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金秋送爽、舉國同慶的國慶佳節,回望歷史長河,公元1075年北宋熙寧八年十月,那個絢爛的深秋,萬物披金,天空如洗,蘇軾,這位文壇的璀璨星辰,正在密州(今山東濰坊諸城)的古老土地上,以三十八歲的英年,擔任太守之職。
四年前蘇軾雖因反對新法,而自請出京到杭州擔任通判,又由繁華的杭州轉至略顯蕭條的密州,但心中的火焰卻從未熄滅,那是對國家的拳拳之心,對未竟壯志的深切渴望。
晨曦初照,蘇軾身著簡樸,立于府邸前,望著整裝待發的隊伍,心中涌動著難以言喻的激動與豪情。時值西北邊事緊張,西夏侵擾不斷,蘇軾心中更添一份憂慮與責任,他決定以一場盛大的出獵,既能展現個人風采,又能振奮民心共御外侮。
打獵場景壯觀,蘇軾左手黃犬,右臂蒼鷹,率領隨從們在廣袤的原野上疾馳,那份深藏已久的壯志與豪情,在秋日的清風中自由翱翔。
狩獵歸來,他揮毫潑墨,誓要將這份豪情與壯志鐫刻于紙上,創作出一首能夠穿越時空、觸動人心的不朽詞章。
創作之初,蘇軾的筆觸或許略顯遲疑,但每一字每一句都凝聚了他的心聲。
“老夫聊發少年狂”橫空出世,如清晨第一縷陽光,照亮了整首詞的基調。隨后,“左牽黃,右擎蒼,錦帽貂裘,千騎卷平岡”生動描繪了出獵的雄壯場面。
而“為報傾城隨太守,親射虎,看孫郎”。全城的百姓也來了,萬人空巷來看他們的太守行獵。這是怎樣一幅聲勢浩大的行獵圖啊,蘇軾倍受鼓舞,氣沖斗牛,為了報答百姓隨行出獵的厚意,決心親自射殺老虎,讓大家看看孫權當年搏虎的雄姿。以少年英主孫權自比,更是顯出東坡“狂”勁和豪興。
即便歲月在兩鬢染上微霜,他依然豪邁地宣稱:“酒酣胸膽尚開張,鬢微霜,又何妨!”這份豁達與不羈,讓人感受到了一種超越年齡的壯麗情懷。
接著,蘇軾借古喻今,以“持節云中,何日遣馮唐?”之問,點出漢文帝時云中太守魏尚抗擊匈奴有功,只因匯報殺敵數量多報6人而獲罪削職。后來文帝聽了大臣馮唐勸解,派馮唐持節去赦免魏尚,官復原職。
顯然,東坡希望朝廷赦免他觸動新法的無妄之罪,能再次委以重任,文能興邦邊疆抗敵。
最終,他以“會挽雕弓如滿月,西北望,射天狼”作為全詞的收尾,將自己比作挽弓勁射的英雄,將滿腔的愛國熱血與殺敵報國的決心,凝聚在這簡短的十三個字中,讀來令人熱血沸騰,感慨萬千。
整首《江城子·密州出獵》的創作過程,對蘇軾而言,不僅是一場文字的盛宴,更是一次心靈的洗禮。他通過這首詞,將自己對國家的忠誠、對人民的熱愛、以及對自我價值的追求,都淋漓盡致地表達了出來,成為了千古傳誦的佳作。
蘇軾在密州期間,不僅在政務上有所建樹,更在文學創作上達到了新的高度。他留下了被后世譽為“密州四曲”的佳作:一是為懷念前妻王弗所作的《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記夢》,以其深情與開拓性,成為悼亡詞中的經典;二是《江城子·密州出獵》,展現了蘇軾的壯志,開啟詞史上豪放一派的壯詞;三是他修葺超然臺后所作的《望江南·超然臺作》,以詩意的筆觸描繪了北方小城的春景,富含哲理;四是中秋詞《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抒發了對團圓與人生的深刻感悟,成為中秋文化的典型代表詩詞千古佳作。
密州太守階段,雖是蘇東坡仕途中的一段低谷,卻也是他文學創作的高峰期。這一時期,他的詩才達到了完全成熟的地步,憤怒與苛酷的火氣逐漸消散,取而代之的是安詳平和與順時知命的心境,讓他的詩詞更加深邃而富有韻味。
值此國慶佳節之際,重溫文學巨匠蘇軾的壯麗詞篇《江城子·密州出獵》,其豪邁之情躍然紙上,令人心潮澎湃。
在此,衷心祝愿每一位朋友,家國情懷共融,共慶75周年盛世華誕!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