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6年,四平街戰役爆發。
東北民主聯軍拼死抵抗,誓要守住四平城,廖耀湘與陳明仁率領新六軍、七十一軍,兵分數路猛攻我軍陣地。
可唯獨不見孫立人指揮新一軍上場殺敵的蹤跡。
杜聿明環視四周,怒不可遏,直接沖進雙子廟車站,質問孫立人:
“孫軍長,戰事緊迫,你為何不派兵加入戰斗,追擊敵人?”
孫立人早已備好說辭:
“新一軍連日作戰,急需休整。三天后,再上戰場,配合作戰。”
聞聽此言,杜聿明只好耐著性子,繼續說服他。
鄭洞國也從大局出發,勸說孫立人趕緊調集新一軍,前去支援。
孫立人看了眼鄭洞國,勉為其難地答應了。
兩人之間,有何矛盾?為何孫立人公然駁斥杜聿明的指令?
01選擇不同,結局有別
1942年,日寇侵入緬甸,駐緬英軍節節敗退,盟軍只好請求中國施以援手。
鑒于滇緬公路的重要性,蔣介石思考再三,派杜聿明以副總指揮的名義,率領第5、第6、第66軍組成遠征軍。
十萬人整裝出發,前往緬甸,同日寇作戰。
但由于遠征軍倉促入緬,與日軍作戰時,顯得極為被動,只能邊走邊打。
拼死殺出一條血路的他們,迅速趕往仰光,希望得到英軍的配合與協作。
但讓人難以置信的是,英軍成事不足敗事有余。
不僅將所有物資全部燒毀,還臨陣脫逃,奔赴印度,留下遠征軍獨自抵抗日軍。
此舉,直接導致率先進入仰光的先鋒部隊200師被困同古,孤立無援。
杜聿明在得知200師被困的消息后,大為震怒,從此對英軍失去信任。
而裝備精良的英軍,依舊被日寇打得四處亂竄,狼狽至極,數千人被困仁安羌。
逼不得已,只好再次乞求遠征軍的救助。
但杜聿明早已對其深惡痛絕,明確拒絕了他們的要求。
但新38師師長孫立人卻違背軍令,率部前往仁安羌,救出被困的英軍。
杜聿明對他私自帶兵支援英軍的行為,很是不滿:
“孫立人違背軍令,私自率部下救助背信棄義的英軍,罔為軍人!”
隨著戰事的不斷推進,雖然遠征軍拼死抵抗,但由于英軍面對日寇一觸即潰,致使我軍側翼暴露,很快戰場形勢發生逆轉。
蔣介石立即電告杜聿明:
立即回國,不可耽擱。
不料,在收到撤離命令后,杜聿明雖不疑有他,堅決執行命令。
但孫立人卻不認可立即回國的指示,多次直言不諱,表達自己的意見。
而杜聿明每次都以“軍令不可違”為由,駁斥了他。
兩人劍拔弩張,爭執不下。誰也無法說服對方,只好分道而行。
而杜聿明在率領第5軍撤往國內時,進入了環境惡劣,又蚊蟲猖獗的野人山。
很多士兵入睡后,都會被如拳頭大小的蚊子吸血。沒有戰死沙場,卻被蚊子吸血而死。
縱是見慣了生死的杜聿明,也不禁被眼前的景象嚇到。
但他別無選擇,只能繼續前行。
反觀孫立人,在撤往印度的途中,遭遇日寇,損失近半。
又在突出重圍后,遭到英軍“必須繳槍”的無理要求。
一路奔波逃命的孫立人,當場暴怒:
“想讓我們繳槍,簡直是癡心妄想!今天就算踏著你們的尸體過去,我們也要持槍進入印度。”
隨即下令將士舉起槍,時刻做好戰斗的準備。
英軍見孫立人的態度如此強硬,只好閉口不言,邀請孫立人率新38師進入印度。
孫立人此舉雖違背軍令,但避免了不必要的犧牲,保存了部隊實力。
而杜聿明雖服從命令,卻造成部隊的大量傷亡。
當蓬頭垢面、狼狽至極的他從野人山脫困,看到孫立人率領的新38師,軍容整潔、裝備精良之際,無地自容的同時,也加深了對他的怨恨。
為何同為軍人,在面對撤離命令時,兩人會有截然不同的選擇?
02美國留學,戰功顯赫
原來,杜聿明就讀于黃埔軍校新一期,畢業后又幾經輾轉,才勝任為國軍高級將領。
在他的心中,軍令高于一切。
而孫立人則畢業于美國弗吉尼亞軍校,深諳西方的軍事理論與實戰經驗。
學成歸國后,又被宋子文提拔為稅警總隊支隊長。
1937年,淞滬會戰爆發,孫立人率領的稅警總團,負責在周家橋牽制準備渡河的日寇。
當獲悉40名日軍已成功渡河,并埋伏在儲煤洞內時,眾人不自覺地捏了把冷汗。
此地是火力死角,日寇可隨時偷襲他們。
孫立人意識到問題的嚴重性,趕緊思考應對之策。
天無絕人之路!他想到附近有紗廠,遂命眾人:
“我們去附近的紗廠取點棉花。”
在他的帶領下,眾人紛紛將取來的棉花與火把扔到儲煤洞內。
霎時間,火光四起。
40名日寇被猝不及防的一場大火燒得四處亂竄,號啕大叫,直到被活活燒死。
而日軍則發動了一輪又一輪地攻擊,卻被孫立人率部擊退。
日寇將領雖然生氣周家橋久攻不下,但由衷敬佩孫立人:
“此人指揮得當、治軍有方,若是有他在,攻克上海勢必困難。”
而孫立人為了阻止日寇前進的腳步,在團長丘志紀戰死沙場后,仍負隅頑抗。
與敵人僵持8小時,硬生生地抗住了槍林彈雨的轟炸。
但在準備炸橋之際,被炮彈擊中,損傷慘重。
而孫立人也身負重傷,在醫院昏迷了三天三夜。
再后來,孫立人揚威異域,率領駐印軍血戰日寇,擊潰日軍王牌部隊,號稱“叢林之王”的18師團。
因此,贏得了蔣介石的認可,后接替鄭洞國,成為“國軍五大主力”之一的新一軍軍長。
為何戰功顯赫又指揮得當的孫立人,在東北戰場上,卻遭杜聿明的排擠,最終調離東北?
03遭受排擠,調離戰場
1946年,東北再起戰火。
新一軍在代理軍長鄭洞國的調度下,占領了鐵嶺。
但與陳明仁的71軍會合,一起攻打四平時,新一軍卻節節敗退。
鄭洞國眼看著手下的將士們,軍心渙散、士氣低迷,只好電告蔣介石速召孫立人回國。
而此時的孫立人,正在國外接受英王喬治六世的授勛。
蔣介石立即給孫立人發了四封電報,要求他立即歸國復命。
電報像催命符一樣,逼得他不得不提前回國,趕到四平前線。
鄭洞國看到孫立人歸隊,終于松了口氣,將新一軍的指揮權交還給他。
但出乎他意料的是,孫立人的到來,并未改變軍隊面貌,重振士氣。
反而縱容手下將士無視軍令、肆意妄為、消極應戰。
無奈之下,鄭洞國不得不求助于杜聿明:
“新一軍在孫立人的帶領下,不僅目無軍紀,還公然違背軍令。你最好親自來一趟。”
究竟是怎樣的混亂,才能讓鄭洞國說出此番言論?
杜聿明一刻也不敢耽擱,立即趕往前線。
此情此景,不由得他怒火中燒。
原來,各部都在盡己所能,追擊我軍。唯獨不見孫立人及新一軍的蹤跡。
杜聿明頓時怒氣沖天,急匆匆趕往四平街的雙子廟車站,準備興師問罪。
尤其在看到孫立人一副氣定神閑的模樣時,怒氣值達到頂峰。
但他還是極力控制自己的情緒,低三下四地請求孫立人:
“孫軍長,戰事緊迫,各部都沖鋒在一線,新一軍也應盡快加入戰斗,追擊敵人。”
孫立人無所謂地擺了擺手,
“不行,新一軍力有不逮,必須休整三天后,才能重上戰場。”
一番交涉后,孫立人才下令出兵,配合作戰。
其實,并非他見死不救、罔顧軍情。而是有更利于己方的作戰計策,但他料定杜聿明不敢依計而行。
“杜聿明一向畏首畏尾,我斷定他不會聽從我的建議,攻打哈爾濱。”
而杜聿明為占領長春,更是將部隊分為左、中、右三路。
其中,尤以中路最為關鍵。不僅將新一軍、新六軍都編入該路,由鄭洞國統一指揮,還將71軍的88師劃入新六軍,由廖耀湘指揮。
杜聿明的安排恰當合理,但唯獨沒有料到孫立人會再次“罷工”。
縱是鄭洞國巧舌如簧,也無法說服他派兵作戰。
只好再次搬“救兵”,致電杜聿明:
各部都已經按計劃出發,唯獨孫立人違背軍令,按兵不動。
杜聿明這次可沒有上次的好脾氣了,和鄭洞國一起,直奔孫立人的軍部。
一看他怒氣沖沖的表情,孫立人就做好了吵架的準備。
果然,兩人又一次針尖對麥芒,誰也不肯各退一步。
杜聿明眼見孫立人頑固不化,強硬說:
“若是新一軍依舊肆意妄為,不聽軍令,我將以軍法處置。”
可惜,他的威懾對孫立人不起任何作用。
孫立人竟在他離開后,越級上報蔣介石,要求同意新一軍的休整計劃。
蔣介石居然還同意了他的請求,并親自傳達給杜聿明:
“我已同意孫立人的休整計劃。三天后,新一軍再前往海城,解救危局。”
一向“唯命是從”的杜聿明,聞聽此言,也忍不住想要破口大罵!
“連日作戰,184師已疲憊不堪,堅守十分困難。”
蔣介低估了東北民主聯軍的戰斗力,也高估了184師的忠誠性。
久等援軍不來的184師,臨陣倒戈,選擇戰場起義,與民主聯軍一同撤離海城。
而軍中將領不明就里,把184師戰場起義的原因,全部歸咎于杜聿明見死不救。
杜聿明百口莫辯,直接把矛頭對準了孫立人。
無論何時何地,都不放過排擠他的機會。
最終孫立人被調離東北戰場,兩人的矛盾才就此落下帷幕。
結語
兩人同為將帥,有能力、有經驗、有威望,本應惺惺相惜。
怎奈因教育背景有別,任職經歷各異,導致他們在作戰方法、指揮調度、為人處世等方面,都有著自己的考量。
兩人之間并不存在誰對誰錯,誰優誰劣的問題。
矛盾的產生,大概就是“既生瑜,何生亮”的悲哀吧。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