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闌夕
阿里巴巴入選了由「財富」雜志選出的「改變世界」年度榜單,十年以來的第六次。
不過這不重要。
重要的是,如何定義改變世界這件事情,以及商業公司和社會責任之間到底存在怎樣的關系?
就像「財富」雜志的評選標準所說:「改變世界的公司榜單關注的是那些塑造我們未來的公司,無論是現在還是100年后。我們推崇那些在實現商業價值的同時,推動真正創新并解決社會問題的行業領導者。」
現代公司的本質,是一種「法律意義上的虛擬物」,它很難被摸到或是勾勒出來具體的輪廓,產權由投入資本的人持有,這些人被稱作股東,狹義的講,公司就是為了滿足股東利益而存在的。
但股東通常既不是一根繩子,也并非天然正確,怎么判斷公司的決策究竟是在滿足還是損害股東利益,很難用一套明確的教條來解釋清楚,每家公司都有自己的邏輯和實證。
就像杰夫·貝佐斯曾經堅持每年給亞馬遜寫股東信,就是為了說明犧牲短期利潤的目的是為了服務長期利益,若是股東不能認同,不妨友好退出。
阿里也有過「客戶第一、員工第二、股東第三」的企業文化,這顯然不是有意的在貶損股東地位,而是相信只有客戶和員工的利益得到了確立,股東的利益才有保障。
在這樣的敘事里,股東獲益乃至改變世界都作為一種結果——而非目的——自然出現,它來自業務或技術的價值溢出,且與業務或技術本身的榮枯高度相關。
簡單且殘酷的說,失敗的公司,沒有做好事的余力。
無論怎么排列因果,是在創造價值的過程里順手把錢賺了,還是在賺錢的路上必然創造價值,事實就是,活躍的商業活動和優質的企業經營,都在涓滴式的精進這個世界。
阿里今年上榜的原因,是AI,但又不是大多數人知道的產品或服務,甚至還捎帶著回答了一個問題:AI天天被吹得神乎其神,到底和普通人有什么關系?
對于浙江麗水的145個癌癥病變患者來說,AI可以說是救命之器。
眾所周知,治療癌癥的難點,在于發現,世衛組織(WHO)的研究顯示,1/3的癌癥可以通過早發現、早診斷、早治療實現痊愈,但是人命關天的事情遇到技術掣肘和經濟權衡,就很容易成為取舍艱難的一筆賬:
并不是所有人都有定期全身體檢的習慣和能力,傳統七大癌癥的定向篩查成本也在3000塊錢以上,對普通老百姓來說,這筆負擔并不算輕,很多時候被無奈放入了能省則省的支出里,于是很多可被早期發現的癌癥,就這么被僥幸心理拖到了嚴重階段,成為突然壓垮一個家庭的大山。
那么,幫人寫論文改PPT的AI,又是怎么介入的呢?
阿里巴巴的AI團隊發現,在門診普遍應用的平掃CT所產生的影像結果,是可以用來篩查病變痕跡的,但專科醫生大多不具備跨科識別能力,如果每一張CT片子不管有沒有問題都要讓各科醫生全都會診過一遍,在時間成本上又是不可能的。
于是阿里開發出了服務于「平掃CT+AI」的專業大模型,直接把CT片子喂給AI去分析每一個像素有無異常,再將可疑病灶過濾出來,由院方聯系患者進行復查,由此僅在三線城市麗水市的4個月測試里,就從5萬多張CT影像里篩查出來最后被臨床確診的145例癌癥病變。
現在,還能說AI對普通人而言沒有作用嗎?
這種“平掃CT+AI”的費用,在200塊錢左右,AI平均2-3分鐘能「看」完一張片子,并一次性篩查胰腺癌、食道癌、胃癌等多個高發病種,把「防患于未然」變成真正普惠的日常就診里。
阿里也將AI檢查「胰腺癌的論文發到了頂級期刊「自然醫學」上,向全世界分享技術創新的價值。
而這正是打動「財富」雜志的核心原因,一家公司的研究成果,可以被轉化為全球醫療資源的推動器,幫助人類普惠高效的攻克「癌癥之王」,如果這都不算改變世界,那什么才算呢?
就像AI大模型的強大,在于高額算力支持的「窮舉法」——Transformer技術的原理就是無盡推理——面對高不可攀的目標,以規模化去分攤成本,是阿里作為一家大型公司越來越擅長的地方。
細小的付出乘以龐大的基數,量變定然產生質變。
2006年上線的「公益寶貝」產品就是這么一個絕佳的例子,隨著網民們在淘寶上交易行為的激增,阿里為商家和消費者設計出了「每筆下單捐出2分錢」的選項,這是商家完全可以接受的讓利,也能吸引用戶優先選擇能夠履行公益責任的店鋪。
2分錢是很小的數字,但是放在18年、600億筆交易里,它又在頃刻間變得無比巨大,涓涓細流匯聚成了大江大河,在這背后有著數不清的家庭悲劇得到幫扶,「公益寶貝」本身也在不斷進化,如今已經能夠在鏈上記錄每一筆捐贈的流向,讓再小的善舉都能得到追溯。
備受好評的「團圓系統」也是這么被開發出來的,2016年,因為認同幫助尋找走失兒童的社會意義,一群阿里員工加入到了這個與工作沒什么關系的團隊里,每個人貢獻的工時加起來,就以極高的效率做出了這款中國的安珀警報產品。
「團圓系統」上線8年以來,總計找回了5113個失散孩子,且得到了幾乎所有主流互聯網公司拋開「門戶之見」的接入合作,如今,只要收到兒童失蹤的報警,失蹤地點半徑范圍內的用戶都會從淘寶、百度、微博、QQ、滴滴等App內收到推送,讓人販子無從遁跡。
根據阿里2024年的ESG報告數據,過去一年,阿里員工記錄在冊的公益志愿行為總時長達到了26萬小時,結合20萬員工的總數,真正踐行了每個人都付出一小時的公益時間,加在一起就能影響世界的算式。
管理學家彼得·德魯克的網站首頁,常年掛著這么一句話:「我們要協助企業家共建健康的組織,通過健康組織的構建,來建立一個健康的社會。」
這是德魯克畢生都在研究的終極課題,也就是企業利益和社會利益的一致化,他本來在學術界執教,戰爭摧毀了他對傳統秩序的樂觀,于是離開宏觀世界,主動進入公司調研,一度引起了學生們的誤解,覺得老師被收買了。
但在德魯克看來,不能深入組織內部看到毛細血管是怎么工作的,他的寫作就難免淪為紙上談兵,只有在通用汽車調研時,他才親眼目睹組織的逐利是怎么忽視人的尊嚴,最終拖累了商業的效能,讓企業、個人和社會三方共輸。
不久前,在阿里成立25周年那天,馬云在內網發帖,有一個非常接近德魯克晚年思想結論的討論:「我們更加相信只有為社會創造真正價值的善良公司才能堅持走完102年路程。」
在這個語境里,德魯克和阿里都認同的是,企業是社會的重要器官,如果它放棄了造血,最后既沒辦法自保,也無法獨立生存,真正需要重視的,就是所謂「一個組織機構的社會功能」,參與創造社會價值,同時被社會價值助益自己的基業長青。
幫病人們篩查癌變、讓兒童不再走失、給無人區覆蓋導航、在珠峰下設快遞站??這些社會價值的兌現,最后也會為企業提供它所需要的經營環境,一種讓每個人都能享受技術資源的生活狀態。
就像移動支付在無意中參與消滅了曾經活躍于火車站和公交車上的「扒手」職業,曾經買菜都要帶秤的生活常識也被人認都愿意打開二維碼以供扣款的安定感取代——為什么大家不擔心店家一下子把自己的銀行存款全都扣完呢——這樣的信任機制不是憑空出現的,它依托于互聯網的發展、產品的健全、以及最終推動完善的社會秩序。
這也是改變世界的證據:你會飛快的遺忘以前的不方便,把一切進步當成理所應當的設施,然后等待更多的創新開始唾手可得。
很好,這就是改變世界的意義。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