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豐五年五月,雖剛剛遭受五路伐夏慘敗,可宋神宗收復橫山搞掉西夏的決心如十八歲少年晨勃一樣堅挺。
狡詐的名將種諤與人品奇差的科學家沈括提出搞個大型基建項目——修復銀州故城,修建古烏延城,形成橫山防御體系,占據橫山。
對這個項目宋神宗很感興趣,可由于有上次伐夏的慘痛教訓,并且加上朝堂罵種諤這貨不是東西的太多,這次宋神宗穩重很多,決定派了個人去考察。
正是這個安排,使得宋軍遭遇五路伐夏后的第二次慘敗。
這個去西北考察大基建項目的組長叫徐禧。
徐禧是個文人,卻是個軍事愛好者,有點兒戰爭狂想癥。
平時殺只雞都不知道從哪下刀,卻天天吹牛逼,看不起西北系將領,號稱讓他經略西北,滅掉西夏比殺雞都容易。
到達鄜延路后,徐禧積極開展調研工作,以他那半瓶子軍事經驗和不成熟地理認知,咸菜配硬餅兌著涼水一番考察,得出四個字——推倒重來。
解釋推倒重來,種諤的計劃推倒,既不同意在重鎮銀州筑城,也否決了修建古烏延城,重新在他選的地方筑城。
徐禧選的地方叫永樂埭,正是這座永樂城,不但沒永樂,還來了個樂極生悲。
為保證自己偉大的計劃不被阻撓,徐禧對種諤進行不點名批評:銀州故城形勢不便,當遷筑于永樂埭上。蓋銀州雖據明堂川、無定河之會,而城東南已為河水所吞,其西北又阻天塹,實不如永樂之形勢險要。
意思就是,城建在永樂要比銀州更合適,銀州城東南被水吞沒,西北又有阻隔,不如永樂城險要。
徐禧這貨,耍了個心眼,只說銀州缺點,不說永樂缺陷。
永樂有個最大缺陷,和《三國演義》馬謖失街亭一樣:缺水。
對這點,西北油子種諤心里比清水都明白,對徐禧不點名批評,種諤明著說不行:城之必敗,敗則死,拒節制亦死;死于此,猶愈于喪國師而淪異域也。
直接下結論:此城必死。
可科學家沈括為了巴結徐禧,也不顧科學實事求是精神,轉而支持徐禧。
最后神宗對這龍案一拍,筑城永樂板上釘釘。
八月八日,宋軍從延州出發,北宋發達的生產力和當時世界第一基建狂魔名號不是白給的,九月六日,永樂城投產。
留大將景思誼領兵四千駐守,徐禧和沈括回到米脂準備下一步基建行動。
沒等徐禧行動,對面西夏就開始行動。
看到北宋給自己來了個脖子架鋼刀要害上鐵爪的斷子絕孫手段,西夏大怒,數十萬大軍一擁而來,撲向永樂城。
作為永樂城建造首席執行官,徐禧發自肺腑不希望杰作丟給西夏,決定親領兵馬救永樂城。
可一個大將站出來阻止他——西北名將高永亨。
高永亨認為永樂城沒水,根本守不住,應該棄城。
花這么多錢,勞累這么多天,棄城,簡直是開玩笑。
如果不是因為高永亨是西北名將,徐禧直接就把他砍了。
胳膊拗不過大腿,邊將斗不過朝臣,一批西北名將就這樣跟隨徐禧踏上死亡之旅。
到達永樂城后,西夏兵多,還沒到齊。
高永亨的哥哥高永能再次提出正確建議:趁西夏大軍未集齊,進行偷襲,可以獲勝。
徐禧又犯了宋襄公的錯誤:王師不鼓不成列。
宋軍失去唯一獲勝機會。
這么個剛愎自用的人領兵,宋軍不敗才怪。
西夏大軍集結完畢后,戰斗倒很簡單,西夏軍一陣猛撲,宋軍撤回城中,直接斷水,西夏依靠人數優勢攻城。
此時宋軍反敗為勝已經不可能,卻還有活著的希望。
大將曲珍、高永能建議招募敢死隊,進行突襲,城丟了,但人能活。
徐禧實在是不愿放棄自己精心打造的永樂城,當然即使他活著走出永樂城,政治生涯也將斷送。
徐禧只能把希望寄托在其他宋軍救援上面,可沈括耍滑頭,以被西夏軍阻攔去救綏德為由,跑了。
至于種諤,和徐禧有仇,以只有四千老弱病殘為由,堅決不救。
至此,徐禧生路徹底斷送。
但徐禧這貨還挺猛,作為書生,拿刀在第一線督戰,絲毫不退卻,比后來靖康之難北宋朝廷的宰輔名臣強多了。
最終永樂城破,徐禧、高永能等人包括全城士兵和農夫全部戰死。
徐禧死在永樂城不可惜,從選址建城到最后戰斗結束,他除了體現不怕死的精神,其它一無是處。不過永樂城破,他也應該與城共存亡,這座城賭上了他所有政治生命。
只是高永能等西軍名將和士兵在永樂城殉國非常令人惋惜,高永能一生打西夏沒敗過,最后被自家豬領導給坑了。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