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天文學家耗時20年拍攝的一段影像:
我們可以看到,在影像的中心有非常明顯的正在擴散的圓環,它像水的波紋那樣像四周蔓延,而在這個圓環的正中心有一個亮點。
它是這個系統的核心地帶,也是這個系統能量的來源之地,它正在快速的旋轉,每秒旋轉大約30圈。
聽這個數字好像似乎也不太高,但了解了它的大小及質量后大家就會知道,這個級別能旋轉如此程度是多么的恐怖。
這個中心天體的直徑大約20至30公里,和一個城市的區域基本一樣,但它的質量卻是太陽的兩倍左右,更是地球的60多萬倍。
一個比地球小的多的多卻比地球重約60萬倍,它還以每秒30圈的速度旋轉,這是多么瘋狂的一個天體。
這個天體就是我們所說的僅次于黑洞的極端天體---中子星。
也就是我們經常比喻的一粒花生大小就可達上億噸物質天體的中子星。
而這顆中子星也不是一般的中子星,它不但快速的旋轉還具有很強的磁場,比一般的中子星強但沒有磁星的強度高。
具有了強磁場這讓它的一部分輻射會從磁軸兩極噴出,而磁軸的方向有時并不會和自轉軸方向對齊。
所以當它快速自轉時磁軸的方向就會不斷的改變,這讓它成為了一種特殊的中子星--脈沖星。
剛開始看到的那段影像就是它旋轉時與周圍空間相互作用時的影像。
這段影像是NASA為了紀念錢德拉X射線望遠鏡成立25周年時公布。
公布時有兩段影像,一個是仙后座A的影像,它也是一片超新星遺跡,中心也有一顆中子星,另一段就是我們看到的蟹狀星云內部的畫面。
蟹狀星云是一處超新星遺跡。
超新星遺跡,顧名思義,就是恒星爆發后所剩的殘余物,這里所說的恒星指的是大于8倍太陽質量的大恒星,小于8倍太陽的恒星一般認為是不會發生超新星爆發。
那么大質量的恒星爆發后它的內核會殘留下來,外圍的物質也會被噴發,這些物質形成的觀測天體就是超新星遺跡。
蟹狀星云爆發的時間大概是在公元1054年,也就是北宋那個時期,它爆發時的亮度特別的亮,預估視星等是可達-7等,這個亮度是夜空除過月亮在外最亮的一顆星,這顆星在北宋時曾被我國的天文學家以天關客星記載,記載它如同太白金星那樣懸掛在夜空。
當然那個時候人們還不知道那是一顆恒星發生了爆發,并且還是遠在6500光年外的一顆恒星。
這是多么激烈的一場爆發啊,可以讓遠在6500光年外地球的古人們目睹它的盛宴。
在那次爆發之后,母恒星的內核便演化為了今天我們看到的中子星,外圍的物質則噴發形成了如今的星云。
星云自那時起就在快速的膨脹,目前的寬度已達約11光年,且還在以每秒約1500公里的速度向外擴張。
在經歷那次爆發后,蟹狀星云目前的亮度在8.4星等左右,裸眼已完全看不到它了,所以不像古人那樣,現在我們需要借助望遠鏡才能欣賞這片恒星爆發后的遺跡。
它的方位位于金牛座。
金牛座大家可能不好辨認,但獵戶座大家肯定可以找到,這是冬季夜空最顯著的一個星座。
金牛座和獵戶座是相鄰的兩個星座,金牛座最亮的一顆星是畢宿五,它還有一個非常著名的星團昴星團。
那么蟹狀星云的位置是位于獵戶座參宿四往上金牛座ζ星的附近。
拿著望遠鏡對準這里呢,我們就可以找到那個恒星爆發后所留的遺跡--蟹狀星云了。
【點擊主頁,查看更多宇宙探索視頻】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