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還記得馬繼業說得那句話:你們是哪位老師?墻上沒有你們。
完全可以感知馬繼業的內心悲苦,一路努力的成長,竟然被丟在謊言和欺騙編織成的局網中。被操縱的人生,到底該與父母如何和解呢?
在歡聲笑語中,電影《抓娃娃》以一種幾乎是荒誕的方式,展現了一個關于家庭教育、社會階層與個人夢想的故事。這部由馬麗、沈騰主演的電影,更是一場關于現代教育觀念的深刻反思。
影片的故事圍繞著馬麗和沈騰飾演的一對富豪父母展開,他們為了培養兒子馬繼業吃苦耐勞的品質,刻意營造了一個貧窮的生活環境。這對父母聘請多位專家扮演鄰居,通過全方位的“貧窮生活Cosplay”,試圖將兒子塑造成一個理想的接班人。
這種設定讓人聯想到《楚門的世界》,影片在一個虛假的環境中展開,但與《楚門的世界》不同的是,這里的虛假環境是出于父母對孩子的愛與期望。
毫無疑問,故事是夸張的。馬成鋼夫婦為了培養兒子成長,煞費苦心,精心布局,成長的每一步的都在計劃之內。而這種荒誕的背后卻隱藏著一種深深的悲哀感,尤其是當馬繼業發現真相時,那種被操縱的憤怒與無助,在笑聲中突然感受到一絲寒意。
原本情感的本真流露,卻是眾人設計下的鬧劇。在奶奶“葬禮”上,馬繼業痛哭流涕,多么希望看奶奶一眼,卻被多重阻撓。在馬繼業心里留下疤痕,卻讓眾人松了一口氣,為這次任務完成優秀而沾沾歡喜。一種被嘲弄的情感,在馬繼業的生活中比比皆是,投射到我們身上,好像也能找到“以愛之名”的被設計。
不禁發問,這種極端的方式真的有利于孩子的成長嗎?通過馬繼業的視角,我們應該能感受到孩子在這種壓力下的迷茫和痛苦。在追求孩子的成功時,我們是否忽略了他們的感受和心理健康?教育的真正目的是什么?是塑造孩子,還是幫助他們成為自己想要成為的人?
影片沒有給出明確的答案,但通過馬繼業最終選擇追求自己熱愛的體育,而不是按照父親的意愿成為商人,似乎在表明一種態度,真正的成長應該是讓孩子找到自己的興趣與志向,而非一味地按照父母的規劃行事。
當馬繼業開心地撿起瓶子的時候,我們或許有了答案。那些從小熱愛的始終還在,他會用全部努力填滿人生的空瓶子。馬成鋼和春蘭最后的放手,應該是最好的一課。
馬繼業是幸運的,希望我們也是幸運的。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