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過《活著》原著,最近刷了電影。
兩者對比,由于后者是根據前者改編,因此還是存在些許差異。
原著是悲到徹底,最后陪著福貴的,只有一頭老牛;而電影中,雖然也有死亡,但結局卻還有三代同堂的溫情。
展現“苦難”,但也對“苦難”有所保留。
我想,這也是電影給生活的一種留白,讓觀眾自己去感受。
1.重復的死亡
影片中,福貴同樣好賭。
輸掉了家里的田產和老宅,妻子失望離去,親爹氣到離世。
之后重新來過,才讓妻女重新歸家。
只是,在他打算表演皮影戲養家時,就被抓去當了壯丁。途中機緣巧合之下,認識了老全和春生——一個被槍打中離世,一個后來隨解放軍走了當了區長。
本來從死人堆里爬出來的福貴和春生,都有了各自的生活。
但不幸與重逢撞在一起,便是沖突的開始。
福貴的兒子有慶,被催促著去學校煉鐵,理由是區長當天來檢查。可這小孩,已經累得幾天沒睡個好覺,到了學校,就找了個墻角睡著了。
而區長,也就是春生,因疲憊在倒車時恍恍惚惚,就撞到了有慶,在這起意外中去世。
與原著中不同的是,影片中的“死亡”是偶然,但書中的有慶去世,卻是人為抽血抽死的。
一樣的死亡,不一樣的歸因。
或是在諷刺那時大環境的動蕩,或是批判人性中的惡意。不論是文字還是畫面,都是時代的產物。
2.“一個人”變“三代同堂”
原著中,只有福貴一個人,活到了最后。
但在電影中,還有他的妻子、女婿和外孫,活著。多少,存有一些溫情。
我覺得這個結尾是好的。
就是不再那么讓人心碎地悲,而是一種很普通的悲,誰都可能碰上的那種。
這就更像是小人物正常的生活,結合電影更貼近大眾。
因為,有時生活本就無常,不幸過去后,日子就會歸于平淡。
即便是你出門走一走,和你擦肩而過的路人,都可以看成是不同生活狀態的縮影:
有人牽著孩子有說有笑,有人推著孩子上去就是一巴掌。打罵,吵鬧與呵斥,說笑與呵護,都是生活……
如果這些你都不曾遇到過,見到了或許還會心中一顫,產生不同的情緒,即便那和你無關。
余華的先鋒作品中,總是不可避免出現死亡,各種荒誕的死亡:
《河邊的錯誤》中的受虐傾向,《現實一種》中發生在親人間的相愛相殺,其它的,也沒看很多了。
他說,卡夫卡對他影響很大,難怪,這讓他的想象也很荒誕和諷刺。
但現在應該是不允許了,就是各方面挺嚴的。從公號留言可以看出來。最后,希望每一個人遇到的苦難,都會化作你往后面對生活的利器。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