測區域。
需要提醒大家的是,這顆彗星的觀測窗口并未關閉,10月10日到12日期間,我們仍有機會再睹其風采。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