淋過雨所以想給別人打傘這個隱喻,近似于聯合使用升華和利他防御,這是兩種最高級的心理防御。
把痛苦升華成利他行為(飽含共情),類似于曾經經歷過重大人生喪失的人做慈善。
這樣做的潛意識目的是通過滋養他人滋養自己,這源于他把受傷的自我意象放置到他人身上或把喪失的所愛之人的形象放置到他人身上,漸漸地把愛自己和愛喪失所愛之人升華為愛他人,變成了非常有價值和意義的自我理想。
以上是健康的利他防御,我們再來用淋過雨想給別人打傘為隱喻來理解病理性利他。
如果他人對你極為惡劣,經常利用你或者說淋雨只是他在你面前的一種表演,你依然給他打傘,甚至給他買傘導致破產,你極可能就是在使用病理性利他防御,而且聯合了判斷功能抑防御,帶有顯著的受虐特征。
這里是沒有共情的,因為你嚴重誤判了或者無視對方邪惡的動機,說明你和對方的內心世界失聯了,你只是在和自己玩而已。
這說明你依然沒有從曾經淋雨的痛苦中走出來,而是強迫性地不斷自我懲罰和重復命運。
類似的情況是,你淋過雨所以想給別人打傘,可是別人并不需要,而你依然自我感動到強行給別人打傘,過度殷勤地照顧別人,弄得別人尷尬不已,甚至厭煩。這就把利他演變成了控制。
這里依然沒有共情成分,你完全把別人當成了自己,你依然是在和自己玩。
這種現象在父母與孩子之間很普遍。
淋過雨所以想把別人的傘撕爛,這個隱喻,近似于操縱、逼迫他人來體驗和分擔你曾經經受的痛苦,這幾乎就是嫉妒、不公平感的宣泄和責任轉移,用責任外化和攻擊他人來逃避絕望和無能感帶來的痛苦。
如果在這個過程中,你感覺你很厲害和全能,且有強烈的施虐快感和變得像傷害過你的人那樣殘暴,那么這是在向攻擊者認同且帶有反社會特征。
導致出現以上差異大體有以下原因:
(1)先天氣質和遺傳,每個人出生后的神經反應類型、面對外界攻擊的反應和自身的攻擊性強弱有很大不同,大體分為戰斗、回避和木僵(嚇呆)的行為模式,各種情感處理方式亦是這三種行為的變體和升華。
(2)鏡像神經元的活性強弱,活性越強越能共情他人。那些完全不能共情他人體驗,特別是痛苦體驗的惡性自戀和反社會人格者,這個大腦結構可能有嚴重缺陷。
(3)后天的養育環境導致內化和認同重要他人和幻想中的意象,從而形成不同行為模式。
——袁老師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