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紫陽縣瓦廟鎮新房壩新落成了一處宅子,凹型小二層布局結構,典型的新中式建筑風格,在深山簡寓中顯得端莊大氣格外醒目。且不說房舍的裝修如何精致,也不論屋內的用具如何考究,只說說房屋外那一處充滿了生活氣息的農家小院和從這個院落中飄逸出來的人間煙火——馮家菜園蒸盆子。
小院不大,四方規整,因主人姓馮,故取名馮家菜園子。周圍有用實木做成的柵欄讓院子平添些許田園氣息,小院的一側分成了幾個地塊,里面隨著季節的變換種著各類時令的瓜果菜蔬。中間井字型的人行小道卻用了上好的大理石鋪就,又讓這農家小院顯得有那么一點點兒小資范兒。小院的另一側用紅磚立起了一處梅花灶,五個灶臺的中間是一個高約三米的螺旋天梯狀煙囪,扭曲妖嬈的身姿讓原本粗鄙的煙囪散發了網紅氣質。但這可不僅僅只是為了擺設好看,這是制作美食的工具,是滋潤味蕾的源泉,是彌漫人間煙火的出處。這都因為將從這里蒸出一個又一個獨具特色的馮家菜園蒸盆子。
每到逢年過節前夕,馮家菜園子便變得忙碌了起來,因為要開始制作為慶祝節日而準備的蒸盆子了。要制作出上好的蒸盆子的關鍵是選好食材,而挑選合適的食材是最為講究的活兒。本地農戶自養的跑山雞平日里放養山林,渴了喝山泉水,餓了吃農家自產的五谷雜糧,間或在山林間捉蟲刨食,悠然自在的放養生活,長達一年的放養周期讓雞肉表皮筋道,肉質緊實,湯味鮮美。豬肉要選用本地的黑豬,從小不喂養成品飼料,苞谷紅薯加山坡上打的豬草成為飼養標配,原生態的喂養方式和獨特的土豬基因讓豬肉口感細膩,香味濃郁。瓦廟屬于紫陽的“高山地區”,較大的晝夜溫差、充足的光照、小規模的種植模式讓所生產的蔬菜品質優良,營養豐富,口感舒適。干四季豆、干洋芋果果、香菇、胡蘿卜、黃花菜......每一樣食材都是大自然的饋贈,都是本地的原產,加上主人家近乎苛刻的精挑細選,確保了制作蒸盆子的食材品質上乘。
好的食材還需要精湛的技藝去搭配烹煮,“蒸”這種最為原始而簡單的烹飪方法即保留了食材的新鮮,又充分讓各類食材相互交融,成就了馮家菜園蒸盆子最為得意的美味高湯。這時,梅花灶的優勢就顯現出來了。木柴在灶塘里噼啪作響,跳躍的火焰舔舐著鍋底讓鍋里的水迅速地沸騰了起來。高山斑竹編制的蒸籠用來蒸煮既可以保持食材的原味不被破壞,還可以讓蒸盆子散發出斑竹的清香。五口鍋同時啟用,每口鍋上數層蒸屜疊加擺放,白色的蒸汽迅速彌漫開來將整個梅花灶籠罩了起來。雞肉的清香,豬蹄的濃郁便在這小院里飄散開來,絕味美食也在長達四五個小時的蒸煮中逐漸形成。為了提高蒸盆子的品位和口感,馮家菜園子還總結提煉出獨特的蒸煮方法“柴火爐紅鍋中籠,頭時猛火后時松;蒸汽倒灌成湯味,用時再添蒜和蔥”。
蒸好的蒸盆子,最好放置一晚,讓湯汁和食材充分碰撞融合醞釀出更加濃郁的風味。第二日,客人聚齊一桌,各類涼拌拼盤,蒸煮烹炸,小炒燉煮滿滿一桌。大家細品慢嚼,推杯換盞,酒至半酣,食至半飽,這時候主人家才會端出熱騰騰的蒸盆子放置在提前預留出來的餐桌中央,其他的菜肴在蒸盆子面前頓時黯然失色。桌上便有靈性的姑娘拿過湯勺先舀出幾勺湯汁淋在蛋餃上面,讓原本毫無生氣的蛋餃變得水靈了起來,這時才逐個給客人碗里舀蒸盆子里的食物。紫陽蒸盆子是省級非遺項目,既講究食材挑選和制作工藝,更注重食用方法,特別是在取食蒸盆子時講究“先葷后素、搭配均勻、色味兼容、寓意吉祥”的飲食文化。一句順口溜讓原本簡單的一飲一食變得無比的吉祥和喜慶“豬蹄墊底表厚重,蓮藕居中八面瓏;香菇青筍擺兩邊,蛋餃蓋面福滿員;鴻運當頭(紅蘿卜)坐C位,一勺高湯享尊貴。”吃蒸盆子更有講究“先喝湯,再吃肉,雞蛋餃子放最后”人們便在這些講究中大快朵頤,酣暢淋漓的享受這舌尖上的美味,讓這蒸盆子承載了無盡的溫馨,讓人們在忙碌的生活中尋覓到了一份愜意和舒適。
紫陽是蒸盆子的發源地,人們經常說有一千雙手,就有一千種蒸盆子味道。從深山到鬧市,蒸盆子的制作傳授仍然遵循口耳相傳,心領神會的傳統方式。而馮家菜園蒸盆子秉承了祖先的智慧,家族的秘密,師徒的心訣,食客的領悟,美味的每一個瞬間,無不用心創造。盡管生活越來越遠離自然,但人們在餐桌的方寸之間,也能通過美食的品位體察時間流逝,四季輪轉。每當灶火燃起,香氣彌漫,熟悉的味道植入記憶深處,人生才獲得完整的意義。
人間煙火氣,最撫凡人心。
曾合平,男,中共黨員,任職紫陽縣教體科技局。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