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烈士江姐的兒子彭云在美國的家門口,同謝富治的女兒謝小沁合影留念。
兩人當年是校友,感情很好。這次談話中,提及母親江姐時,彭云很感慨地說:“她的遺囑我只完成了一半。”
話說,江姐當年到底留下了怎樣的遺囑呢?彭云因何緣故只完成了一半?
江姐,原名“江竹筠”,于1920年出生在四川江家灣的一個農(nóng)民家庭。當革命的風吹到老家后,江姐毅然加入了中國共產(chǎn)黨。那一年,江姐19歲。
1940年,江姐奉組織命令,擔任中華職業(yè)學校地下黨組織的負責人。在她的引導下,很多的學生都投身到革命事業(yè)當中。
3年后,因中共重慶市委領(lǐng)導人彭詠梧的身邊缺少一個通信聯(lián)絡人員,組織便派有著多年地下工作經(jīng)驗的江姐過去,給彭詠梧當助手。
為了不被敵人懷疑,兩人假扮夫妻。長期的接觸,讓他們產(chǎn)生了感情。1945年,江姐和彭詠梧結(jié)為了夫妻。
婚后,江姐繼續(xù)協(xié)助彭詠梧工作。在組織中,江姐很照顧同志們,所以大家都親切的喚她“江姐”。
1948年,彭詠梧在組織武裝暴動時,不幸中彈犧牲。江姐強忍悲傷,接手丈夫的工作,帶領(lǐng)大家同國民黨反動派英勇斗爭。
同年6月,因叛徒出賣,江姐被抓,隨后被關(guān)押在了重慶渣滓洞監(jiān)獄。在獄中,江姐受盡酷刑,竹簽雖硬,但刺不破江姐剛強的革命信仰。
她那時唯獨放心不下的,就是家中不滿2歲的兒子彭云。在昏暗的牢房,江姐詠用藏起來的竹筷子,蘸著棉花灰燼的“墨汁”,在一張簡陋的紙張上,寫下了一封短信。
信上說,希望云兒能追隨父母的足跡,以建設(shè)新中國為志向,為共產(chǎn)主義革命事業(yè)奮斗到底。
同時,江姐還特意叮囑說,對孩子不要太寵溺,讓他在艱苦樸素的環(huán)境中成長。1949年11月14日,江姐被國民黨特務殺害于渣滓洞監(jiān)獄,時年29歲。
彭云作為雙烈士子女,國家對他頗為照顧。在生活和學習方面,給了他很多的優(yōu)待。
而彭云本人也很爭氣,學習成績一直名列前茅。報考大學前,他堅決地選擇了哈軍工。主要的原因之一,繼承父母的革命遺志。
當年,哈軍工接受了很多烈士和干部子女,彭云的卷面成績很優(yōu)秀,但他的視力不好。他身上背負了太多東西,讀書是他唯一的“出路”。正因如此,彭云成了高度近視。
原本按著錄用流程,彭云是不符合入學標準的。但考慮到他父母的原因,加上彭云確實很優(yōu)秀,最終,學校破格錄取了彭云。
在哈軍工,彭云與易小治相識相戀。易小治的祖父是楊開慧的舅舅。當年,易小治和謝小沁是好閨蜜,所以,他們?nèi)说母星閺膶W校那會兒就很好。
畢業(yè)后,各自忙著工作,彭云夫婦偶爾會和謝小沁書信聯(lián)絡。直到80年代,彭云夫婦商量考取公費生到國外留學。
彭云當時的想法是,國外的技術(shù)很先進。他可以把國外的技術(shù)學到手后,再回國建設(shè)祖國。可是,隨著時間的推移,彭云的想法變了,他覺得在國外,更有利于自己的學術(shù)研究。
最后,夫妻倆決定留在美國。而身在中國的謝小沁很不理解。因中美相隔太遠,通信很不便,所以,他們之間的聯(lián)絡斷開了。
2017年10月,謝小沁退休后到美國旅游,順便拜訪了彭云夫婦。彭云很感慨地對謝小沁說,他只完成了母親說的成長成才,卻沒有能夠回國報效國家。
或許是出于對長輩和祖國的愧疚,彭云夫婦從小就注重對兒子彭壯壯的培養(yǎng)。多年后,彭壯壯來到了中國工作。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