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今年9月份最大的消費熱點,買家電算一個。
前有連夜注冊賬號的“薅羊毛”博主,在線傳授家電國補攻略,“一人立省一萬六”就是視頻標題;
后有線下賣場爭相拉出紅色橫幅,清一色印大寫加粗的“15%”“20%”“力度空前”,連店員的工服都沒浪費。
這場補貼浪潮,始于今年7月國家發改委和財政部的一則通知《關于加力支持大規模設備更新和消費品以舊換新的若干措施》。
簡單來說,就是國家拿出一筆錢支持大規模設備更新和以舊換新,補貼金額幾乎兩倍于十幾年前的三大政策補貼:3000億。
比如北京市民,可以通過京東使用這筆補貼:“京通小程序”領取資格碼——京東APP綁定——下單核銷,用法很像消費券。
除了北京,河北、湖北、浙江等全國20多個省市區的補貼也通過京東發放。
這次大規模補貼有一個大背景:
伴隨房地產下行,家電市場需求相對疲軟。最典型的是電視,2024年巴黎奧運會給彩電市場帶來的“奧運效應”不及以往,上半年國內彩電出貨量同比下滑4.2%。
上一次大規模、系統性的補貼要追溯到金融危機后的家電下鄉時期,彼時的特點是多方協作,是政府、大賣場和基層組織的集體接力。
如今,補貼的內涵和形式都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政府和基層組織退居幕后,電商平臺用更市場化的方式,完成需求端的刺激任務。
首次城鄉平權
2008年開春,青島平度市1788個行政村招貼了3000多張“明白紙”。
彼時“家電下鄉”政策出臺,山東是試點的三大先鋒省份之一。青島平度市作為“膠東金糧倉”,恰好成為下鄉試驗田。
所謂明白紙,作用類似宣傳冊,是市經濟貿易局為了解讀政策專門印制的。別看內容洋洋灑灑,核心只有一條:購買規定的四類家電(后拓展到9類),能拿售價13%的國家財政補貼。
一臺售價2000元的冰箱,補貼就有260元。作為對比,當地房價不過4000元左右,補貼力度不可謂不大。僅當年一年,村民就扛回16981臺家電[1]。
山東、河南、四川三大省的成功經驗在前,此后不僅家電下鄉的政策春風迅速吹向全國,面向城鎮的家電刺激政策也接連出臺,最出名的當屬“以舊換新”和“節能惠民”。
前者買5類新家電補貼10%,像電視電腦,一臺最高補貼400元,同時還有5-20元不等的舊家電運費補貼;后者則對二級及以上能效的家電按臺補貼,上限850元。兩者可以疊加使用。
此次補貼提出的背景,源于2008年的全球經濟危機后,中國消費電子外銷受挫,轉向內銷。這幾套政策組合拳,無不釋放了強勁的“鼓勵消費”信號。
另外,當時恰逢房地產刺激期,又進一步刺激了家電需求。
2009年,房市烈火烹油,溫州炒房團在杭州按棟買樓、震驚全國。原因有兩個:一是買房門檻大降,首付大多只要2成;二是電視劇《蝸居》熱播,核心思想“買房要趁早,因為收入永遠趕不上房價”傳遍大江南北。
房地產景氣度向來和下游的家電掛鉤,畢竟買房后的頭等大事,就是購置家電。
房市熱潮疊加政策刺激下,08-13年第一次大規模補貼政策大獲成功。據財政部和商務部公布數據推算,三大政策合計補貼金額約1358億元,拉動家電消費額約1.3萬億元[2]。
這個過程中,家電企業和消費者也成了最大贏家。
一方面,格力股價五年翻倍,海爾市值漲了2.84倍,格力美的海爾升級家電三巨頭。創維集團的高管都感慨,“中國彩電業正迎來自1999年以來的新的黃金十年[3]。”
另一方面,農村地區的家電保有量迅速追平城鎮,幾乎家家戶戶都用上“三大件”,實現了家電的全民普及。
不過,這次的國補,核心從“普及”變成了“換代”。
從普及到換代
2016年4月,董明珠在南京一個頒獎典禮上脫稿演講了2個多小時,有句話大意是:格力要做“用10年不壞,但第11年想修都修不好”的空調[4]。
作為人大代表,董小姐這些年的建議旗幟鮮明:家電到期要強制報廢,這句話倒也合乎情理。但問題是,絕大多數網友都不買賬。
董明珠和網友的分歧,其實折射出一個矛盾:大部分中國家庭的家電使用周期都很長,換代時間完全取決于何時買新房,如果不是零部件停產,能修絕不主動換。
三菱“49年258天”的長壽空調,就是很多人心中的報恩空調。
但家電也有保質期,比如冰箱、空調是10年,洗衣機、熱水器是8年。一旦超過安全使用年限,除了性能變差,耗電量更高,還有一堆潛在風險。民生新聞里很多火災和爆炸,罪魁禍首都是家電超期服役。
照中國統計年鑒的數據,目前我國家電保有總量超過32億臺,其中不少是上一波政策期間買的超過10年甚至20年的產品[5]。因此這次家電國補的目的也很明確:換代。
相比上一次的大規模補貼時期,這次國補的背景發生了四個變化:
首先,家電品類和功能更細分,催生了換代需求;
此前的家電大多只有基礎功能,但如今的家電功能上有了質的飛躍。
拿冰箱來說,以前的冰箱集中在100-200升,功能只有冷藏和冷凍。但現在冰箱容積普遍擴到600升左右,有了四開門,更能裝也更節能。智能空調還配備了除菌保鮮、遠程控制和娛樂影音等功能,比如智能屏,除了控制冰箱,還能人臉識別和定制菜譜,像裝了個大ipad。
此外,掃地機器人、空氣炸鍋、烘干機等小家電也在全民普及。這種家電品類和功能的細分,催生了消費者換代的需求,這是家電補貼能成立的先決條件。
其次,家電主要銷售渠道從大賣場變成電商,這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政策落實的路徑;
此前的補貼,流程相對繁瑣:先是有關部門對家電企業公開招標,規定具體型號和最高限價,再落實廣大銷售網點的標識工作。
比如下鄉,村民要進城里的大賣場、專賣店買,再憑發票到鎮財政所申領補貼,打到一張“涉農補貼一本通”存折上,過程就要15天[1]。
隨著家電銷售主陣地從線下轉到線上,招標簡化成只要產品能耗和環保等級符合標準,基本都能進入補貼范圍,既擴大了消費者的選擇空間,也讓補貼申領更方便。
第三,國產品牌取代日韓,成為市場主力;
以電視為例,以前銷量榜上霸榜的都是索尼、三星、松下等外資品牌。2008年上半年,日韓品牌零售額份額達63.2%,份額超過10%的國產品牌,一家都沒有[6]。
但如今,國產品牌不僅打敗了這些液晶時代的霸主,也掌握了更高的話語權。今年上半年,全球出貨量第一的不再是三星,而是海信。
然而普通人很難搞懂復雜參數和技術的變化,當年很多日韓產品依然在許多家庭的客廳里超期服役。想讓性能更好、更智能的國產家電進入千家萬戶,真金白銀的補貼最立竿見影。
最后,隨著技術進步,家電的質價比更高了。
還是拿電視來說,2008年買臺70寸電視要40萬,夠買北京上海一套房[7],但現在只要2000元,相差高達200倍。
電視質價比迅猛提升背后,是中國人對技術的徹底攻克。
面板占電視成本近80%,2008年面板的生產能力都掌握在日韓和中國臺灣手里,大陸的占有率可以忽略不計。所以日韓企業一發動價格戰,大陸企業苦不堪言。
隨著京東方等企業崛起,到2020年,大陸在全球的占有率近四成,全球第一,直接把面板價格打了下來,從此下游的電視單位成本不斷下降。同樣的價格,如今總能買到更好的東西。
總體而言,這次家電國補,是在家電產業蓬勃發展,人們追求消費升級的前提下,保障安全、降低換代門檻的一次精準助力。
問題是,承接平臺為什么是京東?
為什么是京東?
家電下鄉期間,山東萊西市出現了一個“海爾村”——200戶村民都買了海爾冰箱。
與之對應的背景是,當地海爾的專賣店較為常見,而且有“村級服務聯絡站”,會專門建立一個“海爾用戶檔案”,相當于用戶身份證,方便海爾就近響應需求。
不同于日用快消品,家電動輒5到10年的維護周期,決定了渠道需要更全面的服務能力。
線下家電賣場之所以長期存在,原因有三個:
首先,家電存在大量信息差。口紅色號再多,上嘴也能看出適不適合自己,但家電門類參數眾多,消費者畢竟不是電氣工程專家,很難直接下判斷,還得依賴導購的專業講解;
其次,家電大多都存在安裝環節。像燃氣熱水器,還涉及水、電、氣路的鋪設和改造,往往需要師傅上門勘察,家附近的電器專賣店自然更方便;
第三,家電使用周期長,難免涉及售后、維修,而這其實是一項信任工程,消費者天然更青睞看得見摸得著的線下渠道。
京東的特殊之處在于,長期構建的電商基因和家電服務能力,讓其沉淀出比肩線下甚至更好的口碑和信任感。
家電的配送一向是個老大難,除了要送的快,還要穩,畢竟自帶精密電子配件,經不起粗手粗腳。京東花了10年自建全國物流體系和標準化服務,即便世界上海拔最高的行政村落——西藏推瓦村,也能迅速送達。
它首創的“送、裝、拆、收”一體的最后一公里服務,甚至帶起了家電行業的服務內卷。今年618,京東占據家用電器60%的市場份額,穩居行業第一。深厚的服務基礎,也是它與其他電商最大的不同。
伴隨國補政策的發布,京東自然成了政策的核心承接者之一。京東的優勢在于,做到了全鏈路數字化沉淀,實現補貼限制“一人一類一品”,核銷時與有關部門同步,消費者在家就能完成家電購新、換新。
具體來說,京東此次有8500多款產品參與活動,二級及以上、一級及以上能效產品分別補15%、20%。一個人一類產品最高補貼2000元,8類家電加起來就是16000元。
此外,京東也聯合合作伙伴投入65億加碼“以舊換新”,其中給家電家居的補貼額是30億元,用來提高回收價和服務標準。
2016年,京東就推出“以舊換新”業務,推出三免服務(免費上門、免費拆機、免費搬運),后來更是打破回收拆卸價格不透明的陋習,主打一價全包、即送即裝。
這次,京東依托于全國1.8萬家京東家電家居專賣店,聯合品牌開展“美好鄉村計劃”,即“最高補貼10%,上限2000元”,試圖喚醒下沉市場的“換代”需求。
這次的亮點有兩個:一是在三免基礎上,增加了“四不限”服務,不限舊機購買渠道、品牌、年限和品相;二是把送和裝的時間做到無限接近,以前要上門多次的流程簡化成1-2次。
通過國補和以舊換新的舉措,京東在價格、品類和服務上都做到了無可挑剔。
有小紅書用戶算賬,一臺售價9998元的洗衣機,疊加8種優惠后只要5898元,幾乎打59折,比雙十一還便宜。
與其說以舊換新是門生意,不如說它是一項民生工程。在智能家電早已走進千家萬戶的當下,以舊換新,其實是讓那些尚沒有選擇或追求更高生活品質的大部分普通人,能以更低的門檻去實現理想生活。
畢竟選擇,從來都是奢侈的。
參考資料
[1] 家電下鄉能否撬動9200億元市場,中國青年報
[2] 以舊換新政策如何影響家電消費,國投證券
[3] 創維楊東文:彩電業正迎來新黃金十年,南方日報
[4] 格力董明珠:要讓空調10年不壞,第11年修不好,億歐
[5] 新一輪家電以舊換新開啟千億級市場,中國經營報中經城事
[6] 2008年上半年液晶電視市場分析與下半年趨勢,智研咨詢
[7] 置身事內:中國政府與經濟發展,蘭小歡
作者:黃茜琳
編輯:李墨天
視覺設計:疏睿
責任編輯:李墨天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