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960年,陳橋驛,歷史性時刻,趙匡胤黃袍加身,代周建宋。
當皇帝,表面很開心,背后一身汗。
今天我被兄弟們穿黃袍,明天給我穿黃袍的兄弟被他的兄弟們穿黃袍,我這身黃袍結果好點兒變成白袍或紫袍,結果差的就是一身血袍。
北宋皇帝們必須要保證自身“黃色”的長久性、穩定性和純正性,堅決不能染色。
人往往會有一個認知:總結自己成功經驗,保證今后持續成功。
對趙家人當皇帝這事兒,趙大和趙二總結性成果:槍桿子里當皇帝,槍在自己手里最安全。
運用到體制上叫做強干弱枝。
具體做法是把能打的部隊集中到京城,地方上只留一群弱雞士兵。
所以從太原到四川順流到江南,宋軍所到,城郭堡壘全部摧毀,士兵全部遷入京城開封。
有史以來最大規模士兵遷徙活動在北宋發生,各地降兵全部公費獲得京城戶口。
好景不長,盛筵難再。
趙大意外掛掉,讓軍事愛好者趙二開始嚯嚯之旅。
兩次收復幽云北伐,從周世宗到宋太祖數十年傾心打造從實力到信心完全可以硬剛橫行天下的遼國騎兵的北宋禁軍被趙二折騰干凈。
趙二除了靠驢車跑贏騎兵的輝煌賽跑成績,榮膺高粱河車神稱號外,所有表現一塌糊涂。
柿子都撿軟的捏,仗都找不行的打。
看到宋軍拉胯表現后,遼國不停入侵河北。
在開封城都能聽到遼國鐵蹄聲的車神,除了備好驢車,也想努力改變局面。他決定在河北與河東構建精銳部隊抵御遼軍,避免他的驢蹄再次狂奔。
可如果地方出現精銳部隊就又重回唐朝藩鎮割據老路,于是一個創意性想法出現——地方禁軍。
就像唐代宗把神策軍定義為野戰禁軍,北宋地方禁軍,即地方建立精銳部隊,歸中央直屬。
如果說禁軍集中在京城是物理上的強干弱枝體系,地方禁軍的形成則是邏輯上的強干弱枝。
趙二在河北與河東招募士兵,并選拔精銳廂軍升級改造,晉升禁軍。
河北“驍武”與河東“武清”就是最早地方禁軍。
但宋太宗也只是在河北前線搞了地方禁軍,東南并沒有推行這個政策。
到宋真宗時期,東南則連續建立三支地方禁軍,分別是咸平二年歸遠軍,咸平三年驍駿軍,咸平六年雄略軍。
兩個原因使得宋真宗決定在東南打造地方禁軍。
首先是向心力問題。到宋真宗時期,東南已經歸順北宋三十余年,這三十年間,北宋對南方減免稅賦,并派能員干吏悉心經營,江南百姓對宋廷歸屬感已經建立。
三十年時間差不多更換一代人,原來所謂的南唐遺民、吳越遺民之類的都成了過去式,新一代江南人也都形成大宋子民概念。
招募當地人建禁軍不會出現手上有刀,恢復舊朝的反叛事件。
百姓對宋王朝向心力的凝聚使得宋真宗敢于在東南建立地方禁軍。
二是嚴峻的軍事形勢。宋真宗繼位前幾年,遼帝國內部貴族間矛盾很深,處理矛盾一貫做法是把內部矛盾推給外部。
遼國統治者就用打擊北宋方法緩解內部矛盾。
于是,數十萬宋軍精銳部署在河北防御遼軍,北宋在河北前線軍事壓力非常大。
公元1000年,咸平三年,四川爆發王均叛亂,宋廷只能派禁軍入川平叛。
公元1002年,也就是咸平五年,黨項李繼遷也就是雄才大略李元昊的爺爺,開始創業之旅,在西北不停鬧事,宋廷要調撥禁軍前往應對。
河北、西北的戰事以及國內叛亂,使得北宋禁軍應該叫襟軍,即捉襟見肘的軍隊。自安史之亂后,東南成為中原王朝的經濟中心,京城供給以及各類戰事后勤供應,全靠東南,所以必須保證一個穩定的東南,才能使帝國安穩。
此時,宋廷沒有力量安排北方禁軍屯戍東南,最終選擇使用當地人建立東南地方禁軍保障東南地區的安全。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