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信念從哪里開始,精神就從哪里產生,《雨花忠魂》書寫青春浩蕩的史詩,凝聚氣勢非凡的英魂。
文|Yuki
在爭取民族獨立、人民解放和國家富強、人民幸福的歷史進程中,以中國共產黨人為代表的中華民族優秀兒女前赴后繼、英勇奮斗,做出了艱辛努力和極大犧牲,雨花臺,就是這段厚重歷史的不朽見證。從1926年至1949年南京解放前夕,犧牲在雨花臺及南京地區的革命烈士數以萬計,他們被稱為雨花英烈。
《雨花忠魂》首次以中國共產黨1921年建黨到1949年成立新中國的奮斗歷程為主線,多線敘事、層層遞進,塑造出一批真實有個性的革命英雄人物群像,用影像致敬革命者執著的信仰和不朽的忠魂,為革命歷史題材紀錄片的創新敘述和表達打了樣。
2024年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5周年,在這一重要時間節點,中共江蘇省委宣傳部、江蘇省廣播電視總臺聯合攝制系列紀錄片《雨花忠魂》,該片入選國家廣播電視總局“記錄新時代”紀錄片精品項目,于9月30日“烈士紀念日”在央視紀錄頻道和江蘇衛視頻道同步開播,連播四天。
立足豐富史料,
全面解讀雨花英烈革命事跡
一幅幅斑駁泛黃的照片,定格了雨花英烈的音容笑貌;一段段飽含真情的文字,訴說著雨花英烈的壯闊情懷。《雨花忠魂》緊扣雨花英烈的革命事跡,用雨花臺烈士紀念館所整理的烈士檔案和“紅星計劃”實施以來搜集到的烈士書信、遺物等珍貴史料,將雨花英烈的革命事跡貫穿其中,通過一個個感人至深的故事,深刻揭示以雨花英烈為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的初心使命和理想信念,深刻回答中國共產黨為什么能帶領中國人民取得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偉大勝利。
在本片創作的過程中,創作團隊對一批雨花英烈的檔案資料進行深度挖掘和詳細考證,創作團隊先后赴北京、上海、江蘇、山西、廣東、廣西、安徽、浙江、江西、湖北、四川等十余個省市、自治區尋訪烈士戰斗生活的足跡,還前往俄羅斯、美國等地的檔案館、圖書館,挖掘了一批珍貴的歷史文獻,為觀眾揭開這批資料背后鮮為人知的故事。
《雨花忠魂》以時間為整體框架,按照大革命時期、土地革命時期、抗日戰爭時期及解放戰爭時期四個歷史時期,全片分為四集,每一集講述一個時期雨花英烈優秀代表的故事。創作團隊在故事講述的過程中,深挖歷史細節,通過重要資料和人物事跡的漸次展開,以點帶面推動整體進程,讓整個紀錄片的敘事風格既有厚重的歷史感又有靈動的故事性。
如晉夫烈士贈給新婚妻子的一張精心設計的單人照,照片被裁剪成楓葉的形狀,楓葉的花語是思念。新婚僅僅6天后,晉夫就前往前線,后被捕犧牲,妻子將這張記錄了烈士鐵骨柔情的定情信物珍藏了70多年。又如譚壽林烈士與妻子錢瑛新婚不久,錢瑛就受黨組織委派到蘇聯留學,學成歸國后二人團聚僅僅3個月不到,譚壽林就因叛徒出賣在上海被捕。夫妻二人一生中在一起相守的時光不過百余日,卻凝聚了深厚的感情。譚壽林烈士在英勇就義前給錢瑛留下遺書“在看得見你的地方,我的眼睛和你在一起。在看不見你的地方,我的心和你在一起。”像這樣的故事,在片中還有許多,全片以人帶史、以史寫人,在沉浸式的視聽體驗中構筑起雨花英烈視死如歸、忘我奉獻的偉大形象。
紀錄片不是對歷史文字的簡單復刻。如何讓作品成為一部“見歷史”“見信念”“見品格”的影像歷史書?《雨花忠魂》給出了答案:通過豐富詳實的史料檔案、感人至深的紅色故事讓這一段革命史不再是干巴巴的說教,采用重新整合、勾連史料的方式讓這些厚重的史料具有記憶點和可看性,完整講述雨花英烈們的革命經歷和人生故事,展現他們崇高的精神境界和理想追求。
挖掘感人細節,
溫情刻畫歷史人物生動形象
雨花英烈的事跡跨越多個革命歷史階段,覆蓋全國近三分之二的地域,時間跨度長,空間關聯多,烈士們的社會身份也比較復雜。紀錄片《雨花忠魂》描繪了一張生動壯闊的人物群像圖:他們中有中國工人運動的杰出領袖鄧中夏,中國共產黨早期青年運動領導人之一的惲代英,東北抗日武裝的主要組織、創建者羅登賢,“清華最有光榮的兒子”、美國共產黨中國局首任書記施滉等等,他們家庭背景不同,成長經歷迥異,但為著一個共同的革命目標走到一起,為了堅守崇高的信仰,他們最終都犧牲在了雨花臺。
尋常處見功力,細微處見真章。該紀錄片注重細節設計,通過展現共產黨人被國民黨當局逮捕和關押期間的引渡電文、審判筆錄、檔案卷宗等一系列史料細節,讓宏大敘事與豐富細節相結合,形成歷史背景和深入解讀的融合表達,高度還原他們面對名利誘惑和殘暴酷刑仍意志堅定的英雄形象。片中詳盡展示了黃勵烈士被捕后國民黨當局對她的審判筆錄、蔣介石要求將周鎬烈士立即槍斃的電報原文,國民黨當局要求上海租界引渡鄧中夏烈士的行文,這些檔案資料讓雨花英烈崇高的理想信念、高尚的道德情操、為民犧牲的大無畏精神,獲得了“具身”的表達,觀看該紀錄片,人們仿佛感受著英烈的呼吸,觸摸到他們血管中澎湃的涌動,在歷史細節中激發深切的共鳴。
同時,《雨花忠魂》融合運用實景拍攝、情景演繹、手繪動畫等影視表現手法,在中國近代歷史的主軸上,以故事化敘述、藝術性表達、全景式呈現的新語態為革命英烈立言、立行、立傳。紀錄片除了采用大量珍貴的文物文獻和歷史影像,還實地尋訪拍攝了大量烈士生前戰斗、生活過的場景,加上情景再現、特效包裝等豐富的表現形式,讓觀眾身臨其境感受驚心動魄的歷史情境,傳遞中國共產黨人追求民族解放、國家進步的崇高理想,讓紀錄片有了歷史的溫度和情感的共鳴。
歷史照亮現實,
以榜樣為引領傳承紅色基因
紀錄片《雨花忠魂》用四集的篇幅講述了28位雨花英烈的感人故事,呈現英雄先烈前仆后繼的革命征途,展現了中國共產黨人堅守真理信仰、不懼生死考驗、為黨和人民的事業出生入死,以生命踐行崇高的理想信念。在《雨花忠魂》的動情講述中,那些光芒閃耀的信仰足印,也化為新一代青年繼續前行的精神之源。
立意高、格局大、細節活,紀錄片《雨花忠魂》通過翔實史料和生動故事,深入刻畫了雨花英烈們的理想擔當和家國情懷。如孫曉梅烈士在參加新四軍后,面對家人的不解,她給母親寫了一封家書,其中寫道,“國不保,家何能存?”“梅等不敏,然不愿做時代之落伍人”“決不做民族罪人”,這些擲地有聲的話語,展現了一名共產黨人在民族危難之際所表現出的愛國情懷和犧牲精神。該紀錄片視角新穎、解讀精準、敘事流暢,在以小見大之中,讓蘊藏于革命歷史里的豐富哲思和精神力量,在當下澎湃涌動、久久回響。
如何講好中國共產黨的故事?如何推動黨史學習教育深入人心?聚焦面對革命歷史的宏大課題,《雨花忠魂》重溫英烈故事、重返歷史現場,不僅帶給觀眾深入靈魂的洗禮,更是讓觀眾增強歷史認同感、使命感的過程。在《雨花忠魂》恢弘又不失細膩地講述中,觀眾深刻領悟了以雨花英烈為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為中國人民謀幸福、為中華民族謀復興”的初心情懷和偉大追求。因此,該紀錄片不僅是講好中國共產黨故事的有益探索和嘗試,也為黨史學習教育提供了權威生動的影視教材。
《雨花忠魂》通過大量珍貴史料,再現歷史、深耕細節,讓那些歷史上模糊的身影漸次清晰:雨花英烈拋舍掉青春的灼灼芳華,追隨信仰、以身代薪,為后世留下了千秋凜然的英雄之氣,展現了中國共產黨人的優秀品質和人性光輝,讓觀眾在瞻仰榜樣肖像的同時了解黨史學習英雄,賡續共產黨人的精神血脈。就《雨花忠魂》創作而言,影像本身的完成不是英烈敘事的終點,而是一場持續、全息、生動的黨史教育的開端。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