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莊營墓葬發掘區位于大興區榆垡鎮東莊營村東,東鄰魏石路,南鄰榆南路,北為機場建設用地,西為在建道路。
此次考古發掘面積為2600平方米,共清理明、清時期墓葬228座。出土了陶器、瓷器、銀器、銅器、骨器、瑪瑙器、石器等各類隨葬器物。
東莊營墓地墓葬結構簡單,隨葬品較少,墓主人身份、地位不高,應為平民階層墓葬。墓中出土的陶器、釉陶器、瓷器、銀器、銅器等,為明清墓葬的考古學研究提供了重要資料。墓葬形制中,豎穴土壙木棺墓是該墓地的主要墓葬形制,單人葬、雙人合葬及多人合葬為常見埋葬形式。墓葬中木質葬具腐朽程度不一,人骨多數能夠有所保存,葬式中以仰身直肢葬為主,此外有一定數量的仰身屈肢葬、側身屈肢葬。隨葬品中,墓主人的頭部前方通常放置釉陶罐或瓷罐一件,棺內則隨葬時人通常佩戴的頭簪、戒指、手鐲、耳環等飾件。墓葬中出土本朝或前朝銅錢,明代墓葬中還有少量的宋代銅錢,這也是明清時期墓葬的特點。東莊營墓地墓葬數量較多,從明代到清末,延續時間較長。根據墓葬的分布情況來看,部分分布較為集中的墓葬可能屬于家族墓葬。
出土陶器、砂器
出土瓷罐
出土瓷碗
出土銀飾
出土銀耳環
出土銀簪、銀飾
出土錢幣
值得關注的是,東莊營墓地部分死者頭部蓋有瓦片,頭端周圍或胸部、上肢等人骨上放置瓦片,上有朱砂書繪符篆,應為鎮墓習俗。鎮墓術是中國古代術數之一,也是古人鎮宅術在死后世界的延伸,是“事死如生”觀念的表達。考古發現的中國古代鎮墓資料顯示,鎮墓習俗至晚在商代就出現了,此后,這一習俗延續了下來,但形式隨時代略有變化。商代個別墓葬用石鎮墓,而鎮墓石成為中國古代鎮墓用物中沿用年代最長者。有學者認為東周時期楚墓中的鹿角獸就是鎮墓獸。漢代既有鎮墓獸,也有鎮墓石和鎮墓符篆等。北朝至唐代是鎮墓俑、鎮墓獸大行的時代,到晚唐出現了用鐵牛、鐵豬鎮墓的習俗。而北魏即已出現的鎮墓瓦,到明清時期才流行起來。明清時期以繪符篆的鎮墓瓦為代表的鎮墓術是當時喪葬禮俗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中國古代鎮墓術傳統的延續。鎮墓術在發展過程中不斷吸收其他宗教尤其是道教因素,豐富自身的內容,以鎮墓瓦為代表的鎮墓術反映了古人對墓葬安全持久的重視。考古發現,用瓦鎮墓到明清時期才流行起來,明清時期小型墓葬中隨葬的標準鎮墓瓦多于中間繪符篆兩側加文字的鎮墓瓦,不繪符篆的陶瓦同樣有鎮墓作用。鎮墓瓦都是泥質板瓦,形制相近,大小不一,略呈梯形,瓦背拱起。鎮墓瓦在墓中的位置并不固定,有置于墓主頭端的,有置于人骨上的,也有置于棺上的蓋板或填土中的,如北京大興北程莊清墓a,而東莊營墓地墓主肩部附近板瓦應為木棺蓋板腐朽后落入的。隨葬鎮墓瓦的明清墓多為小型墓葬,墓中隨葬品數量較少,墓主身份較低。另外一些墓葬中還有枕瓦的習俗,瓦上并無符篆,可能亦具有鎮墓的功能。除鎮墓瓦外,明清小型墓葬中還有一些隨葬品如石塊、磚、買地券也具有鎮墓功能,東莊營鎮墓石M134∶13為青石,扁平長條形,正面楷書“赤”字,背面楷書“黃”字,M102頭骨上方放置三石塊,這種墓中出土的石塊即為鎮墓之用。北京出土明代榮祿大夫谷奉買地券、清代隨時道買地券可能同樣具有鎮墓功能。鎮墓觀念自出現以后,很快發展成為一種流行的社會觀念,并穩定沉淀下來,成為一種傳統文化,歷數千年而延續。
鎮墓石
本文由 王蕾 摘編自 北京市考古研究院 編著 《大興東莊營考古發掘報告》 之初步研究一章 。內容有刪節、調整。
(審核:孫莉)
ISBN:978-7-03-079148-1
定價:428.00元
本書是北京新機場南航基地機務維修設施項目考古發掘報告。東莊營墓地是2017年9~11月為配合北京新機場南航基地機務維修設施項目而進行的考古發掘,發掘面積2600平方米,清理明、清時期墓葬228座,出土了陶、瓷、銀、銅、骨器等隨葬器物。墓葬形制和隨葬器物時代特點鮮明,為北京地區明清時期墓葬考古學研究提供了新資料,對了解永定河流域的歷史文化與社會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長 按 關 注
賽博古公眾號
微信號|spkaogu
新浪微博|@科學出版社文物考古分社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