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大選左右兩派之爭如火如荼,尤其在對待俄烏戰爭時涇渭分明,左派民主黨拜登領導的美國政府給予烏克蘭1750億美元援助,雖然有大部分用來采購美國生產的物資,但仍能表明美國援助烏克蘭力度之巨,而且表態仍會繼續加大對烏克蘭支持,滿足烏克蘭在俄烏戰爭中所需。
相反,右派共和黨的前任總統川普則反對援助烏克蘭,認為烏克蘭總統每次來美國都拿走美國幾百億美元,反而認為烏克蘭應與俄羅斯妥協,盡快達成和平,烏克蘭總統不敢忽視參選的川普,會見川普以獲得好感和支持,烏克蘭不能把國家命運押注任何一方,否則就會是80年前蔣價石壓注杜威,結果是杜魯門爆冷當選,國民黨徹底失去美國總統的支持。
左派就是拜登總統,認為美國必須向烏克蘭大輸血,幫助烏克蘭打下俄烏戰爭,右派就是川普總統,認為美國應拒絕向烏克蘭大輸血,把錢用來幫助美國人自己。因此可以說民主黨是國際主義者,甘愿為遠地的烏克蘭無償援助,共和黨是民族主義者,萬事以民族利益優先。
政府向外國輸送財富,可簡單看作賣國,把外國財富攫向國內,可類比作愛國,當年大英帝國殖民全世界,世界文物和財富都被征集到英國,可算是英國政府最大的愛國努力。
美國無償援助烏克蘭也可簡單看作出賣國家利益,但因為美元是世界貨幣,相當于央行發鈔作為交易的基礎貨幣,能每年向世界各國無形中征收巨額鑄幣稅,支援烏克蘭能穩住地區局勢,維持美國的大國地位和世界鑄幣權,1750億美元援助并不算虧。但蘇聯則差美國千萬里,是一個沒有世界貨幣鑄幣權,卻要用國內產品換得外匯支援外國的軟弱左派國家。
蘇聯在1932-1933年發生大饑荒,餓死600到800萬人,因為當時的蘇聯既專注于進口工業設備,又積極向外國提供外匯輸出革命,優先把國內財富用于外國,結果就是沒有外匯購買糧食,不惜餓死近5%人口,行為與賣國無疑。
蘇聯努力從農業國轉型為工業國,機器設備大多購自美國,外匯主要來源就是糧食出口,但即使成功轉型工業國后,糧食仍然不能滿足國內消費,二戰后出口石油雖然換得外匯,卻需要進口糧食,優勢產業主要是石油煤炭和軍工,并不能向美歐日一樣用工業產品收割世界,反而像第三世界國家一般出賣石油和煤炭賺外匯。而當前的烏克蘭和俄羅斯卻成為糧食出口大國。
蘇聯在沖突中主要欺負東歐,也差點用核武器打擊中國,對于美國和西歐國家則無能為力,美國并不欺壓歐洲,反而是歐洲安全需要美國守護,這是川普要求歐洲支付錢的底氣,蘇聯則對華約中的匈牙利和捷克斯洛伐克動武,算來算去都是蘇聯窩里橫,而美國則全世界挑事然后全身而退,并不影響美國與盟友關系。
蘇聯還積極援助第三世界國家,總金額超過1000億美元,古巴、伊拉克、敘利亞、蒙古、阿富汗、朝鮮都是不能收回的國家,蘇聯在欠西方1000多億美元,自己的援助卻打水漂,財政面臨雙重壓力,解體根本上是因為財政破產,俄羅斯、烏克蘭和白俄羅斯都互相認定是累贅,都急著甩掉包袱。
蘇聯在農業上拉垮,工業上出口石油和煤炭換外匯,武力上主要針對曾是盟友的東歐國家,還援助信用最差的第三世界國家,上演財富消失術,又不能像歐美日靠工業產品收割世界,把各國財富賺到本國,反而要把出賣資源得到的外匯揮霍一空,因而是軟弱的左派國家。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