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后臺回復書名一鍵免費閱讀 : 明朝那些事兒 | 我與地壇 | 滄浪之水 | 長安的荔枝 | 生死疲勞 | 三體全集 | ……
在20世紀80年代,美國至少有三起兇殺案的兇手,都隨身攜帶著同一本小說。
它就是J·D·塞林格創作的長篇小說《麥田里的守望者》。
小說一經出版,便暢銷美國,但也招來許多非議,先后5次被封禁,審查高達76次。
而作者塞林格的人生,更加富有傳奇。
他多次輟學,嘗試做過演員、生意人,參加過二戰,最終選擇寫作。
聲名顯赫之時,他急流勇退,成為當代美國文壇著名的隱士。
塞林格的后半生被神話為一個謎,但是無數人都想揭開這個謎底。
作家坎尼斯·斯拉文斯基就是其中之一。
他花費7年時間,寫成《塞林格傳》,完成對文學偶像的致敬。
讀完這部人物傳記,你會明白:
人生,不過是一場自我救贖。
01 求學失敗,找到寫作之路
1919年元旦,塞林格出生在美國一個特立獨行、野心勃勃的中產階級猶太家庭。
父親叫所羅門,母親叫米麗婭姆,還有一個大他6歲的姐姐多羅絲。
父親精力充沛、目標堅定,希望兒子務實上進,塞林格卻不以為然,因此父子關系比較緊張。
母親則對他寵愛有加,滿懷信任。
1930年,大蕭條席卷美國,但是塞林格家的財富和社會地位卻與日俱增。
塞林格進入邁克伯尼中學,愛好戲劇、寫作,還是學校擊劍隊隊長,但因學習成績差而被開除。
快16歲時,他進入福吉谷軍事學院,也就是《麥田里的守望者》中主人公霍爾頓就讀的預科學校的原型。
在這里,他加入戲劇社,并做了兩年學校年鑒的文學編輯。
塞林格常說,他是在福吉谷成為一名作家的。
1936年,他到紐約大學攻讀文學學士學位,不到一年就輟學。
這時,父親希望他從事奶酪和肉類進口生意,因此他去歐洲一年,但是發現父親的事業并不適合他。
1938年秋天,他進入烏爾辛納斯學院學習,選修了8門課程,有4門都和語言或寫作有關。
雖然只待了一學期,但是他找到了明確的人生方向:成為一名職業作家。
父親覺得他的決定既魯莽又危險,因此塞林格同意再次回到學校學習寫作。
1939年1月,他第三次進入大學——哥倫比亞大學,并選修了惠特·伯內特的短篇小說寫作課。
伯內特是《故事》雜志的編輯,后來又成為塞林格的導師。
在他的影響下,塞林格開始全身心地投入寫作中。
1940年,21歲的塞林格在《故事》雜志上發表了首部短篇小說《年輕人》。
從此,一顆文壇新星冉冉升起。
塞林格曾經3次輟學,做生意也失敗,但是最終他找到了一生熱愛的寫作之路。
生活中,許多人也像早期的塞林格一樣一事無成,充滿迷茫。
一次次的失敗,讓他們覺得自己一無是處,再無成功的可能。
許多父母也對成績差的孩子感到沮喪絕望,覺得孩子再也沒有出路。
其實,人生之路千萬條,不必千軍萬馬擠獨木橋。一條路行不通,換一條就是。
人生就是一個試錯的過程,只要你敢于多試錯幾次,總能找到相對滿意的答案。
天生我才必有路,只要自己不放棄,你總能找到一條適合自己的路。
02 戰爭殘酷,靠寫作來救贖
美國卷入二戰后,塞林格主動應征入伍,1942年4月,開始服兵役。
他先后在炮臺、陸軍通信兵營、美國陸軍航空基地、陸軍航空兵分類中心待過,并被提拔為一級軍士長教官和通信兵教官。
在此期間,他白天訓練新兵,晚上安靜寫作,正是文學追求將他從世俗職責的厭煩中解救出來。
服役一年半后,他被安排去做反情報部隊特工,即軍事間諜。
1944年6月6日,是塞林格一生的轉折點。
這天,英美盟軍登陸歐洲大陸,此后開啟了連續11個月的戰斗。
登陸時,塞林格所屬的團共有3080人,到7月1日就只剩下1130人。
那年冬天發生的許特根森林戰役,被認為是盟軍在二戰中最大的失敗之一,塞林格所屬的第12步兵團共計傷亡2517人。
死神如影隨形,恐懼無處不在。
1945年5月8日,二戰結束時,塞林格已經在軍中服役3年多。
之后,他又繼續在美國陸軍成立的反情報部隊970支隊工作了將近一年。
二戰中,塞林格榮獲五顆戰斗之星和總統嘉獎勛章,但是戰爭帶來的痛苦在他身上打上了深深的烙印。
1945年夏天,塞林格抑郁情緒加劇,住院治療。
其實就是現在所說的創傷后應激障礙,但是當時人們并不知道這是一種病癥,無數士兵只能默默忍受,獨自煎熬。
而塞林格發現了寫作的力量。
他為所有無法發聲的士兵寫作,希望通過寫作來探尋生命的真諦,例如生死問題,我們究竟是誰的問題。
此后多年,戰爭經歷都深深地滲透于他的許多作品之中。
塞林格通過寫作實現了自我救贖,緩解了戰爭帶來的巨大傷痛。
人生在世,我們都會經歷各種突如其來的風霜雨雪。
深陷痛苦之時,只有自己努力去做更有意義的事情,才能為自己的靈魂找到出口。
看過一句話:“一只站在樹上的鳥,從來不怕樹枝斷裂。因為它依賴的不是樹枝,而是它的翅膀。”
擁有自救的翅膀,才不怕隨時到來的崩塌。
世上沒有不帶傷的人,只有自己才是真正的擺渡人。
03 歸隱寫作,始終忠于自我
1951年7月16日,塞林格唯一一部長篇小說《麥田里的守望者》在美國和加拿大同時發行。
小說一炮打響,連續七個月登上《紐約時報》的暢銷書排行榜,直至夏末,已經重印4次。
但是塞林格厭惡名聲環繞,希望重返普通人的生活。
1953年2月,他買下新罕布什爾州科尼什山坡上的90英畝地產,從此過著隱居生活,直到去世。
他到山中砍柴,從古井中汲水,在院子里種菜,并發誓尊重所有生命,連最小的昆蟲都不忍殺害。
后來,他在房舍附近建了一個獨立工作室,每天工作12甚至16小時,與家人很少見面。
這種嚴格的寫作計劃,也損傷了家人的感情,因此他的婚姻與家庭也總是以失敗告終。
小說持續爆火,但是反對的聲音也大。
圖書館、學校董事會和教師要求封禁此書,理由是:霍爾頓滿嘴臟話,藐視權威。
塞林格一言不發,沉浸寫作,甚至拒絕肯尼迪總統夫婦的白宮晚宴邀請。
20世紀80年代開始,《麥田里的守望者》莫名卷入一系列兇殺案。
1980年12月8日,25歲精神錯亂的男子查普曼,槍殺了披頭士樂隊的傳奇音樂家列儂。然后,兇手若無其事地坐在人行道上看《麥田里的守望者》。
之后,他把自己的罪行歸咎于這本書。
此后不到4個月,又一個精神病人朝里根總統開槍,而警察在他的酒店房間里發現了《麥田里的守望者》。
質疑聲如潮水般洶涌而來,塞林格更加深居簡出。
2010年1月27日,塞林格去世,享年91歲,一生共出版作品39部。
他去世之后,新聞界出現了50年來最聲勢浩大的宣傳。
當紅之際,塞林格選擇歸隱,不管外界多么喧囂,不管名利多么誘惑。
朋友越來越少,家人漸行漸遠,但他始終忠于自我,忠于寫作。
人這一生,會走過無數的名利場,會經歷無數的是非圈。
如果你對功名利祿緊追不舍,就會眼花繚亂,迷失其中;
如果你對外界聲音過于介意,就會瞻前顧后,動彈不得。
村上春樹說過:“不管全世界所有人怎么說,我都認為自己的感受才是正確的,無論別人怎么看,我絕不打亂自己的節奏?!?/p>
人生最大的意義,就是忠于自我,活出獨一無二的自己。
04 寫在最后
正如書中所言:“他是勇敢的戰士,是失敗的丈夫,是充滿創造力的靈魂,而在晚年,他又化身為自我保護意識極強的隱士?!?/p>
塞林格的一生,如果他的著作一般五彩斑斕,少年的淘氣,中年的血腥,晚年的安寧,寫就真實的一生。
無論境遇如何流轉,他都始終堅定不移地做自己,堅持不懈地愛寫作。
塞林格的人生,也照見了普通人的生命軌跡。
人生千轉百回,不過是一場自我救贖。你若忠于自己,世界都會垂青于你。
你讀過塞林格的作品嗎?對他了解多少?
在評論區留言
編輯大大將選出3位最走心的留言
贈送《塞林格傳》書籍1本
包郵寄送。
留言截止時間:10月7日中午12點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