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德國、意大利和日本三個法西斯國家之間,一方面有一串政治軍事同盟條約,另一方面又有劇烈的矛盾以及由此產生的深刻危機。
對于這三個國家來說,發動戰爭的共同性在于擴大侵略,瓜分世界。為此,它們先后簽訂條約有:1936年10月25日德、意簽訂被墨索里尼稱之為“羅馬-柏林軸心”的正式協定。協定的中心內容是德國承認意大利并吞阿比西尼亞(埃塞俄比亞),德、意兩國在多瑙河、巴爾干半島劃分勢力范圍。同年11月25日,德、日簽訂“防共產國際協定”,1937年11月6日意大利加入這個協定,1941年11月25日簽訂延長這個協定的協定書。1936年12月日、意簽訂協定,彼此承認對中國東北和阿比西尼亞的占領。1939年5月22日,德、意簽訂所謂“鋼鐵同盟”的軍事條約。
1936年10月25日德意簽署協定
1940年9月27日,德、意和日本簽訂三國軍事同盟條約,相互承認對“歐洲新秩序”和“東亞新秩序”的領導權,并在實際上規定了三國共同對付美國的條款。1941年12月11日,德、意、日簽訂三國軍事同盟條約的補充條款,規定瓜分世界的勢力范圍,戰后共同建設“世界新秩序”。1942年1月18日,三國又在柏林簽訂軍事協定,保證在迅速消滅敵方軍事力量方面,進行有效合作,把南北極以外的整個地球劃分為三國作戰地區。
從這些同盟條約可以看出,它們從建立各自勢力范圍到征服世界的野心極為露骨。它們把這種關系叫為“軸心”、“鋼鐵”,似乎無懈可擊。其實則不然,它們在所謂共同的戰略目標掩蓋下,都堅持并謀劃各自特殊的利益。
1940年10月德國空軍總司令戈林和空軍參謀長Hans Jeschonnek在法國討論對英國的空襲
首先就是三國并沒有聯合戰略的軍事同盟。在德、日、意簽訂的全部同盟條約中,沒有一條明確規定關于聯合作戰和交換情報的原則。以其中最重要的三國軍事同盟條約為例。在簽訂這個條約之前,德國外長里賓特洛甫就對第三條即對美國條款,兩次提出修改意見,企圖規定明確的軍事義務,套住日本,使它為德國的世界戰略而戰。但是,日本外相松崗洋右和日本海軍部都先后拒絕承擔明確的軍事義務。這樣,雖然三國成立了三個委員會-總委員會、軍事委員會和經濟委員會,但在制定聯合戰略和交換情報方面實際上并沒有起什么作用。
例如1942年春德、意軍隊進攻埃及時,期待日本航母艦隊襲擊英國在錫蘭(斯里蘭卡)的海空軍基地以后能巡航印度洋,呼應它們在中東作戰。但是,日本沒有照辦。因為日本認為那個時候不可能得到“必要的德、意合作”。到了1944年7月21日,日本大本營第431號指令《緊急作戰總方針》內才規定:“對德國潛水艇在印度洋的反船舶戰,給以幫助”。眾所周知,1943年5月德國在大西洋的潛艇戰已經進入崩潰階段,其潛艇早就絕跡印度洋。此時此地日本的“幫助”,對于希特勒和鄧尼茨來說,能不啼笑皆非嗎?而德、意兩國之間,也從來沒有成立過聯合作戰參謀部。
1941年12月7日在珍珠港燃燒的美軍戰列艦BB-48 西弗吉尼亞號和 BB-43 田納西號
再者,三國作戰目的存在尖銳矛盾。德國追求的是從歐洲到世界的霸權,意大利追求的是地中海霸權,日本追求的則是遠東和西太平洋霸權。這三個國家分別立足于本國的戰略利益,采取類似我國二千多年前秦國的戰略外交-“遠交近攻”,利用締約國的另一方,牽制主要敵對性國家的軍事力量,來增強自己在戰爭中獲勝的有利條件;至于締約國另一方的戰略利益是否得到尊重,則完全取決于對實現自己的戰略目的是否有利。在這一點上,德國和日本的矛盾尤其嚴重,突出表現在對蘇戰略和對美戰略。
在對蘇戰略方面,希特勒不讓日本知道其進攻蘇聯的巴巴羅薩計劃。德國閃擊蘇聯后,日本外相松崗洋右和樞密院總裁原嘉道主張履行三國同盟義務,立即進攻蘇聯西伯利亞,但是日本當時內閣首相近衛文?和陸海軍主要人物幾乎一致反對這個主張。近衛認為,德國進攻蘇聯,違反三國軍事同盟條約,是第二次背叛(1939年8月23日德國和蘇聯簽訂互不侵犯條約,日本認為它違反“反共協定”,是第一次背叛)。日本還認為,“獨立自主”和“統帥問題不能商量”,即日軍只能由日本指揮,為日本作戰,不能交給德國指揮,為德國作戰。
1941年6月巴巴羅薩行動進攻的德軍坦克,前景Pz.Kpfw. IV坦克,背景2輛Pz.Kpfw II
日本陸海軍部1941年6月24日提出,經7月2日御前會議通過的《適應局勢演變之帝國國策綱要》中,主要一點是“堅持建設大東亞共榮圈。。。不辭對英美一戰”。日本陸軍部8月9日的《帝國陸軍作戰綱要》內也有一條規定:“不管德蘇戰爭進展如何,也要放棄在1941年都內解決北方問題的企圖,而專心集中注意南進的方針”,并將一部分關東軍調往中國華南、臺灣和法屬印度支那北部。盡管希特勒和里賓特洛甫多次對日本施加壓力和騙術,要它參加對蘇戰爭,但日本毫無反應。日本為了向南太平洋進兵,努力爭取蘇聯進一步保持中立,它不但沒有進攻蘇聯,反而建議德國和蘇聯接觸,甚至建議德國和蘇聯停戰議和。
在對美國戰略方面。1940年9月9日,德國特使斯塔瑪就德、意、日三國訂立軍事同盟一事,到東京和日本外相松崗洋右會談。德國要求日本采取一切措施來牽制美國,防止美國參戰。希特勒的戰略企圖是在擊敗蘇聯之前,避免和美國發生沖突。而日本的既定戰略方針恰恰是“不辭對英美一戰”。1941年12月7日,日本航母艦隊偷襲珍珠港,使得希特勒大感意外。
1941年4月13日《日蘇中立條約》簽訂現場,這是日本外相松崗洋右在條約上簽字
由于上述德、日之間的矛盾,對德國產生了兩個后果:
其一,使得蘇聯避免了兩線作戰,并且可以將遠東部隊及時、大批調往西部前線,增援對德作戰。蘇德戰爭爆發一周后,蘇聯開始將遠東方面軍和外貝加爾方面軍部隊調往西部前線,至12月4日共抽調18個師。另外根據日本參謀本部估計,蘇軍西伯利亞部隊調往西部前線,1942年有10個步兵師和太平洋艦隊1個海軍步兵旅,1943年上半年有1個步兵師和3個騎兵師。蘇軍這些有冬季作戰裝備和作戰能力的生力軍,先后增援到莫斯科前線和斯大林格勒前線,對于擊敗和殲滅德軍重兵集團,起了重要的作用。
其二,使得美國決心將軍隊開往歐洲直接對德作戰。羅斯福總統1943年11月29日在德黑蘭會議上說:“要不是日本襲擊珍珠港,本來就不會把美軍派到歐洲去”。美國作家赫爾曼-沃克在《戰爭風云》第62章引用德國人自己說過的一句話:日本襲擊珍珠港,無異大象頭上中了一顆子彈。這個比喻是很形象的。事情很明顯,日本的太平洋戰略和德國的世界戰略存在尖銳矛盾,使得德國更深地陷入它自己最害怕的兩線作戰的絕境。
1941年12月莫斯科反攻,蘇軍近衛摩托化步兵第1師一部在森林中,伴隨T-40輕型坦克
最后就是意大利不得不“為德國而戰”。對于意大利原先的作戰目的,墨索里尼1940年6月10日講過這樣一段話:意大利將進行“平行的戰爭”-“不同德國在一起,不為德國而戰,而是站在德國方面,為意大利而戰”。意大利是想通過戰爭建立“大羅馬帝國”,其中包括并吞英國在東非和法國在北非的殖民地,擴大在巴爾干的軍事占領,控制蘇伊士和直布羅陀,變地中海為意大利湖。然而,墨索里尼力不從心。1940年7月和9月,意大利軍隊在東非和北非的軍事行動均被英軍擊敗。于是,意大利只好向德國求援。
希特勒為了防止意大利退出戰爭,1941年春決定派隆美爾率領1個坦克師和1個輕裝師到北非增援意大利。在此期間,意大利認為應該首先鞏固它在地中海的基地和在北非殖民地的安全。不過,希特勒1942年春卻力圖進攻蘇伊士,瓦解英帝國,再前出到中東,以期和進攻蘇聯高加索的德軍相呼應。
1941年1月北非戰場上意大利軍隊遺棄的火炮。在英軍1940年12月9日發起的反攻中,意大利軍隊在昔蘭尼加被俘13萬人,損失400輛坦克和1200門火炮
于是,在戰場上出現了這樣一種情況:德軍向前攻,意軍跟著走。意大利不得不放棄自己原來的戰略目的,并和德國在一起,為德國而戰。墨索里尼只好哀嘆意大利“終將淪為德國的附庸國”。他曾幻想從對蘇停戰議和中探索自己的生路,多次向希特勒建議對蘇停戰議和,但均被拒絕。在這種走投無路的心情下,當德國把應歸意大利的那部分羅馬尼亞石油運走時,他就罵德國是“攔路搶劫的強盜”。這些都集中說明意大利和德國在作戰目的方面的矛盾。這種矛盾的加深,不可避免地產生德意兩國同盟關系的危機。
對于法西斯國家之間的矛盾,蘇聯和美國在戰爭初期都加以充分利用。德軍發動侵蘇戰爭后,蘇聯一方面及時將部分西伯利亞部隊分批調往西部前線,另一方面又把西伯利亞地區變成組建新軍、對德進行持久作戰的一個巨大基地。日本偷襲珍珠港后,美國立刻在政治上動員全國人民,正式參加對德意日三國的戰爭,并制定和成功實施了集中力量、協同蘇軍、先擊敗德國再擊敗日本的世界戰略。
1945年6月5日蒙哥馬利、艾森豪威爾、朱可夫和塔西尼在柏林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