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素音,英籍華裔作家。
她的一生將矛盾和跌宕書寫的淋漓盡致。
韓素音
中國出生,英國受教育,加入了英國國籍,一輩子卻向著祖國。
國人對她知道的不多,外國人對她的行為完全無法理解。
但韓素音毫不在意,她在自傳中寫道:“我的一生將永遠在兩個相反的方向之間奔跑:離開愛,奔向愛;離開中國,奔向中國。”
富有,卻不快樂
韓素音,1917年9月12日生于河南信陽。
父親周映彤,生于四川郫縣,是中國第一代庚款留學生。母親瑪格麗特,出生于比利時貴族家庭,是比利時國防大臣的侄女兒。
母親瑪格麗特
周映彤祖籍廣東梅縣,是客家人。明末清初的時候,因戰亂四川人口銳減,于是各級官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吸引外地移民。湖廣移民和客家移民分別占當時四川總人口的40%和33%。周映彤遠在廣東梅縣的祖先也就是在這個時候將家搬遷到四川郫縣,經過幾代務農,最后成為當地小有名氣的耕讀世家。到了周映彤父親這一代,已經做到靈州知州,全家從郫縣搬至成都,盤下了一個大宅子,居住在一起。
幼年的韓素音
1903年,周映彤被派到比利時留學,在留學期間,遇到漂亮的瑪格麗特,兩人一見鐘情。為了愛情,瑪格麗特拋棄了家族和財富,堅持與周映彤結婚,但她身邊的所有人都無法理解她的行為,甚至還有一部分人以她與黃種人結婚為恥辱。
瑪格麗特在痛苦中生下長子,而后,周映彤畢業,他帶著妻子與兒子回到中國。
1928年,韓素音全家在北京
瑪格麗特以為換一個環境就會好,卻沒想到她所需要面對的,卻是一個積貧積弱、對“黃毛綠眼”的外國人充滿歧視的國家。
瑪格麗特對古老東方的浪漫幻想被臟亂的小路、饑餓的災民、跪在路邊討食的乞丐所代替。而丈夫周映彤卻一改西裝禮帽,套上一件長衫,滿口和善,手上作揖。鄉里鄉親們就像看動物園中猴子那樣圍著瑪格麗特指指點點,而周映彤除了訕笑,什么也做不到。
韓素音與兄長
此時愛情還占據了上風,周映彤在老家待了幾個月,就帶著妻兒離開家鄉在修建隴海鐵路的一家工廠謀到了一個職位。瑪格麗特擺脫了“鄉下”環境,心情也舒暢了不少。她又接連為周映彤生下兩個女兒,長女生在中秋節后幾日,周映彤為她取名 “月賓”,小女兒降生的時候周映彤不在,瑪格麗特取的名,叫“蒂莎”,周映彤給她取名 “月華”。
父親工作很忙,母親因為深受歧視而脾氣暴躁,她喜歡小女兒,覺得大女兒長得丑:“你必須努力學習,在學校里得第一名。你結不了婚,你太丑了……如果有人因為你聰明能干而愿意同你結婚,你就算走運。可是男人不喜歡聰明的女人……”
韓素音
日復一日的打擊長女積極性,并不算是一位合格的母親。
但家中吃食用度一應是好的,他們兄妹和父親講中文,與母親說英語;家里的餐桌上有時候是歐式面包,有時候是清粥小菜;午餐大多數是中餐,晚餐的待遇則與早餐相同;出門穿著中式服裝上中國學校,休息的時候又要穿著歐式衣衫去教堂……
這種矛盾的習慣一直在韓素音的生活中延伸,一輩子都沒有改變。
找到了根
1921年,周映彤在鐵道部謀了一個職位,全家人隨父親遷到北京。
韓素音
好容易到了大城市,街頭上也能看到外國人,然東西方壁壘依然存在。韓素音的外貌中不中西不西,在學堂里常常被人圍觀詢問。母親瑪格麗特隔三差五總是要鬧一回,韓素音無論在父親的“族群”中,還是母親這邊都得不到認同。最迷茫的時候,三叔拉了她一把,給她講述家族往事、中國人的傳統道德觀念、處世之道。還將她介紹給自己的子女,讓堂兄妹們一起出門玩耍……
感受真正的中式傳統文化,與兄弟姐妹們在街道上游蕩,吃地地道道的中國美食,這些幫助韓素音找到了家的感覺。她終于切實的感覺到腳下踩著的這片土地是她根系所在,這種明確了的感覺一輩子都沒有被生活中的坎坷磨滅掉。
韓素音
三叔還按照周氏宗譜的排序,將她的名字列入家譜,這一輩兒的女孩子都是光字輩,周月賓變成為周光瑚。從此之后她不再為父親忙碌不著家,母親偏心所困擾,一心一意追求自己的理想。
年少的韓素音相當醫生。1931年,還未滿15歲的她在北京醫院當寫字員,2年后考入燕京大學預科班。1935年,韓素音拿到獎學金,前往母親的祖國比利時的首都布魯塞爾學醫。
韓素音
在布魯塞爾,韓素音又對文學產生了興趣,布魯塞爾自由大學是一個非常包容開放的大學,韓素音在閱讀醫學書籍的閑暇,也補充了不少名著知識。有時候腦海中會出現一些文字,她就在本子上隨意記錄下來,但吃文學這碗飯,倒是沒想過。
1937年七七事變之后,韓素音毅然放棄學業,她要回去,回到自己的祖國,為國人做一點事。
回程的海輪上邂逅了第一任丈夫,黃埔陸軍軍官學校第八期步科畢業,曾任駐英大使館副武官的唐保黃。
韓素音與唐保黃
兩人一見鐘情,同年就舉辦了婚禮,但令韓素音想不到的是,這場婚姻成了一個噩夢。
痛苦與新生
唐保黃是一名武將,身材高大,衣衫筆挺。
在船上,兩人聊起了七七事變,唐保黃言語間透出的憤慨和愛國赤誠一下就迷倒了韓素音。本就是戰亂期間,唐保黃是保家衛國的將士,韓素音并未與之相處太久,就滿懷期待地嫁了過去。
唐保黃的著述
然而,婚后生活卻與她美好愿望完全相反。
[[民國]]時期,能夠任駐英大使館武官,唐保黃必然是名門望族出身,士大夫的保守與傳統令他與熱情奔放的韓素音格格不入。
即便最初的時候,韓素音已經與他講清楚,自己曾有過一任未婚夫,唐保黃大度的認可了。但當兩人結婚后,他發現韓素音已經不是完璧之身的時候,大發雷霆,曾多次羞辱且毆打她。
韓素音
韓素音放棄學業回國是為了報效祖國,但唐保黃卻不希望妻子拋頭露面。他認為愛國是男兒的事兒,對妻子提出去當醫生嗤之以鼻。
這樣的生活令韓素音倍感痛苦,她深深愛著唐保黃,但她更加熱愛自由,熱愛這片土地。
經過一番拉扯,唐保黃終于同意她去美國教會醫院當助產士。轉年,韓素音收養了一個失去父母的女嬰,然后與他人合作寫了處女作《目的地重慶》。當唐保黃得知妻子作品出版的時候,非但不以為榮,反而勃然大怒,將韓素音關在家中囚禁起來。
韓素音
夫妻二人反目,唐保黃不思悔改反而出門花天酒地,徹底令韓素音寒了心。
1941年年底,唐保黃赴英國當外交官。混血妻子在國內令唐保黃感覺面色無光,但帶到國外卻是有面子的事兒,于是,唐保黃決定帶著韓素音前往英國。
這也是韓素音的愿望。在傳統的土地上,每次掙扎都顯得那么蒼白無力,等到了歐洲,金絲雀也能飛出牢籠。到了英國,韓素音報考皇家自由醫院所屬倫敦女子醫學院,將全身心投入到學習中去。
韓素音
唐保黃任期結束回國,但韓素音卻以學業未完成的理由留在了英國,靠每個月30英鎊獎學金和空閑時間打工養活自己和女兒。
1947年,唐保黃戰死東北,這段令韓素音又愛又恨的婚姻終于結束。
1948年,韓素音獲得醫學博士學位,進入皇家自由醫院當上了住院醫生。有了穩定收入,韓素音終于不用拼命打工,于是工作之余,她跑到病理學博物館兼職,從這里了解到傷寒、霍亂等戰爭后會出現的疾病。想到此時的中國正在戰爭后期,韓素音再也坐不住了,她決心回國,在香港瑪麗醫院尋到了一份急診部主任的職位。
韓素音
朋友們都勸她:“不能老是把面包扔到水里去。”
韓素音卻道:"雖然我只是一個‘半吊子’的中國人,但是沒有了中國我就活不下去,就像希臘神話里的安提厄斯,他離不開大地,而我離不開我的中國!"
愛情是瑰寶
一場宴會上,韓素音邂逅了英國記者伊里奧?馬克,她再次一見鐘情。然而,這又是一場不合時宜的戀愛,伊里奧已有妻室,第三者,韓素音說什么都不愿意當。
韓素音
伊里奧信誓旦旦會處理好一切,韓素音不愿破壞別人家庭離開香港前往重慶。卻收到伊里奧一封信,說他被派往朝鮮戰場采訪,請韓素音一定要等她歸來。
再次收到伊里奧的消息卻是他的死訊,1950年8月,韓素音得到伊恩在朝鮮戰場觸雷身亡的消息之際,整個人哭得不能自已。太痛了,這一段短暫的戀情因為一方的死去變得雋永起來,成了心臟上不能觸碰的傷。
更加痛苦的是,伊里奧死去后,他在朝鮮寄出的信件才一封一封到達,總共18封。
韓素音
“這種延期的、他還活著的假象使他的死變得虛幻了。”當韓素音收到最后一封信時淚如雨下:“我知道不再有他的信了,于是坐到打字機前,卷上一張紙,開始寫我的《愛情至上》。”
《愛情至上》現譯作《瑰寶》,后被好萊塢改編成電影《生死戀》,并獲奧斯卡三項大獎。
最后她為自己取了一個筆名:韓素音,“韓”字是“漢”的諧音,她要在世界上為中國發聲。
韓素音與倫納德結婚
1952年2月,韓素音開始第二段婚姻。男方名叫倫納德·F·康柏,并隨夫改名伊麗莎白?康柏。后來兩人移居馬來西亞柔佛州的新山,韓素音繼續行醫,閑暇之時以文字取樂。這段婚姻也沒能維持太久,她曾經坦陳自己并未愛上倫納德,結婚是為了給女兒蓉梅一個安定的成長環境。
1956年,韓素音受印度總督馬爾科姆的邀請訪問印度,參觀修建中的印度至尼泊爾的公路時,她愛上了負責工程的印度陸軍上校。她給這個男人取了一個中國名字:陸文星。
韓素音與陸文星
這位皮膚黝黑的印度男人給了韓素音完全不同的感受。
說實話,韓素音的婚姻生活并未給她帶來多少美好回憶,唐保黃暴力,倫納德冷淡,只有陸文星,給她一種家的感覺。
陸文星是個善良的男人,自己的工作繁忙,卻從不要求韓素音必須為他做什么。他無條件支持韓素音工作,行醫和寫作都好,只是千萬要顧及自己的身體。
韓素音
半生顛沛流離的情感終于在陸文星身上得以安然降落。
為中國發聲
因韓素音與周恩來的助手龔澎是燕京大學同學,思念祖國已久的韓素音借助龔澎的力量,在1956年5月得以訪問新中國。
韓素音與父親周映彤
母親瑪格麗特1950年苦勸周映彤與她一起去比利時養老,但周映彤始終不肯應。故而獨自返回歐洲,與他們父女再不相見。妹妹月華早早嫁去了意大利,通信困難。父親周映彤年逾花甲,卻毅然投入新中國的建設中,現下正在為改善首都供水計劃出力。看老父頭發花白,卻依然“愛國至誠以死勤事”,韓素音深有所感。
沒過多久,韓素音有幸得見周總理,一番懇談下,她終于明白如今的中國正處于艱難時期。新中國成立,因為意識形態的矛盾,西方國家丑化中國,丑化中國人民,扭曲新中國的發展。
韓素音與周總理會面
韓素音在心中為自己樹立了一個遠大目標:“周總理和鄧大姐給我一些如此寶貴、如此有價值的啟示,是我難以用語言來形容的。新中國的遠景,這種遠景使我理解中國偉大的意義所在。他們對我的關懷和摯情激發了我的創作力,于是我感到自己必須把中國革命的情況,以及使這一革命成為可能的中國人民,告訴給全世界。我在寫這幾部書時,也顯示了我一己的斗爭、懷疑以及對中國的熱愛。”
韓素音
1964年,行醫與寫作已經不能兼得,韓素音關閉診所,專事寫作。她的一系列半自傳小說《殘樹》《凡花》《寂夏》《吾宅雙門》《再生鳳凰》十分受到西方讀者的歡迎。因為她并不是一味輸出觀點和看法,而是將自己的人生揉在中國近現代歷史中,活潑生動又不失生活化地描寫了周氏家族歷史,她父母東西方結合的婚姻,與她自己的愛情。
韓素音
寫作必須要有生活,韓素音行醫生涯中見過富豪,也治療過窮人。她在中國長大,在比利時和英國受教育。中年后又去了新加坡、印度、馬來西亞等地,見識之廣博遠勝他人。
當時西方有不少人喜歡看她的書,既能當作歷史研究佐證,又為人們揭開遙遠東方的神秘面紗。英國哲學家伯特蘭?羅素這樣評價韓素音的書:“我花一小時讀韓素音作品所獲得的對中國的認識,比我在那個國家住上一年還要多。”
韓素音與周總理
從1956年開始,韓素音幾乎每年都要來一次中國,一直到1997年她重病一場再也無法長途旅行方才告終。
晚年,韓素音和陸文星定居在瑞士西部的小城洛桑。孩子們都留在印度生活,只有這對老夫妻相依為命。
韓素音與陸文星
韓素音每年有7個月在世界各地訪問、演說,向世界人民講述中國發展情況。陸文星有時候陪同,有時候做自己的工作。
2003年1月6日,陸文星因病辭世。10年后,韓素音在瑞士洛桑的家中去世,享年96歲。
韓素音
2009年時,韓素音曾在其作品序言中寫道:“我雖客居煙波千頃的瑞士萊蒙湖畔,又因身體原因,已十余年沒有回到中國看看了,但這絲毫不能沖淡我對她的感情,因為中國是我的祖國,是我的骨肉,我的靈魂,我的生命。”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