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9月24日,UNESCO發布《教育數字化轉型的六大支柱:共同框架》文件,以支持聯合國未來峰會期間各國政府所采納的。
該文件指出,隨著《全球數字契約》在2024年聯合國未來首腦會議上的發布,世界各國就技術在建設更美好的現在和確保更可持續的未來方面的作用達成了新的國際共識。沒有教育,現在和未來都無法存在。鑒于世界各地在教育質量和公平方面存在障礙,教育部門將從技術提供的創新可能性中受益。但總的來說,公平并沒有引領全球數字化轉型,質量也沒有推動教育技術的發展。《全球數字契約》呼吁各部門和各利益攸關方采取合作行動,彌合多方面的數字鴻溝,利用技術潛力,加速實現可持續發展目標。
教科文組織發起的全球教育聯盟(Global Education Coalition)的分支數字化轉型協作組織(DTC)的合作伙伴秉承這一契約精神,共同制定了針對教育部門具體需求的數字化轉型共同框架。該框架由多邊機構牽頭,是DTC的專家在兩年內完成,其中包括政府間組織和民間社會組織、私營部門合作伙伴和教育機構。
該框架作為一種工具,支持決策者制定整體愿景和參與性戰略,利用技術推進教育系統目標,使利用它的教育利益相關者能夠更有效地應對新發展、新興技術和不斷變化的教育需求。
所有國家,無論其所處位置或數字化發展階段如何,都可以通過該框架反思其教育轉型歷程,并利用該框架確定推進數字化轉型的機會,以提高其教育系統的質量、公平性和包容性。該文件的目的是倡導以系統為主導、以人為本、全面、可持續、平衡和前瞻性的教育數字化轉型方法。它對每個支柱提供了詳細的描述和建議,然后解釋了各國如何以及為什么應該使用該框架作為合作和戰略制定的工具。
該文件從系統的角度分析了教育數字化轉型的基本組成部分。框架的外層代表愿景(目的、優先事項和原則),內層包括六大支柱:協調與領導、連通性和基礎設施、成本和可持續性、能力和文化、內容和解決方案、數據與證據。具體如下:
教育系統優先事項 ——在開始數字化轉型之旅之前,至關重要的是要將教育系統的愿景作為北極星嵌入其中,可以在部門計劃或政策文件中加以闡述。這一愿景超越了技術,解決了教育系統的基本“為什么”,包括構建愿景的哲學和理論基礎。
目的 ——該框架鼓勵國家官員反思這一愿景中數字化轉型的需求驅動目的。換句話說,它促使人們解釋為什么可以使用技術來加速實現這些教育目標。這一重要步驟確保教育中的數字化轉型符合目的,而不是技術驅動,注重社會影響,基于數據和證據,并融入更廣泛的教育政策和教育系統的戰略重點,從而促進長期規劃和持續的伙伴關系。
原則 ——整個轉型過程應以合乎道德、安全和有效地使用教育技術的規范原則為基礎。
協調與領導 ——該支柱評估治理結構和戰略愿景在指導教育數字化轉型方面的有效性。如果沒有強有力的協調和領導,教育數字化轉型舉措可能會變得支離破碎、效率低下、成本高昂,而且不太可能改善學習或推進教育目標。這一支柱為有效指導、管理和維持數字化轉型工作提供了必要的基礎支持,以實現各級教育的優先事項。
連通性和基礎設施 ——該支柱側重于支持數字教育所需的技術基礎設施的可用性、可靠性和可及性。這一支柱包括電力、互聯網接入、硬件和設備、數字軟件和服務,以及學習空間的設計,確保所有學校都配備了必要的資源,以促進數字化學習。強大的連通性和基礎設施對于提供公平的教育資源、支持數字素養和實現有效的教學體驗至關重要。然而,鑒于在連通性方面存在公平差距,該支柱還考慮了可以促進數字學習的在線/離線或完全離線替代方案,例如移動和低技術解決方案,同時各國正在努力實現普遍寬帶連接。
成本和可持續性 ——該支柱評估數字化轉型的財務方面,強調可持續的融資模式和資源管理。該支柱包括評估數字教育計劃正式預算的可用性,資金與戰略重點的一致性,以及實現長期可持續性的綠色解決方案。通過明確的長期預算和規劃,確保數字化轉型工作在財務上可持續,對于保持進步和支持教育系統的持續改進至關重要。該支柱考慮數字計劃的資金來源和穩定性;基礎設施和能力建設的資源分配;監測和評價財務有效性的戰略;以及將環境可持續性在多大程度上融入了技術采購、使用、維護、微修和再利用的財政計劃。有助于提高這一支柱成熟度的關鍵領域包括建立可持續資金來源、確保公平分配、比較不同方案的長期成本,以及將綠色解決方案和應急實踐納入數字化轉型工作。
能力和文化 ——該支柱涉及教育利益攸關方的數字素養、能力和技能,以及他們對教育及其他領域數字化轉型的態度和心態。數字能力、素養和技能的含義可以根據具體情況而不同,可以單獨使用或互換使用,但作為一個整體,它們泛指以自己的方式安全有效地駕馭數字世界的能力。這包括使用數字設備和應用程序的技術和實踐能力;設計和管理教育數字化轉型舉措;培養對教育、工作和生活中數字化轉型的社會和環境影響的批判性理解。文化是指教育行為者對在教育中使用數字技術的看法和期望,包括成長心態和創新傾向。
這一支柱評估了在教學、學習和其他教育過程中使用、創造和管理數字技術的系統、機構和個人能力建設工作,包括教育工作者、學習者、家長和監護人、管理者和社區成員的能力建設。它探討了將數字能力納入課程和培訓計劃;各級領導和教育工作者的專業發展機會;以及促進教育中數字技術知識共享、同伴學習、證據和研究的機制。關鍵組成部分包括面向未來的數字能力國家框架、能力建設活動的持續時間(短期或長期)、社區外展計劃的存在和影響,以及當前文化對創造力、協作、創新、知識交流和持續學習的開放性。
內容和解決方案 ——該支柱考察數字學習材料、工具和平臺的質量、開放性、可及性、一致性和相關性。它的重點是確保教育內容是高質量的、開放的和包容的,所使用的平臺是安全的、可靠的、用戶友好的、有質量保證的和定期更新的。該支柱還涉及數字解決方案與課程標準的一致性,以及利用數字系統進行強有力的評估和認證流程。總體而言,該支柱描述了數字解決方案如何定制學習和教學途徑,以更好地滿足特定的學習需求和技術支持的教學模式。
數據與證據 ——該支柱側重于服務和系統,包括教育管理信息系統(EMIS)和學習管理系統(LMS),用于收集、管理和利用各種類型的數據,以支持基于證據的教育轉型。該支柱指的是將基于數據的決策納入教育規劃和管理,確保各級參與者(從教育工作者和學習者到家長和領導)等都能訪問和使用數據。它探討了數據的技術架構,包括DPI的基礎層,允許安全無縫的數據交換,以增強數據系統的全面性、及時性、準確性和多源互操作性。它指的是各種教育過程中使用的數據,包括循證決策、資源優化、預測分析、定制教育經驗、持續監測和研究。這一支柱的核心理念是,數據和證據應促進教育者、學習者、家長和領導者之間的合作,并應在持續改進周期中使用,以提高系統效率和有效性,完善與數字化轉型及其他相關的教育戰略和政策。
AI被放置在數據和證據支柱中,因為沒有數據,AI和生成式AI就無法存在。將AI放置在帶有雙向箭頭的中央支柱中是有意為之。箭頭指向表明,數據和AI影響所有支柱,從能力發展計劃和成本模擬到教與學過程。向內的箭頭表明,教育數字化轉型的過程本身將產生更好、更全面的教育數據和AI應用,這些數據和AI應用可以反饋到教學、學習、行政、管理和治理流程的規劃中。
生成式AI在教育中使用應該以有質量保證的教育數據為基礎,進一步強調過程的雙向性,因為高質量、可控的數字化教育數據和內容可以為適合用途、合乎道德和值得信賴的高質量與可控的AI教育應用提供信息。
資料來源:
UNESCO. Six pillars for the digital transformation of education:A common framework. https://unesdoc.unesco.org/ark:/48223/pf0000391299
[本文為由“教育國際前沿課題組”(IFRGE)成員整理,課題組負責人張永軍,編輯劉強。點擊左下角“閱讀原文”可從官網下載該文件]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