審美與表達|【簡淺的藝術宇宙】關于審美與美育的觀點偏離了“審美”本身×龍文鵬
(文章本著學術精神對這一審美現象分析。)
在視頻號無意瀏覽觀看到@【簡淺的藝術宇宙】對“審美”的理解,并引發網友不同的言論……
今天和大家講講與“審美”有關的話題,“美學”、“美”、“美育”、“審美”、“美感”之間的關系,我們應該要從概念解釋開始。
【美學】是一種認識論,它是一門關于審美現象或審美活動的綜合性人文學科。美學研究的對象是人的審美活動,研究的是美的本質!
【美】指的是廣義上的美,甚至包括審美意義上的丑。它指審美活動構建起來的、能激發美感的主體審美對象及其呈現出來存在方式和存在狀態。無論是藝術中的審美、社會活動中審美還是自然界的審美,只有和人發生關系的東西才能成為【美】。
【審美】是人在審美活動中產生物、社會物(形象物)的過程。
【美育】即審美教育。
【美感】是體驗,包括了回憶帶來第二次美感體驗的反思,屬于【審美經驗】的過程與人生啟迪。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審美標準嗎?不對,因為事物本身并沒有美不美的說法?美是多元的,但我們對美的認知是統一的,它要符合場景需求而發生!
“審美不分高低,中國只有立場。”這句話對于“審美”本身是存在認知缺陷的。如果在審美上把人“審美能力”的問題否認的話,這一點,依然還是人認知和理解導致審美能力高低差異的體現。
為什么?
因為,美的認知來源審美經驗的美感體驗。
比如,我們在列車中見到窗外的景色,為什么內心會感到愉悅?
因為人面對自然或社會就會產生審美活動,審美是人在審美活動中產生社會物(包括思想)的過程,這個物形成的過程離不開人的藝術活動,它是非功利性的。
比如,欣賞一幅畫好的畫,欣賞眼前的自然風景。在經過修飾過的社會環境下,從而產生的美感,讓我獲得了美的體驗,所以它是感興的、能夠使人感到愉悅!
審美是沒有標準的,因為每個人都有審美能力的意識,只是大家的審美能力高低有差異。(《人類審美是先驗的嗎》這個話題再和大家展開詳細聊)
有人問:如果審美能力有高低,那么依據或是尺度是什么呢?他認為審美要有標準存在才能判斷?
審美是人在審美活動中產生物(形象物)的過程,而不是當下現實存在物的本身。因為審美的對象不同,所以這一點要區別開。(比如,一條魚自然死在我面前和另一條魚被我殺死,這兩條魚的“死”本質上是不同的。這就是審美對象不同,只有事物事件和人發生了關系才有審美對象)
所以這個問題,只有某些藝術(不包括行為藝術)的介入才是填平人的實踐與審美這個巨大的鴻溝。我們對事物現象美不美的理解是和審美主體中的審美對象有關的。
是什么讓我感到愉悅?
是綠樹、藍天、白云、遠山、湖泊、草地讓我感到愉悅,還是房屋建筑以及一切被裝飾的社會物?
事物的美,是產生美的過程。不是被標準定義物的形象?我們理解美的本身?美的本質是藝術活動中思想所產生的社會物(形象物)的過程讓我感到美?(如何這個事是在合理自然的情況下存在的應該是趣味的,但是受到功利的影響,事物在這個過程正常發展按照原來的路徑進行。)
事物本身不會讓人覺得美,美是因為與人發生關系的過程產生了思想和感受。
比如:政府規劃的農村排污管道建設,建設中沒有經過與有關的居民溝通,有些群體為某私利通過某種權力去改變了排污管道建設的施工單位,并沒有按照鎮政府圖紙原有規劃去正常建設。
審美活動中對象若是群體的話,他們思想是不具備審美意識的。而事物在原來正常路徑下發生過程,容易受影響改變存在物的狀態。假如排污管道在建設的過程被改變了位置,則是破壞、改變事物原來的路徑去發生。直接反映了藝術活動中產生的存在物(作品)是不道德的。
說明了審美的背后是某種權力體現以及各種階級力量的支撐!所以,這個審美現象中審美活動的群體行為是不美的。
那么,到底是什么讓我感到愉悅?
審美經驗讓我們在審美活動中產生物(社會物)的過程,從而對“美”有了深刻的認知。
審美經驗來源于美感體驗。因為未經修飾的自然物是不安全的,所以不會帶來舒暢和愉悅,那么這種行為是不美的。
講了這么多,到底了解什么是“審美”嗎?
柳宗元提及:“美不自美,因人而彰”。事物本身美不美,因為人的思想行為而彰顯出來的。柳宗元這句話表明了審美是人在審美活動中才能產生美的過程。
《美學原理》說到“美”,不是存在物的形象表現(這些形象物本身是沒有美的標準),而是人在審美活動中產生社會物的過程。每個人都有審美意識的沖動,怎么能說審美沒有能力高低差異的行為體現?
人的思想一旦形成固化的審美觀,就會缺失出對社會、自然風景理解的審美能力!
那么,我們回到開頭的問題:“中國沒有美學教育的土壤?”還是沒有真正的理解審美教育?
美育的最高目的就是造就審美的人,所謂“審美的人”就是具備敏銳的審美能力、良好的審美趣味、健康的人生態度、完善的心里結構、豐富的個性魅力,并具有自由的超越精神和熾熱的理想追求的人。
在藝術創作和參與過程中獲得了美的反思,所以美的形式的教育與自我審美教育轉化的價值追求。
【簡淺的藝術宇宙】視頻表達的內容是錯誤的,【簡淺的藝術宇宙】對審美與美育的理解體現了其的藝術實踐與認知的表達。
生活處處都存在審美,怎么能說中國沒有探討審美的土壤呢?
美育的功能是【化性起偽,怡情養性】。認為美育是人格教育,事實上把美和善混為一談!認為美育就是藝術教育,這一點觀點過于夸大了藝術在審美教育中的地位與作用,也限制以致蒙蔽了審美教育更深刻的目的和更高遠的價值追求。
美育即是審美教育,而非【美學教育】錯誤的概念表達,所以又談何對審美的理解?何來中國沒有“美學教育”的土壤之說,此不邏輯錯亂乎。
【簡淺的藝術宇宙】認為“審美能力不分高低,中國只論立場?”因為他并沒有真正理解“審美”和自我“審美教育”的關系……
沒有文化水平,宣揚的都是錯誤的價值觀!
“兩面性”和“不同角度”有何不同?從古文《兩小兒辯日》看當下現象審美缺失的矛盾性!
【?版權聲明】
本文「人文美學」首編
資料素材由作者本人提供,僅供學習分享與學術研究交流,不作商用。圖文版權為原作者所有。任何個人或機構在未經允許不得擅自轉載,如需轉載或其他,請留言公眾號、咨詢或電郵獲取內容授權
原創| 龍文鵬
編輯|人文美學
?文內出現的商標及圖像版權屬于其合法持有人,只供傳遞信息之用,非商務用途。如無意侵犯到您的權益,請及時聯系我們處理。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