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9年前后,隨著國民黨反動派政權在大陸地區,優勢兵力被消滅殆盡,60萬國民黨軍隨即被撤退到臺灣。
在撤軍臺灣前,蔣氏開了一場動員大會,他激情高昂地對著手底下的士兵說:“將士們,我們一定會返回大陸的,這些只是暫時的。”
當時,很多國民黨士兵誤以為撤軍臺灣,只是短暫的離別,并沒有意識到國民黨已經是窮途末路了,何談反攻呢?
在橫渡臺灣海峽,來到臺灣后,這些國民黨士兵第一次來到如此陌生的地方,面對巨大的文化和語言差異,讓他們很長一段時間都難以融入。
當時,隨著蔣氏撤退到臺灣的國民黨士兵,基本上都來自于外省,因為語言文化等差異,導致本地居民對他們不待見,這些渡海而來的國民黨士兵,心里五味雜陳。
那么,這60萬國民黨軍士兵,撤退到臺灣以后,日子究竟過得怎么樣呢?他們又有多少人成功實現了和祖國大陸家人的團圓呢?
有過相關統計,60萬來到臺灣的國民黨老兵,超過50萬都最終沒有踏上大陸故鄉,他們從年輕氣盛到滿臉皺紋,卻沒有得到親情的圓滿。
當時,很多來到臺灣的國民黨老兵,因為基本上經歷過戰亂,也就沒有接受過系統的教育,斗大的字,不識一籮筐,有的連自己的名字都不會寫,這就導致他們日后退伍后,在臺灣的生活變得異常艱難。
這些國民黨士兵,自從踏上臺灣的那一刻起,他們便多了一個身份,叫做“老榮民”, 也叫做“榮譽國民”。
然后,再加上這些國民黨老兵,又是來自于祖國大陸,在臺灣根本就沒有親人,除開能夠扛槍外,也沒有其他的技能和本領,很多老兵在部隊時還能生活得比較滋潤。
但是,在退休后,身無一技之老兵,便只能依靠微薄的退伍金來勉強維持日常生活,解決個人溫飽,而有生意頭腦的老兵,則靠著賺生意賺錢發財,更想著早日拿著錢和大陸家人團聚。
1954年11月,國民黨當局,為了保障這60萬國民黨軍的退役后生活,專門設立了“退役官兵輔導委員會”,主要負責安置和輔導國民黨軍退伍士兵轉業。
當時,作為委員會副主任的蔣經國,為了給退伍老兵做好充足物質保障,為這些“榮民”們還建立了農場,讓他們種植水果和農副產品,實現自給自足,還能售賣經營。
然后,蔣經國又在屏東、花蓮等地修建了“榮民之家”,也就是一些專門針對國民黨退伍老兵的住所,還有眷村這樣的集中居住地,相當于他們在臺灣的另一個家鄉。
同時,為了方便退伍老兵的醫療,蔣經國又命人在臺北建設“榮民總醫院”,主要就是為榮民看病治療,費用也是比較低,榮民也算是享了一點福。
不過,由于榮民很多,導致臺灣地區的農場無法完全安置,而后當局又采取“以工代賑”的方法,修建臺灣第一條連接臺灣東部與臺灣西部的公路,這便是中橫公路,數萬榮民得到了工作,并靠自己體力賺到錢,最終活了下來。
當然,這些來到臺灣的國民黨老兵,在臺灣的公路等基礎設施建設上,也是付出了流血犧牲,在修建中橫公路期間,便有百余人的傷亡代價。
對于這些退伍后的榮民來說,他們心中始終掛念的還是祖國大陸的故鄉和親人,他們始終無法融入到臺灣生活,但是當時國內外局勢復雜多變,導致榮民回家之路非常艱難。
直到1987年11月,兩岸關系緩和,臺灣當局基于人道立場,放寬探親限制,放開老兵返鄉探親,許多國民黨退伍老兵才得以回到大陸團圓。
第一批老榮民,在當年12月便幸運地踏上返鄉路途,并成功和家人團聚。
但是,也有很多國民黨退伍老兵,直到死時也沒有再見到故鄉和家人,他們在死前更是交代,一定要把自己的骨灰帶回大陸家鄉。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