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中,沒有遇到過勸酒的情況。
一般團建,喝的東西,也不只有酒,還有飲料或者白水。
自己按需選擇就好。
但要是碰到領導這么說:“不喝這杯酒就是不給面子。”
那就要分情況討論了。
如果真的不想喝,那就說明原因,要是可喝可不喝,喝一點應該沒問題。
而且,現在的就業環境,很少有這種反復勸酒的情況發生吧,類似于這樣的懟人語錄,應該也很少。
1.“解放酒桌文化,首先解放自己”
酒桌文化,我自己在職場上見到的不多。
但存在還是存在的。
就好比平時過年過節回家,親友中的男性還是會多少喝點,女性就很少喝。這純屬就是個人喜好。
想起之前張雪峰的一條視頻。畫面中,他面對的事一群大學生。
他和大家說著考研的事情,舉例的是:
以后工作了,你要是出去談業務,客戶要你喝酒,喝了就成了,不喝就不成。這酒你喝還是不喝?
說的在理,也在暗暗表明:要想隨時說“不”,就是看一個人還有沒有選擇的余地。
雖說這種勸酒的事情,不是誰都會碰到,但也不能說它就不存在。只是剛好自己沒碰到而已。
就此來看,不必真的等到事情發生時才去想怎么辦,很多時候,真正想做一件事前,就會把可能發生的情況,先假設一遍——即便這是多此一舉。
但該專注時就專注,該多想時還是多想幾步,也浪費不了多少時間。
2.喝不喝,能改變什么?
職場上,各種“局”喝不喝,能改變什么呢?
我不清楚。
不過,還是看場合和個人情況吧。電視劇《沒有工作的一年》中,辣目洋子演的何雨,工作性質就是在酒桌上談工作。
平時見客戶的常規操作是,只要你還有一口氣,就要喝光飯桌上的酒,這樣對方才會根據你的態度決定是否投資。
但事實就是:有時即便喝到吐,身體吃不消,也不一定能拿到好的結果。
也是如此,她養成的習慣就是,每次上桌前,都會吃解酒藥。
可見,能改變什么,如果一個人沒有任何主動權,是沒得選的,都只能讓別人選擇。
而一個人,又能在什么時候才有真正的選擇呢?
我的答案是:在一切沒有發生,在你做一件事,踏入一個行業,找一份工作之前,其實是有選擇的。
不管在今后的日子里,會發生什么,是被強人所難,還是順風順水、悲喜參半,都不必把“如果當初……”當成口頭禪。
因為,凡事都有遺憾,即便重新來過,依然會有另外的問題出現,或早或晚,或大或小。
“喝酒”不是必須的,只是當它成為一個環節后,就被合理化了,但也僅僅是合理化,而不是標準化。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