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新華社9月28日下午消息,9月27日,以色列襲擊黎巴嫩首都貝魯特南郊黎巴嫩真主黨總部,并發聲明稱:黎巴嫩真主黨領袖納斯魯拉在空襲中死亡。
環球時報9月28日晚間消息稱,黎巴嫩真主黨證實,納斯魯拉身亡。
納斯魯拉是一位什么樣的人物?他的成長經歷如何?他有哪些成就?他的身亡,將對中東局勢產生哪些影響?本文為您深入解讀。
一、出身平凡,崛起之路
1. 生于什葉派家庭,艱苦環境中成長。
1960 年,哈桑?納斯魯拉出生于黎巴嫩首都貝魯特郊區一個貧窮的什葉派穆斯林家庭,父親是水果和蔬菜銷售商。
“納斯魯”在阿拉伯語中意為“勝利”或“幫助”,“拉”即“安拉”“真主”,所以“納斯魯拉”合起來就是“真主的勝利”或“真主的幫助”。這個名字在阿拉伯世界中具有重要的宗教和象征意義。
納斯魯拉
在艱苦的環境中,納斯魯拉常去店里幫忙,他凝視著店里什葉派伊瑪目穆薩?薩迪爾的畫像,立志在宗教上做出一番事業。成長于這樣的家庭環境,讓他早早體會到生活的艱辛與不易,也培養了他堅韌不拔的性格。
2. 求學之路奠定基礎,為日后領導真主黨埋下伏筆。
16 歲時,納斯魯拉到伊拉克南部城市納杰夫求學,師從神學院教士賽伊德?阿巴斯?穆薩維。在納杰夫,他深受伊朗什葉派領袖霍梅尼的影響,為他日后的政治理念和行動奠定了基礎。1978 年夏天,納斯魯拉回到黎巴嫩,隨后在 1979 年加入了 “阿邁勒運動”,擔任貝卡地區的領導人。這段經歷讓他積累了豐富的政治和軍事經驗,為他日后領導真主黨埋下了伏筆。在這個過程中,他不斷學習和成長,逐漸展現出卓越的領導才能和堅定的信念。
如果他的學習繼續下去,納斯魯拉可能會成為一名出色的學者。但1982年的黎巴嫩戰爭(即第五次中東戰爭)改變了他的人生軌跡。
當時,以色列以其駐英國大使被巴勒斯坦武裝分子刺殺為由,出動陸海空軍10萬多人,對黎巴嫩境內的巴勒斯坦解放組織和敘利亞駐軍發動了大規模進攻,占領了黎巴嫩大片領土。
面對以軍的入侵,納斯魯拉放棄學業,與穆薩維一同創建黎巴嫩真主黨。之后的幾年里,這個曾經的神學院學生逐漸成為一名經驗豐富的游擊隊指揮官。
1992年,穆薩維被以色列刺殺身亡。年僅32歲的納斯魯拉被推舉為黎真主黨總書記。他在就職儀式上宣誓:“就算我們的家被摧毀,我們的生命被奪走,我們也將繼續抵抗事業。”
1997年,納斯魯拉年僅18歲的長子哈迪在黎巴嫩南部與以色列部隊作戰時身亡。以色列扣留了他的遺體。直到2004年,作為交換囚犯的一項協議,以色列才歸還了他兒子的遺骨。
有分析認為,長子之死筑牢了納斯魯拉作為一位與人民共患難的領導人的聲譽。
二、領導真主黨,鑄就輝煌
創建真主黨,從民兵組織到重要政治軍事力量。
1. 與以色列的斗爭,奠定其在中東的地位。
1982 年,以色列入侵黎巴嫩,近 60 萬名什葉派難民涌入首都貝魯特南郊。在伊朗精神領袖霍梅尼的支持下,哈桑?納斯魯拉和穆薩維共同創建 “真主黨”。從那時起,真主黨就把以色列視為頭號敵人,在納斯魯拉的領導下,不斷對以色列發動襲擊。
真主黨是阿拉伯語的意譯,公開資料顯示,黎真主黨當年是為了抵抗以色列對黎巴嫩的入侵,在伊朗的資助下秘密成立,是一個活躍在黎巴嫩地區的什葉派伊斯蘭政治和軍事組織。1984年開始,它正式使用“真主黨”的名稱。
黎真主黨最高領導機構是由12人組成的協議委員會。自1992年以來,納斯魯拉一直擔任黎真主黨的總書記。
自成立以來,黎真主黨與以色列的沖突幾乎沒有停過。隨著2023年巴以沖突又一次爆發,黎真主黨與以色列的沖突逐漸升級,戰爭的陰霾向黎以邊境擴散。黎真主黨多次對黎以邊境上的以色列軍事基地與定居點發動襲擊,以色列則動用空軍向黎巴嫩境內發動空襲。
納斯魯拉
作為黎真主黨的領袖,納斯魯拉不僅注重軍事斗爭,也致力于獲得民眾的支持。擔任黎真主黨總書記后,他在貧困地區興建社會福利設施,改善了當地民生,使黎真主黨贏得了更廣泛的社會支持和尊重。
2000 年,不堪重負的以色列軍隊撤出了黎巴嫩南部地區。這場勝利徹底奠定了納斯魯拉本人和真主黨在中東世界的地位。
據統計,在這場長達數十年的斗爭中,真主黨給以色列造成了巨大的損失,讓以色列不得不重新審視其在黎巴嫩的戰略。
納斯魯拉帶領真主黨從一個民兵組織逐漸發展壯大,成為黎巴嫩國內重要的政治軍事力量。真主黨不僅擁有數千人的軍事武裝,在黎巴嫩議會中也占了多個議席。
如今,真主黨已成為黎巴嫩政壇一支不可忽視的力量,而納斯魯拉也成為中東地區最具影響力的人物之一。他的領導風格果斷且具有戰略性,通過成功的軍事策略和政治謀略,將真主黨打造成了一個令以色列乃至整個世界都不敢小覷的組織。
三、領導風格,獨具魅力
納斯魯拉善于演講。他的講話往往長達一兩個小時,而且從不卡頓。他的演講充滿激情和幽默,深受支持者的喜愛與尊敬。黎巴嫩“廣場”網站曾這樣評價他:“納斯魯拉并不是最高的,但他的氣場是最為強大的。”
1. 果斷且具戰略性,軍事政治雙管齊下。
納斯魯拉的領導風格果斷且具有戰略性,在軍事和政治領域雙管齊下。
在軍事方面,他深知真主黨與以色列在軍事實力上的巨大差距,因此采取靈活機動的游擊戰術,以小博大,最大限度地消耗以色列的有生力量。他注重提升真主黨武裝人員的單兵作戰能力和戰術素養,建立完善的地下工事和隧道網絡,有效地抵御了以色列的空中打擊。
例如,在 1993 年和 1996 年以色列對黎巴嫩南部發動的大規模空襲中,納斯魯拉指揮真主黨武裝人員利用山區地形與以色列周旋,并通過向以色列北部發射火箭彈的方式,迫使以色列最終放棄了軍事冒險。
在政治方面,納斯魯拉主張 “內外兼修”。
一方面,他積極爭取黎巴嫩國內什葉派民眾的支持。出任總書記后,他為什葉派穆斯林建造學校和醫院,贏得了廣泛的贊譽。據報道,直接受益者多達 30 萬人。
另一方面,他積極尋求伊朗、敘利亞等國的援助。他深知僅憑真主黨自身的力量難以與以色列抗衡,因此將外部勢力的支持轉化為真主黨發展壯大的動力。
在他的推動下,真主黨積極參與敘利亞內戰,支持敘利亞總統巴沙爾?阿薩德的政權,在地區沖突中獲得了更多作戰經驗,同時也通過真主黨的社會福利網絡,將其影響力滲透到黎巴嫩社會的方方面面,使真主黨成為黎巴嫩國內重要的政治力量。
2. 以小博大,智慧與勇氣并存。
納斯魯拉以小博大的策略充分展現了他的智慧與勇氣。他深刻認識到真主黨與以色列在軍事裝備和規模上的差距,因此不與以色列進行正面的大規模沖突,而是采用游擊戰術,出其不意地對以色列軍隊展開襲擊。
這種戰術不僅有效地消耗了以色列的有生力量,還讓以色列陷入了被動防御的局面。例如,在 2006 年的黎以沖突中,盡管真主黨遭受了巨大損失,但納斯魯拉強硬的抵抗態度使得真主黨的威望進一步提升。
他帶領真主黨武裝不斷打擊占據黎巴嫩南部的以軍,給以軍造成重大傷亡。同時,他還敢于公開表示拒絕承認以色列這個國家,反對與以色列的任何和解,這種堅定的立場和勇氣贏得了廣大什葉派民眾的支持和贊譽,被視為 “民族英雄”。
然而,他的強硬立場也使他成為了西方世界眼中的 “恐怖分子”,被美國列為 “恐怖分子” 和 “全球恐怖組織”,并不斷受到制裁。但納斯魯拉毫不畏懼,繼續領導真主黨為實現黎巴嫩的和平與穩定而奮斗。
四、成就巨大,影響深遠
1. 迫使以色列撤軍,成為民族英雄。
2000 年,納斯魯拉帶領真主黨通過持續的武裝斗爭,迫使以色列從黎巴嫩南部撤軍。這一重大成就讓納斯魯拉成為了黎巴嫩乃至整個阿拉伯世界的民族英雄。據統計,在這場漫長的斗爭中,真主黨共對以色列發動了數千次襲擊,給以色列造成了沉重的打擊。
以色列軍隊在黎巴嫩南部的傷亡不斷增加,同時也面臨著國際社會的巨大壓力。在納斯魯拉的領導下,真主黨武裝人員充分發揮游擊戰術的優勢,不斷騷擾和襲擊以色列軍隊,使其無法在黎巴嫩南部站穩腳跟。
最終,以色列不得不做出撤軍的決定。這一勝利不僅為黎巴嫩贏得了尊嚴和領土完整,也為整個阿拉伯世界樹立了榜樣。
2. 積極參與地區事務,擴大真主黨影響力。
納斯魯拉積極帶領真主黨參與地區事務,進一步擴大了真主黨的影響力。
在敘利亞內戰中,真主黨在納斯魯拉的領導下,堅定地支持敘利亞總統巴沙爾?阿薩德的政權。真主黨武裝人員與敘利亞政府軍并肩作戰,共同抗擊反對派武裝和極端組織。
據報道,真主黨在敘利亞戰場上投入了數千名武裝人員,為維護敘利亞的穩定做出了重要貢獻。通過參與敘利亞內戰,真主黨不僅獲得了更多的作戰經驗,還加強了與伊朗、敘利亞等國的關系,進一步鞏固了其在地區的地位。
此外,納斯魯拉還通過真主黨的社會福利網絡,在黎巴嫩國內開展了一系列慈善活動,如建設學校、醫院和提供救濟物資等。
這些舉措不僅贏得了黎巴嫩民眾的支持和贊譽,也進一步擴大了真主黨的影響力。真主黨在納斯魯拉的領導下,逐漸成為了中東地區一支不可忽視的政治和軍事力量。
五、遇襲身亡,中東局勢更加動蕩
1. 真主黨方面
凝聚力與領導真空:納斯魯拉是真主黨的靈魂人物,長期以來領導著真主黨與以色列進行斗爭,在組織內擁有極高的威望和影響力。他的身亡可能會在短期內使真主黨陷入一定程度的領導真空,組織內部需要時間來重新確立領導核心,這一過程中可能會面臨凝聚力下降、內部權力斗爭或決策分歧等問題。不過,納斯魯拉的死也可能會激發真主黨成員的同仇敵愾,在一定時期內增強組織的團結和戰斗意志,促使他們更加堅定地與以色列對抗。
軍事行動與報復:真主黨擁有一定規模的武裝力量和大量的導彈、火箭彈庫存,過去曾多次對以色列發動襲擊。納斯魯拉之死可能會引發真主黨對以色列的報復性攻擊,雙方的軍事沖突可能會進一步升級,導致邊境地區的局勢更加緊張,平民生命和財產安全受到更大威脅。
2. 以色列方面
安全形勢變化:以色列雖然通過此次行動清除了一個長期的對手,但也可能因此面臨真主黨更加激烈的報復行動,以及中東地區其他反以勢力的聯合抵制。短期內,以色列的安全形勢可能會變得更加嚴峻,需要加強國內的安全防御和軍事戒備,這將對以色列的軍事資源和經濟資源造成一定的壓力。
政治影響:以色列總理內塔尼亞胡批準了此次針對納斯魯拉的襲擊行動,這一決策可能會在國內贏得一部分強硬派的支持,提升其政治影響力。但同時,也可能引發國際社會的批評和譴責,特別是在聯合國等國際組織中,以色列可能會面臨更大的外交壓力。
3. 中東地區格局方面
反以力量的反應:納斯魯拉的身亡可能會激發中東地區其他反以力量的憤怒和反抗情緒,哈馬斯等組織可能會加強與真主黨的合作,共同對抗以色列。伊朗作為真主黨的重要支持者,也可能會加大對反以力量的支持力度,地區內的反以陣營可能會更加團結和活躍。
地區局勢的不穩定:納斯魯拉遇襲身亡事件可能會進一步加劇中東地區的動蕩和不穩定。黎巴嫩國內的政治和社會局勢原本就十分復雜,真主黨是黎巴嫩國內的重要政治力量,其領導人的身亡可能會引發黎巴嫩國內的政治動蕩,甚至可能影響到周邊國家的穩定。同時,中東地區的教派矛盾、民族矛盾等問題也可能因此事件而進一步激化,地區局勢的發展充滿不確定性。
4. 大國博弈的變化
中東地區一直是大國博弈的重要舞臺,美國、俄羅斯等大國在該地區都有各自的利益和影響力。納斯魯拉之死可能會影響大國在中東地區的戰略布局和政策調整,美國可能會更加堅定地支持以色列,而俄羅斯等國可能會重新評估地區局勢,調整其對中東問題的立場和策略。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