進入新的奧運周期后,不少外協都在很快地進行新老更替,布局新的4年,暗暗發力。
中國女乒也不例外,教練組這次是下了決心來進行新老更替,新舉措不斷。
而以下“4點信號”,則充分體現出這一點:
1、信號1:
這次北京WTT大滿貫,在晉級32強的女乒選手中,有11名是中國女乒球員,占比高達1/3。
而在這11名中國球員中,20歲和20歲以下的年輕球員又有4人,也占1/3~分別為:蒯曼、陳熠、覃予萱、縱歌曼。
這“兩個1/3”,則首先體現出中國女乒要“進一步推行年輕化、讓年輕球員開始走向前臺”的一個信號。
2、信號2:
這次的亞錦賽,中國女乒的5人名單是:孫穎莎、王曼昱、王藝迪、蒯曼、石洵瑤。
除了原有主力外,增添了兩名新人。
3、信號3:
12月的成都混團世界杯,中國女乒的4人名單是:孫穎莎、王曼昱、王藝迪、蒯曼~增添了一名新人。
4、信號4:
這次的成都混團世界杯“女乒隨隊陪練陣容”也確定了,分別為:陳熠、何卓佳、石洵瑤、錢天一。
不要小看“陪練陣容”~她們離主力也“只差一步”,也是重點考察對象,不然入不了教練組法眼。
所以說,任何趨勢都是有跡可循的,通過這以上“4點信號”,可以看出一些新奧運周期中國女乒的人員培養趨勢。
即:
一、趨勢1:新奧運周期“中國女乒8人組”基本確定。
那就是:
1、第一梯隊:4人。
分別為:孫穎莎、王曼昱、王藝迪、蒯曼。
看得出:
以上這4人,從“綜合實力和奧運標準”方面,是教練組心目中最強、也最值得培養的陣容,是要重點打造的“第一梯隊”。
2、第二梯隊:4人。
分別為:陳熠、石洵瑤、何卓佳、錢天一。
在教練組心目中,她們4人應該僅次于主力了,是“第二培養目標”。
這樣,“8人組”一確定,中國女乒新奧運周期的布局就很明朗了~有這8人“保底”,讓新的奧運周期有了明確的目標和計劃,不至于到時手忙腳亂。
畢竟:
培養資源是有限的,只能“縮小范圍、重點培養”,不可能人人兼顧。
另外,其她球員想進入“8人組”,你就得拿出更搶眼更穩定的表現來,否則就很難入教練組的法眼~只能“排隊”等下一周期了。
二、趨勢2:其中1新星成為重點培養目標。
這名新星就是:蒯曼~她開始進入“奧運重點4人組”了,邁入了第一梯隊了。
這一點,從今年的重要賽事參賽名單即可看出:
1、能5人參加的比賽:新人是蒯曼和石洵瑤;
2、能4人參加的比賽:新人就只有蒯曼,石洵瑤就沒機會了~在年齡上不占優勢。
這也表明:
在教練組的心目中,除了孫穎莎、王曼昱、王藝迪這三大主力之外,在其她球員中,新星蒯曼應該是“天賦更突出、實力更均衡、年齡更合適”的年輕選手了。
再加上:蒯曼又是得天獨厚的左手將。
這一切,都讓蒯曼在新奧運周期的競爭中脫穎而出,更符合教練組的預期,是重點培養核心。
雖然說,蒯曼輸的外戰有點多,但在教練組心目中,這都不是個事,不影響對她的培養。
主要原因是:
1、蒯曼以前所輸的外戰,大多都是對方的主力球員。
而對于中國女乒教練組來說,對方的這些主力都是要由孫穎莎王曼昱她們來對付的,不關蒯曼太多事。
對于蒯曼來說,作為年輕球員,你只要能打贏對方的年輕球員就可以了~你可以輸給對方主力,但不能輸給對方同級別年輕選手~這是底線,否則她也沒機會。
2、在上一奧運周期,對蒯曼的培養有點少。
好苗子也需要投入精力、精雕細琢才行,否則也很難培養出來。
這與上學是一個道理,老師想出成績,也得花心血來培養學生,否則,你既想輕松省事、又想成績卓著,那是很難的。
因此,從這一點來說,估計教練組也是“心知肚明”~前面對你培養得少,你打得不好也怪不得你,不影響對你的考察~這次要投入資源重點培養你了。
所以說,基于上述原因:
蒯曼能成為重點培養對象也不意外。
三、用“第二梯隊”給蒯曼“施壓”,同時做好二手準備。
即,教練組在“重點培養”蒯曼的同時,也在給她全面施壓:
緊隨蒯曼之后,又添加了4人:陳熠、石洵瑤、何卓佳、錢天一~算是“候補陣容”了。
這個意圖也很明顯:
1、對于蒯曼來說,進入第一梯隊不代表就高枕無憂了,如果你懈怠了、表現不好,也可能隨時都被取代~要有壓力才行。
2、同時,也做好“二手準備”,有更多的人員儲備,一旦出現意外,可隨時補上。
綜上所述:
在新的奧運周期,中國女乒在緊鑼密鼓地展開“新布局”,而通過以上這“4點信號”,可看出了一個大致的構想和規劃。
總之,加油吧!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