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國是一個直到西周末期才得以立國的畿內小國,說好聽點是諸侯,直白點不過是周王室賜予王庭公卿的食邑。不過始封君鄭桓公端的是雄才大略,不僅將國家經營的風生水起,還一早就看出了王室危機。虛心咨詢過太師伯后,他將國家整體打包,遷徙到位于中原腹地的東虢國和鄶國之間,史稱“桓公寄孥”。
心事一了,身為周王室的司徒,鄭桓公以無畏的姿態直面即將到來的災變,為保護周幽王戰斗到最后,身死戲水之畔。
鄭韓故城遺址
鄭桓公的這種“彼以國士報君”的行為,最終收獲了周平王“君還以國士待彼”的嘉獎。他的兒子鄭武公在王室東遷被任命為王庭執政——卿士。
而東虢國和鄶國這兩個見死不救的沒良心家伙,在周王室的默許下受到了應有的懲罰。不過這個懲罰的代價有點大,前769年、前767年先后被鄭武公以侍王不恭為由發兵攻滅,順帶著連累了周邊的幾個小國被一同吞并。
獲取大片領土之后,鄭國順利的由畿內諸侯轉換為幾外諸侯國。為鞏固統治,尋求進一步開拓,鄭武公在鄶國故都南側修建起一座宏偉的新城,取名“新鄭”,將國都由寄孥時的京邑遷到新鄭。
隨后推行“武公之略”,釋放商奴,發展工商,繁榮經濟;開發灘涂,發展農桑,強國富民;興建鄉校,教化民眾,廣集民意;擴建城邑,整軍頓武,鞏固國防。短短二十幾年,鄭國不但在虢鄶故地上站穩了腳跟,并且擁有不遜于周邊宋、衛、魯等傳統強國的實力。
人生三大喜“他鄉遇故知、金榜題名時、洞房花燭夜”。國力日盛、功成名就的鄭武公接下來也該考慮自己個人問題了。
中國古代的婚姻講究“門當戶對”,你說要是鄭武公隨便娶個鄉野丫頭作夫人,有損國格不說,還喪失了娶妻的另一層功用——政治聯姻。而以鄭武公目前的狀況,要找個門當戶對的結個婚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周王室?同姓不婚,此路不通。王庭公卿?自己本身就是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王庭卿士,再說王室不振,娶個公卿之女也沒多大用。周邊諸侯?對不起,你鄭武公大搞大國霸權主義,我們不稀罕和你聯姻。
南陽盆地的戰略地位
鄭武公這愁啊,迫不得已只能將目光放遠。成周南方的一個諸侯國——南申國漸漸的進入了鄭武公的視野。鄭、申兩國一東一南同為成周屏障,與王室休戚與共,關系不錯。最重要的是兩國一個在中原地區,一個在南陽盆地,相隔甚遠,中間還有山川阻隔,就算都想擴張,一時半會也擴不到對方的地頭。沒有利益沖突、合則兩利的南申國成為最佳聯姻對象。
前761年,經過一番三媒六娉之后,鄭武公從申國抱得美人歸。
四年后(前657年),嫡長子降生。這娃的出生有點奇特,別的小孩降生都是先頭后腳,他偏要反著來,兩只小腳丫晃晃悠悠的先從娘胎里出來,把鄭武公夫人、他的親娘——武姜整得求生不能求死不得,差點患上生育恐懼癥。
經過九九八十一難,嫡長子沒缺胳膊少腿的順利降生,事業后繼有人,鄭武公很開心,但另一個問題又隨之而來了,給嫡長子取個什么名好?
什么?取名還是個事?隨便動動腦,諸如“王者榮耀”、“ 謝祖隆恩”、“白雪公主”、“王子拼拼”、“端木女王”之類的雅名分分鐘就能給你取上百八十個??赡阏J為十分簡單的事,在鄭武公卻是個難事。難在哪?我們了解下《大周幼兒取名準則》再說。
《大周幼兒取名準則》總章:略。
第一條:取名法則分信、義、象、假、類五類。
用幼兒出生時的狀況或身體特征來取名是為信;用表示祥瑞的字眼來取名是為義;用相類似的字眼來取名是為象;用天地萬物的名稱來取名是為假;用與父輩有關聯的字眼來取名是為類。
古裝劇嬰兒
為更好的解讀這一條,我們按信、義、象、假、類特點來取名的情況分別例舉說明。
信:魯國季孫氏始祖公子友,出生時手上的紋理依稀像個“友”字,故以友為名。
義:周文王名昌,周武王名發,周公名旦。
象:孔子骨骼奇特,頭頂凹陷,狀如尼丘,故取名為丘。
假:孔子的兒子出生時有人送了條鯉魚作賀禮,取名為鯉。
類:魯莊公與魯桓公父子倆生日相同,所以魯莊公名為同。
第二條:大周朝講究孝道,尊長之名需要避諱。
避諱指為表示對君主以及尊長尊重,在日常生活中必須避免直呼其名,行文書寫時需用代稱、改字、空字、缺筆等方法加以避開,給子孫取名時亦需避棄。時間長短是情況而定。
如太史公的祖父名司馬喜,他在著《史記》時,為避祖諱,凡是謚號為“僖”的,其謚號都被代之以同音的“釐”字。而帝王的避諱更為嚴重,如漢景帝名啟,為避“啟”字,有漢一代一大堆的先秦古人遭了殃,如夏代開國君主夏后啟被改為夏后開,魯閔公魯啟被改為魯開。更有甚者的是神射手后羿的妻子、廣寒仙子姮娥之名,為避漢文帝劉恒的諱,被改為嫦娥,自此再無改回一直沿用至今。
當然關于為尊者諱這一點,當下依舊在流行,如給子女取名時會盡量避免與長輩同字。
第三條:不得使用本國國名、官職、山川為幼兒取名。
這條還是為避諱計。
因為國名無法避之不提,也無法更改,只能在生前就不以國名來為人命名,以避免國名和名諱沖突。當然他國國名無需避諱,如衛宣公名晉,衛成公名鄭。
假如官職和名諱沖突,只好被迫更改官職名。如晉僖侯以司徒為名,改司徒為中軍;宋武公以司空為名,改司空為司城。
武姜劇照
山川和名諱沖突,只能改山川之名或者以其他方式來代稱。如魯獻公以具為名,魯武公以敖為名,魯國后來不得不以具山和敖山所處的鄉名為代稱這兩山。晉國范鞅出使魯國時,在這上面中過招。
第四條:不得用六畜和禮器為名,理由同上。
假如某國國君名為“?!?。祭祀天地諸神時需要獻上太牢,如果按傳統來,獻祭的是“?!蹦?,還是牛;而不獻祭牛,用其他代替,這又屬于對神不敬,不敬神還不如不祭神。禮器同理。故此也只能人給牲口和器物讓路,提前避諱。
第五條:不用疾病名取名。
這條很好理解,中國人講究忌諱,用疾病名取名太晦氣。這是個古今通用的道理,數十年前在水上討生活的人還在講究吃魚不翻身。因此正常人家誰給子女取個楊癲瘋、朱頭瘟之類倒祖宗十八輩子大霉的名字。再比如,出生于七八十年代前楊姓的男孩,取名叫楊威/楊偉者眾多,但自從“楊偉”兩字成為某種男子不可言說之痛的諧音后,還有誰會用這兩字給自家兒子命名的。
在限定的框架內,絞盡腦汁沒想到好名的鄭武公,靈光一閃這娃出生時先腳后頭,也是萬中無一吧,干脆叫“寤生”得了。寤生,鄭武公您這是有多“坑爹”,啊不“坑妻”、“坑子”啊。
可以想象一下,母子倆的日常。武姜看著粉雕玉琢的大兒子想喊句:寤生乖寶寶,過來為娘抱抱。但是“寤生”兩字一出口,腦中直接閃現一個讓她險死還生、不堪回首的場景,臉色馬上晴轉陰,甚至晴轉雨,然后……
母子間沒有然后了,只有武姜對公子寤生滿滿地不喜。
鄭莊公劇照
長子出生三年后,鄭武公與武姜的次子公子段降生。公子段很爭氣,順產,沒讓武姜再次經歷那噩夢般的一幕。沒有比較,就沒有傷害,隨著公子段的出生,武姜對大兒子太子寤生越發不喜,相對的公子段成了武姜的掌中寶。
女人多數是感性的,她們愛憎分明。武姜也是其中的一員。具體表現在她更傾向于讓小兒子公子段成為于丈夫事業的繼承者和開拓者。為此多次向鄭武公吹枕邊風,希望鄭武公改立公子段為太子。
不知道是出于給大兒子取了個坑爹大名的歉疚,還是真的是一個大周憲法——《周禮》的堅定擁護者。鄭武公頂住了武姜的枕邊風,沒有廢長立幼。
前744年,大周王朝執政、成周東方的守護者、杰出的政治家、軍事家鄭武公去世,享年未知。
鄭武公事業的繼承者鄭太子寤生自動升任鄭國臨時國君,待五個月后鄭武公正式下葬,再轉正為鄭國的第三任國君。
坐上國君之位的是大兒子寤生,不是小兒子公子段,武姜心理是一千個一萬個不滿意??蛇@份不滿意也只能放在心底,畢竟鄭莊公即位屬于大勢所趨,沒有得到重量級朝臣支持的武姜翻不起一點浪花。
當務之急,是個小兒子公子段找一個好的封邑,至于國君之位當徐徐圖之。在武姜的干預下,太叔段得到了鄭國動遷時的第一個都城、位于腹心之地的京。其后十余年間,在母親的支持下,太叔段的地盤越來越大,隱隱有與大哥相抗衡之勢。
仗著自己的勢力和武姜的寵信,太叔段把整治城郭、積聚糧草、修繕兵甲、訓練軍士這些事關謀反的舉措做的明目張膽,似乎生怕鄭莊公看不到。
鄭國三公
前722年夏,自以為萬事俱備的公子段與武姜密議里應外合攻打新鄭,廢掉鄭莊公。毫不將鄭莊公放在眼里的公子段母子兩,因行事不密,起兵日期被鄭莊公提前獲知。
關鍵時刻,鄭莊公表現出了政治家的果決,先發制人出兵攻打京城,最終在鄢邑(今河南鄢陵縣)將太叔段的勢力一舉殲滅。太叔段倉皇出逃衛國,引發衛國多次干預鄭國內政。
好在鄭莊公能力了得,頂住壓力,反制衛國、宋國等多國干涉,最終成為春秋第一個霸主,與祖父鄭桓公、父親鄭武公并稱鄭國三公。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