訥 言
九月的鄠邑,天高云淡、秋高氣爽、丹桂飄香,景色宜人。幾年前,一位朋友曾對我說:“我在鄠邑有塊田,很值得去一游。”我詫異地問:“您在鄠邑有塊田?”朋友解釋到,“‘我在鄠邑有塊田’是“曲水稻香”項目的廣告語。
我暗忖:農田能有什么好看的?又不是沒有見過,各種農田各樣的莊稼見的多了。當年我們就是和祖輩一樣,面朝黃土背朝天,一天又一天把日頭從東山背到西山,整天忙忙碌碌的在土地上勞作。“為什么我的眼里飽含著淚水,因為我對這片土地愛得深沉。”這土地真是讓人見不得又離不得,恨之切又愛之深。由土地而衍生出來的工農差別,腦力與體力勞動差別,城鄉差別依然沒有從根本上消除。現在城里相當一部分六十歲左右的人,當年曾經是農業社生產隊的社員,對土地再熟悉不過了。傳統意義上的土地,是給人們提供生活資料,不是用來看和旅游用的,田地哪有讓人們生活更加美好的城市好看、哪有旅游景點值得一游?
朋友又介紹到,這塊田地位于西安市鄠邑區玉蟬街道辦事處曲抱村,就是2014年央視元宵晚會相聲演員苗阜和王聲《學富五車》中說到的戶縣那個地方。這里已經不是傳統意義上的農田,它具備了吃住行游購娛的多種旅游元素,再現了昔日玉蟬稻塍的勝景。附近有戶縣十大景之繡溝春禊、渼陂泛舟、釣臺花浪等景點,是一年一個樣,幾年大變樣。我恍然大悟,如此說來,這個地方確實值得去一游。
如果說,旅游是一種文化現象,那到這里去旅游首先要了解的就是當地的文化,去享受精神大餐。可以自豪的毫不夸張的說,曲抱村是一個最富有文化的村名之一,甚至還可以驕傲一點的說,不是之一而是第一。“曲抱村”這個村名文化氣息濃郁。回望唐朝,公元760年的盛夏時節,在成都郊外的浣花溪畔,詩圣杜甫在朋友的資助下,蓋了一間草堂。在飽受了戰亂之苦,經歷顛沛流離居無定所的磨難之后,詩人杜甫的生活暫時得到了安寧。一天,他作了一首詩,名曰《江村》:
清江一曲抱村流,長夏江村事事幽。
自去自來梁上燕,相親相近水中鷗。
老妻畫紙為棋局,稚子敲針作釣鉤。
但有故人供祿米,微軀此外更何求?
無需過多的解釋,這首詩所展現的就是一派讓人心曠神怡的田園風光和一幅讓人萬分愜意的生活畫卷。有人說,曲抱村村名來源于杜甫的這首詩,但沒有確鑿的證據支撐。更讓人覺得,這是杜甫在成都回憶當年攜友在長安城外戶縣渼陂泛舟,悠哉游哉,上岸以后,游興未盡,沿著錦繡溝移步向南,看到曲抱村泉水環繞魚翔稻綠荷香四溢,那是何等的心曠神怡,他對此景念念不忘。詩圣在作詩時,思緒萬千突發靈感,把“清江一曲抱村來”作為他詩作的首句,這是當年杜甫深入生活采風而妙手偶得的佳句。
我們沿著時空的隧道再向前穿越,“劉海生來有仙根,家住玉蟬曲抱村。”在這里,當年的玉蟬臺吐丹橋遺址尚在,訴說著劉海與胡仙的愛情故事,勤勞的劉海砍樵就在終南山。如今,盼富若渴的人們還希望劉海能給人帶來財運。時光再向前追溯,老子騎青牛西行曾在此歇息,用軒轅劍刮洗青牛身上的污泥的情景仿佛就在眼前。文化大餐帶給人的是一種精神上的超值享受,子非魚、焉知魚之樂也。
如果說旅游是一種積極的休閑方式,那就讓我們繼續追求身心的愉悅,去享受感官上的饕餮盛宴。有人調侃的說,旅游是看煩櫻花的人去看油菜花,看煩了油菜花的人去看櫻花,但這至少說明了一點,觀賞田園風光也是一種重要的旅游選擇。
“曲水稻香”畫中來,“關中江南”惹人醉。“曲水稻香”項目是一二三次產業融合的農業項目,“我在鄠邑有塊田”產生了品牌效應,以創新的思維引領三產融合的蓬勃發展,共同繪制出一幅產業興旺、生態宜居的鄉村振興新畫卷。在核心區的水稻種植過程中,項目創新性地采用了稻鴨共生的生態農業模式。這種模式不僅有效減少了化學農藥和除草劑的使用,還極大程度上維護了核心區的自然生態環境。稻鴨群在稻田間自由穿梭,以田間的雜草和害蟲為食,實現了天然除草和生物除蟲,鴨子在稻田中的活動還促進了稻田土壤的疏松和有機質的增加,有助于水稻根系的生長和養分的吸收,進一步提升了水稻的產量和品質。此外,稻鴨的養殖還為項目增添了豐富的觀光體驗,想象一下,稻田荷花池塘,阡陌縱橫交錯,翩躚飛翔的白鷺、劃水捉蟲的水鴨,飛舞的蜻蜓以及蛙叫和蟬鳴,勾勒出一副美麗的自然畫卷。精心養殖的鴨子與鵝,以及田中養殖的中華絨鰲蟹,使景區更有生機,更加靈動,通過“認養一只鴨認養一只鵝”的趣味活動,讓游客親身體驗鄉村養殖的樂趣,感受生命成長的喜悅。千畝面積的稻田讓人看了震撼,無論是青綠還是金黃,都很有視覺沖擊力,值得打卡拍照留念。一水多田、一田多收,“曲水稻香”項目實現農業種養模式的互補。
新建的文創中心稻香書院,猶如一顆璀璨的明珠鑲嵌在這片希望的田野上,集會議展示辦公于一體,成為了一個多功能的游客中心。這里不僅是鄉村文化的展示窗口,更是農業與旅游業深度融合的典范,讓游客在體驗田園風光的同時,也能深入了解鄉村發展的故事,感受現代農業的魅力。
景區的鷺米營地也是伴隨著整片撂荒地整治為黃金田的同時,同步建成對外開放運營。項目以營地的形式打造成為曲抱村鄉村振興的孵化器,成為“稻田+”的農文旅融合模式試驗田,以筑夢田園、恪守原生態、親近大自然為主旨,鷺米營地依托著千畝優質稻田、荷塘與林間濕地,以倡導戶外原生態與自然美育為主題,開展農耕教育、自然美育、戶外團建、家庭露營、親子娛樂,讓游客不僅回歸田園,尋找記憶中的兒時鄉村美景,在“歸田、研田、享田、圓田”中感受農耕勞作的樂趣、豐收的喜悅。
鷺米稻田餐廳提供田園燒烤、自助火鍋、農家特色小吃、并推出了鷺米粥火鍋、稻田咖啡等特色飲品,滿足不同游客的味蕾挑戰。以營地為載體,項目也打造了曲水稻香·鷺米稻作農耕課堂。緊緊圍繞水稻耕作,積極開展中小學生勞動研學實踐、親子戶外活動,開發了系列研學課程。通過研學活動豐富水稻體驗產品,再現傳承千年的稻作農耕文明。也讓參與者在勞作中體驗農耕農趣,在揮汗如雨中感悟一分耕耘一分收獲的真諦,讓孩子懂得糧食來之不易,在實踐中尊重勞動,敬畏自然。
聽景不如看景,看景就要行動。久在樊籠里,復得返自然。曲抱村走出了新“稻”路,“我在鄠邑有塊田”也成了人們一種向往。如今一到夏秋季,性本愛丘山,守拙歸田園的游人紛至沓來、流連忘返,忘情于秦嶺腳下的“關中江南”。“喜看稻菽千重浪”,又是一個豐收年。“我在鄠邑有塊田”,不是一塊普普通通的田地,因為這塊田盛滿了永遠揮之不去縈繞心頭的淡淡鄉愁。這篇文字讓一些朋友看來有作廣告的意思,我如果說不是,又有了此地無銀的嫌疑。要說的是這個項目的負責人沙先生我很熟悉,十多年前他是一個帥氣善良的小伙子,這些年由于他常在地里操勞,皮膚也由白晰曬成了紫紅色,挺直的軍人身姿也有點微佗了,歲月如梭讓人感嘆。惟愿他和他的伙伴們能把心中的宏圖變成美景描繪在這片沃土上,也愿他腳踏實地有所作為。寫上這幾句蛇足的話,我寫作的動機您一定會明白。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