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期去故宮一定不要忘了去文華殿展廳參觀“千秋佳人——故宮博物院藏歷代人物畫特展(第四期)”!
此展是繼“廟堂儀范”、“林下風雅”、“眾生百態”后的第四期人物畫特展。觀展時,我們不僅能了解古代女性的生活細節和閑情逸趣,還能感受到她們背后的家國情懷和精神力量。
圖片來源:微博@故宮博物院
同時,每幅畫作上,展現著不同朝代女性的風采,畫作背后也間接透露著每個朝代對于女性審美的變化歷程。如唐朝時期大多推崇那種婀娜豐滿的美,以楊貴妃為代表的“胖美人”是當時女性美的代表。不過,當時的胖也并非越胖越好,也是要有一個度,是那種健康的豐滿。
在唐代現存的仕女畫中,就記錄了這個時代的美人。如下面這幅《揮扇仕女圖卷》。
揮扇仕女圖卷(局部) 圖片來源:故宮博物院官網
畫中的女子頭挽高髻,細目圓面,伏案小憩。雖為當時的貴族上流群體,但眉目之中仍透露出了一股幽怨的神態,舉止也毫無生氣,懶散慵倦。整幅畫作不僅記錄下來了當時貴族女性的體態,同時也展現了她們奢華的物質生活背后相對貧乏的精神世界,具有鮮明的時代性。
唐代的人物畫算是整個書畫史上巔峰,宋之后的女性形象則發生了顯著的變化,從推崇豐滿之美轉變為纖弱苗條之美,唐代仕女畫中那種健康豐腴的神韻在宋代畫作中越來越少見。
女孝經圖(局部) 圖片來源:故宮博物院官網
女孝經圖(局部) 圖片來源:故宮博物院官網
此幅《女孝經圖》是目前保存最好、時代最早的反映《女孝經》內容的代表作,具有鮮明的政治教化功能。畫中的女性頭挽高髻,飾簪花,面部長圓而豐滿,看上去還帶著一些唐代仕女畫的面部特征,但是其他方面已經發生了明顯的變化。如在形體上已不再臃腫,而是更顯修長與秀美。
在神態舉止上,畫中的女性則更顯端莊嫻靜,守規守矩,少了唐代仕女畫中的懶散神情,婀娜輕盈。
吳偉 武陵春圖卷(局部) 圖片來源:故宮博物院官網
到了明代,以唐寅、仇英為代表的仕女畫逐漸走入人們的視線,被大力推崇,兩人的畫作也代表了當時仕女畫的最高標準。
唐寅 王蜀宮妓圖軸(局部) 圖片來源:故宮博物院官網
這幅畫作原名為《孟蜀宮妓圖》,俗稱《四美圖》,主要描繪的是五代前蜀后主王衍的后宮故事。四個歌舞宮女正整理好妝容等待君王的召幸。她們面施胭脂,豐潤娟秀,端莊嬌媚。
唐寅在畫中仕女的額、鼻、頷部位施以“三白”,在創作技藝上吸收了周昉所創的“唐妝”仕女造型,也體現了明代對于女性的審美上,追求清秀娟美的時代特色。不過,你若仔細觀察,就會發現明代畫作中的美女大多一個模樣,人物之間沒有太大的差別。
仇英 吹簫引鳳圖頁(局部) 圖片來源:故宮博物院官網
仕女畫走向清代時,畫家對女性的刻畫上格外地強調體態的瘦弱,在苗條的路上走向了一個極端,羸弱無力、低眉順眼的病態美在當時成為大部分人創作的主流。這種審美觀不僅出現在平民市井階層,就連宮廷帝王也不能免俗。
如我們熟悉的《雍正帝妃行樂圖軸》(即《十二美人圖》)和陳枚的《月漫清游圖冊》就顯著地表現了這一特點。
雍正帝妃行樂圖軸(局部) 圖片來源:故宮展覽APP
月漫清游圖冊(局部) 圖片來源:故宮展覽APP
最后,提醒下大家在觀展時,可以格外留意每幅作品的創作朝代,進而從中感受當時整個社會的審美取向。同時,再品一品仕女畫中人物的表情和動作,捕捉下她們神態下的精神世界和價值追求!
“千秋佳人——故宮博物院藏歷代人物畫特展(第四期)”自開展以來就受到社會各界的廣泛關注,展期至2024年10月31日。大家去故宮旅游,一定不要錯過哦!
備注:本文內容以官方資料為基礎,在細節創作上適當地發揮了一些聯想和創造。
【小提示】文中部分圖片來源于網絡,版權屬于原作者,僅為配圖表達。如有問題,請私信聯系【松蘭書社】小學士說明,萬分感謝。轉載文章需經【松蘭書社】授權。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