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所以建土樓,主要是建造土樓的客家人身份問題。
客家人并不是少數民族,他們是漢族的一部分。古時因為戰亂疊加天災,一部分漢人從中原地區遷移到現在的江西、福建和廣東等地。
為了跟當地人有所區分,他們自稱“客家”。
可以看到,客家人本身就是為躲避戰亂而來,骨子里的憂患意識極強,需要一個絕對安全的住所。
閩西地區之所以沒有戰禍,可不是因為這里自帶天堂屬性,而是這里居住環境實在太差了,野獸出沒,人煙稀少,沒有戰爭的基礎。
最初在此安家的客家人,為了避免成為野獸的自助,把自己房子的建得很是牢固。
但隨著勤勞的客家人在此聚集,這里就有了價值,于是就有人打起了這里的主意,他們是流匪。
客家人的房子防得住野獸,但卻防不住流匪。
一年下來好不容易開荒收獲的莊稼,一夜之間被搶得精光。稍有反抗,還會丟掉性命。
更大的房子,更堅固的墻壁,成為剛需。這還不夠,大家族聚在一起,才能更有效地對抗流匪,這兩個問題得一并解決才行。
首先是住房的硬件升級。
漢人遷至此處之前,住的是木質房子、茅草房子,一把大火、一隊騎兵就變成露營模式,顯然不適合這里。
于是,客家人就地取材:
取閩西、閩北山區地表除去腐殖質之后的生土層,即紅壤土。摻上細沙、石灰、糯米飯、紅糖、竹片、木條等,經過反復揉、舂、壓建造而成,這種土料的特別之處在于有極高的堅固性和防御性。
為了進一步增加防御性,墻壁設置成下厚上薄的方式,一是穩固,二是抗擊打抗震。
今天發現的土樓,有的墻壁最厚處可達1.5米,靠騎兵沖鋒基本沒可能,就是火炮,也得轟好一陣子才行。
光有防御還是不行,得有攻有守。
高大厚實的土墻上,會在頂部設有射擊孔,流匪從一箭之地沖到土樓之前,會先付出慘痛的代價。
進入土樓的入口一般也極為狹窄,一夫當關,萬夫莫開。
攻守兼備的問題解決了,再說第二個問題:人如何有效地聚在一起,才能防范流寇?
像中原地區一樣建造村寨的模式肯定是不行的,各自為戰是流匪的強項。
一個大家族,甚至幾個家族完全住在一起才是解決之道。
人多了平房放不下,那就多建幾層,正好還可以加高墻壁,一舉兩得。
于是今天大家熟知的土樓逐步成形。
土樓內部通常包括上、中、下三堂,沿中心軸線縱深排列,下堂為出入口,中堂為家族聚會和迎賓待客的地方,上堂為供奉祖先牌位的地方。
樓中堆積糧食、飼養牲畜、有水井,生活設施一應俱全,即使被圍困,短時間內也不會物資短缺。
我們熟悉的土樓是圓形的,當地人稱之為圓樓或圓寨。
但實際上,可考最早的土樓是方形。但因為方形土樓四角較陰暗,通風采光有別,所以后來又設計出通風采光良好的圓土樓。
再后來建起來的土樓更適應當地環境,樣式逐漸多樣,有半圓形、方形、四角形、五角形、交椅形、畚箕形等。
有意思的是,土樓最初被外國人了解,還是因為一次烏龍。
20世紀60年代時,美麗國的情報組織通過衛星照片,驚訝地發現在我國閩西的崇山峻嶺之中,分布著密密麻麻的導彈發射架,為此緊急派一幫人來此考察。
結果他們衛星圖片里面的發射架,實際就是閩西地區的土樓,這也讓美麗國感受到了我們的土樓文化之美。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