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品 | 鳳凰網問渠人物
采訪 | 陳婷婷
關于房地產的討論,無論是在上漲周期,還是在下行周期,從未休止。
9月26日,中央政治局會議指示“要促進房地產市場止跌回穩”,進一步表明了當前穩定房地產對于穩定宏觀經濟的重要性。
房地產調控多年,為何仍沒有達到理想的效果?背后有哪些難以破解的謎題?此時提出“止跌回穩”,是否意味著樓市已經真正觸底?接下來,房地產業又如何為經濟平穩運行提供支撐?
帶著這些疑問,鳳凰網《問渠人物》對話朱寧,發出房地產下探終極之問:房價永遠上漲信仰已被打破,如何化解這場泡沫危機?
上海交通大學上海高級金融學院副院長、金融學教授朱寧,學術范圍橫貫中西,師從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羅伯特·席勒教授。
2016年,朱寧教授寫的《剛性泡沫》一書,全面探討、分析了中國經濟面臨的問題和挑戰,以及應對之策,引起強烈反響。
2024年,《剛性泡沫》再次增訂出版,羅伯特·席勒在其推薦序中寫道:“書中記述了中國經濟的真實情況,考慮了所有容易為大眾所忽視的現實,尤其是它清晰地闡述了經濟中的錯誤承諾和錯誤評估,以及這些錯誤導致的長期后果。”
朱寧教授認為,本輪房地產調整可能還需要3~5年時間。縱觀過去二十年房地產發展歷程,政府的隱性擔保和剛性兌付,在這個過程中既功不可沒,也埋下了相當大的“隱患”。并指出,“打破剛性兌付才能預防和化解危機”。
以下是部分采訪實錄:
#01
「“房地產還要再調整3~5年”」
鳳凰網:從前幾年開始,每年都有一個“年度提問”,房地產到底了嗎,什么時候到底?您現在有答案嗎?
朱寧:從時間的角度,很多城市的房價是在2017年、2018年見頂,整個周期可能要10年左右。所以現在算還有3~5年時間;從價格調整的幅度,參照國際價格變化的趨勢,從房價見頂到見底,全國層面下跌40%左右,是比較普遍的情況。
當然要特別強調,房地產沒有統一的全國性市場,房地產永遠是區域性市場,不同城市和地區的趨勢是非常不同的,取決于當地的經濟情況,以及當地的人口變化趨勢。
3~5年是從全國范圍的角度而言,具體到城市,有些從2016年房價就已經開始下跌了,而有些比如上海是過去兩年才開始下跌,調整開始的時點不一樣,走出調整的時間也會不一樣。
#02
「“現房銷售,可能會給開發商更大的資金壓力”」
鳳凰網:中央提出“改革預售方式”,成為社會關注的熱點。如果都是現房銷售,是否提升購房者信心?
朱寧:這得從兩方面來看:
期房從付了定金到最后交付的時間拉得很長,會產生兩個直接的后果:一是帶來交付的不確定性;二是助推了開發商加杠桿、加快資金周轉的動機。
期房既給開發商提高了投資回報率,也導致房地產項目變成了金融屬性極強的產品,它有非常高的杠桿,一旦資金鏈斷裂,后果將是災難性的。而現房銷售可能會改善這種情況。
但從另一面來講,如果我們現在就改變房地產預售制,很有可能會雪上加霜。現在的房地產開發商可能已經沒有資金回籠能力,如果還要用自有的資金完全把項目建成,對他們來說幾乎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務。
鳳凰網:但期房會不會加劇購房者的不安全感?
朱寧:對,這是矛盾的地方,只要存在期房就存在風險,那么只要存在風險,投資者出于風險規避,就不愿意去觸碰任何有風險的資產。
當然,有兩個變化正在發生:一是國有企業在逐漸接盤民營開發商的項目,通過國有企業自身資質和背后政府的擔保和兜底,向購房者輸出了政府提供的信用擔保。
第二是預售金管理制度,至少資金是穩定和安全的,最不濟購房者還能把本金或是首付金拿回來。
這兩個變化,讓預售制度不改變的前提下,也能給予交付。
鳳凰網:當下的困境該如何化解?
朱寧:當下我們想化解地產的困境,有兩個非常核心的問題:供給側和需求側。
從供給側來看,要保證一些高質量的開發商還能存活下來,當這個周期走完,我們還可能進行比較高質量的開發。但現在民營開發商已經基本躺平或是倒下了,他們是不是能夠撐過這個周期,還是一個很大的問題。
#03
「“管理預期,才能避免房價大起大落”」
鳳凰網:您認為市場對樓市、房價的預期已經穩了嗎?
朱寧:2015年、2016年提出房地產長效機制,我一直在呼吁,希望有效管理預期,讓大家相信房價真的不會暴漲,或者每年能漲個3%~5%就可以了。
如果當時管理這個預期,或許就可以避免這幾年的大漲大跌。比較理想的方式是在市場平穩的時候,循序漸進地推出房地產稅,并且在不同的城市和地區實施不同的稅率。
目前,全國層面對未來房價的預期仍然不是很穩定,普遍認為房價還會持續下跌。因此,必須出臺相應政策對這種擔憂進行有效的扭轉和穩定,否則預期可能進一步強化甚至引發惡性循環。
鳳凰網:您提到預期管理,也有人因為對房地產稅出臺的預期而擱置了自己的買房計劃。現在到了出臺房地產稅的時機了嗎?
朱寧:30年前在北大念書的時候,當時很多前輩講“好的時候不想改,壞的時候改不了。”
我們從95年96年就在探討和調研房地產稅制度,后來有試點,包括上海和重慶。但那不是真正意義上的試點。
現在推出房產稅又可能會成為壓塌房地產脊梁的最后一根稻草,所以也不是一個最好的時機。
任何一個重大改革的推出,都沒有完美的時機。我個人認為在07年08年進行房地產調控的時候,與其采用行政干預的限購限售的措施,不如通過價格手段,也就是房地產稅這個方式來調控。
第二個,大家還有一種“不撞南墻不死心”的僥幸心態,過去土地收入占據了超過50%的財政來源,賣地收入來得太快太容易,不愿意去未雨綢繆。這是一個會下金蛋的鵝,肯定不愿意把房地產給打下去。
從這一點來講,推出房地產稅,最核心的目標并不是為了打壓房價,而是為了平衡地方政府的財政收入和財政支出,平衡地方政府的財權和事權,保證地方政府能向社會提供公共品,包括醫療、教育、養老、公共交通等等。
鳳凰網:未來會不會推出?
朱寧:我個人認為會推出,而且一定會推出。
很多地方無論是通過平臺,還是直接發債,已經基本上把舉債進行到底了。地方財政需要開支,有一天肯定會征收。
一旦開始征收,肯定要因城施策、因地施策。每個地方基于你的經濟活動,財政壓力,基于整個稅基,可以設定不同的稅率。
在美國,其實各個州的稅率是不同的,各州甚至通過房地產稅的稅率來進行競爭,對人才、對投資、對企業來進行競爭。我認為這是一個逐漸可行的方式。
至于什么時候推,更大的因素不在于對房價的影響,更大的挑戰仍然是地方財政究竟緊到什么地步。
#04
「“化解泡沫需要保證優質房企能活下來”」
鳳凰網:是房地產拖累了中國經濟嗎?
朱寧:借用一句老話“成也蕭何敗也蕭何”,或換一句更通俗的話,“不能只見賊吃肉,不見賊挨打”。
任何一個經濟活動,任何一個政策決定都有它的兩面性。過去二十年我們享受了房地產發展的紅利,現在一定程度上也要為享受的紅利承擔代價。
只是把房地產拎出來,說房地產導致了中國經濟的下行,是不公平的。
過去20年,房地產在推動中國經濟發展上是功不可沒的。這點我也在《剛性泡沫》里面講到,政府提供的剛兌和兜底,無論對融資平臺還是信托行業也做出了巨大的貢獻。
鳳凰網:在您看來,買房還是剛需嗎?
朱寧:我覺得房地產從來都不是剛需。特別是在一線城市,每個人都想在北京上海有套房,每個人也都想開個法拉利或者保時捷,但并不意味著這是有效需求。市場環境發生了根本性改變,很多年輕人就覺得租房挺好。
房地產說到底有兩個核心:一個是區位,一個是人口。
低線級城市的房價可能再也回不到2017年、2018年的歷史高點,很簡單的原因就是國內2/3的城市人口都有持續凈流出的趨勢,這個趨勢會一直持續。最后可能有10~20個核心城區,吸收了全國2/3左右的人口,而其他很多城市,比如鶴崗,很少有人再會去那些城市工作和生活。
鳳凰網:您說房子不是剛需,可能很多人會跳出來反對,首先丈母娘就不會同意。
朱寧:這可能是一個中國文化,甚至是一個東亞文化,但是看韓國過去20年,日本過去30年,年輕人就是不買房。我經常開玩笑說,在一個房價下降的趨勢里,丈母娘肯定不會說哪個小伙子沒有房就別娶我們家閨女,丈母娘一定會說誰家有房子千萬別娶我們家閨女,嫁給你還不夠受罪的。
所謂的丈母娘效應,其實不只是丈母娘效應,是丈母娘效應疊加了房價上漲的強烈預期的效果。
鳳凰網:那是不是可以說在新的周期里,房地產已經沒有投資屬性了?
朱寧:這么說可能不太完整或者科學,房地產作為大類資產類別,永遠都有它的投資屬性。
它的投資屬性是什么?按照席勒教授及我本人的一些研究,無論是參照荷蘭過去300多年,還是美國過去150年的歷史,房地產都是一個非常好的對抗通貨膨脹的資產類別。過去10年房價漲這么多,其實很可能不是房價漲多了,而是我們通貨膨脹被低估了。
對任何有抗通脹需求的投資者來講,房地產仍然是一個不錯的資產配置。
鳳凰網:在房價高點買入的購房者,現在虧了不少錢。除了市場波動之外,您認為購房者本人有沒有責任?
朱寧:2018年,金融監管行業推出了監管改革,也就是資管新規。
我也參與了整個政策的制定,我特別贊賞這個說法,叫做“買者自負,賣者有責”。
無論是在投資里賺錢還是虧錢,我們必須得知道自己是自己財富的第一責任人,沒有人拿槍逼著你去買這個房,去買那個股,所有的決策都是基于自己的認知所作出的決策。
我們講金融是一門學科,是一門學問,金融有它自己的內在規律。很多的投資者在對于金融、資產配置沒有任何了解的情況下,掏空了自己的錢包,借了雙方老人的錢包,現在可能面臨極大的困境,不但不是正資產,可能是負資產,還可能面臨還不上貸款的壓力。
希望大家能夠借這個機會更好地了解金融,了解投資,今后做出更好更有收益的投資決策。
#05
「“喝40塊錢咖啡挺奢侈的,刺激消費不如切切實實給老百姓發錢”」
鳳凰網:美聯儲降息,對中國經濟尤其是對中國的房地產,會帶來哪些影響?
朱寧:美聯儲降息無論是對美國經濟,還是全球各國的經濟都會是一個利好。
第一,降低了融資成本,至少打開央行進一步降息的空間。
第二,隨著流動性的寬松,各個部門也會協調出更多流動性的支持,有助于緩解房地產壓力,緩解房價下行的速度。
鳳凰網:有專家說40塊錢的咖啡也不敢喝了,那么現在需不需要也來一次非常大的刺激性政策,來拉動需求,刺激消費?
朱寧:開個玩笑,我覺得40塊錢的咖啡挺奢侈的。
現在能夠拉動經濟穩定、拉動房地產、促進消費的辦法,我認為唯一的手段,是再通過一次流動性的刺激。流動性可能不是通過建高鐵,建“鐵公雞”,而是兩個方面:一個是切切實實給老百姓發錢,第二就是夯實我們的社會安全墊,我們的醫療養老和教育體系等,讓大家有錢敢花,有錢能花。
隨著疫情結束,我們出現了超額儲蓄,可能是出于三個原因:第一,大家有這種恐慌性的儲蓄;第二是不買房,不買理財產品了,把錢存在銀行賬戶上;第三是做預防性的儲蓄,怕今后再來一次疫情,生了病小孩要上學,自己要養老。
我們首先要保證社會安全體系,讓大家沒有顧慮,肯把錢拿出來消費。從需求端,還是要穩定購房者對于房價今后走勢的預期,并借此釋放購房者真實的住房需求,而不是投資或者投機的需求。就像1929年至1933年大蕭條之后,凱恩斯講的,沒有消費怎么辦?沒有需求怎么辦?哪怕政府雇人在地上挖個坑,再雇人把這個坑填上,都能夠創造出消費和需求。
任何一次大蕭條,任何一次經濟危機,最核心的根源在于總需求不足。
當下之急,就是創造機會。只有創造了機會,有了需求,廠商才會愿意生產,有了生產才會創造就業,有了就業才有更多收入,才會產生需求,進入一個良性循環。
#06
「“人生最大的風險其實在于不冒風險”」
鳳凰網:就業也是當前無法回避的一個問題。您給剛畢業的年輕人或需要轉換賽道的中年人有哪些建議?
朱寧:2013年席勒教授獲得諾獎之后,我曾問他中國經濟最大的風險是什么?他說中國經濟最大的風險就是沒有什么人經歷過衰退,經歷過蕭條,經歷過危機。
這是我們第一次經歷經濟下行和資產價格下行,在這個痛苦的調整階段,有幾點可以分享:
第一是,具備足夠的韌性和靈活性。人生唯一不變的就是變化本身,面對個人的職業,或是整個大的宏觀環境,要能接受現實。
第二,提升自己的人力資本。在任何時代都有創業的機會,無論是鍛煉身體、讀書,學習一些專業技能,在不能夠做更多事情的時候,提升自己。
第三,人生最大的風險其實在于不冒風險。在一個時代的調整過程中,盡可能豐富自己,去體驗和體悟,去擁有一個更加完滿的人生。
(更多精彩內容請關注“風財訊”視頻號)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