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
此為邱志榮在2024年10月1日紹興市柯橋區舉辦的“鑒湖有藝思”文創藝術節圓桌論壇發言題綱。
文創藝術季現場
古人云:“仁者樂山,智者樂水。”實山示人以雄渾壯麗,水感人以清幽秀美,波濤宏闊而驚其動天地。山川孕育,地靈人杰。
稽山鑒水
一、中華名山會稽山
(一)會稽山為中華祖山昆侖山脈的終止處
“天下之山祖于昆侖……北盡于會稽,故會稽為南鎮,鎮,止也。”會稽山由西干山脈和化山山脈組成,柯橋是西干山脈的主體。
(二)會稽得名于大禹治水
大禹治水“畢功于了溪”,“更名茅山曰會稽”。“神禹原來出此方,洪海茫茫化息壤;應是人定勝天力,稽山青青鑒水長。”
(三)若耶溪是越族發展的中軸線
若耶溪是山會平原南部山區北向最大的河流,“三十六源”之首。全長26.55公里,集雨面積152.42平方公里。越王無余以來的都城,都選址于若耶溪周邊,越族政治中心可謂一直以若耶溪尾中軸線朝北發展。若耶溪主干河流在柯橋。
二、境絕利溥,莫如鑒湖
(一)鑒湖——長江以南最古老的大型水利工程
鑒湖,由東漢會稽太守馬臻主持建于東漢永和五年(140),位于東漢時會稽郡山陰縣境內(屬今柯橋區、越城區、上虞區)。是中國長江以南最古老的大型蓄水、航運等綜合性水工程之一。
西段。自紹興城西南常禧門經紹興縣的柯巖、阮社及湖塘賓舍村,經南錢清鄉的塘灣里村至虎象村再到廣陵斗門,長26.25千米。東段。自城東五云門至原山陰故水道到上虞東關鎮,再東到中塘白米堰村南折,過大湖沿村到蒿尖山西側的蒿口斗門,長30.25千米。
以上兩堤總長56.5千米。除去湖中島嶼,水面面積172.7平方公里,湖底平均高程3.45米,正常水位高程5米上下。正常蓄水量2.68億立方米左右。
今古鑒湖范圍內尚存的河湖面積原西湖區域內為14.78平方千米,東湖區域內為15.66平方千米,合計為30.44平方千米。正常蓄水量按平均水深2米計,約為6000萬立方米。
(二)沒有鑒湖就沒有今天的紹興
“千金不須買畫圖,聽我長歌歌鑒湖”。
水利灌溉效益,航道水運效益,區域發展效益,生態環境效益,人文養育效益。
(三)地靈人杰文史璀璨
接王羲之、謝安之后,大批文人學士聞名而來,形成“東山再起”“蘭亭雅集”“唐詩之路”“明清風騷”等文化高地,極大地豐富了會稽的文化積淀,打下了深厚的發展基礎。
三、引領時代新風貌
(一)新時代的膽劍篇
大禹治水,膽劍精神。“鑒湖越臺名士鄉,憂忡為國痛斷腸”,到新時代的膽劍篇,膽劍精神已概括為:“臥薪嘗膽、奮發圖強、敢作敢為、創新創業。”柯橋是生發之地,創新發展之地。
(二)河湖與城共生
位于若耶溪源頭的平水新城,今鑒湖,浙東運河,柯橋古鎮、新城,蕭紹海塘,得天獨厚,文化、生態、旅游條件優越。中國輕紡城名聞天下。湖城共生,相得益彰,經濟重心,前程無量。
(三)鑒湖是中國的也是世界的
好山好水在柯橋。鑒湖之源,冠名在柯橋,八百里湖光此地收。“稽山何巍巍,浙江水湯湯”。守正創新,久久為功,融入中國和世界,讓古老的鑒湖煥發出時代的新風貌。
“愿景”邱志榮書
編輯|程雪婷
審核|戴秀麗
總期:789期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