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人們的印象里,高爾基是偉大的無產階級革命家,是“窮苦人的代言人”,更是一名鐵骨錚錚的硬漢。作為“勇敢的海燕”,其滿滿的正能量,曾經感染了多少革命志士和熱血青年?
然而人往往又具有多面性,在“斯大林慈父”統治時期,一代文豪高爾基居然成了拍馬屁的絕世高手,這又是為何?
01勇敢的海燕
1868年3月28日,高爾基出生于俄羅斯下諾夫哥羅德的一個木工家庭。4歲時父親去世,隨母親寄居外祖父家,但母親也很快去世。11歲時,高爾基便走向“人世間”獨立謀生,曾當過學徒、搬運工、面包工人等,嘗盡了人間冷暖。
隨著人生閱歷的增加,高爾基越來越感覺到沙俄政府的腐朽,在探索真理的過程中,他逐漸成長為革命志士。他以筆作為武器,用大量膾炙人口的文學作品不斷激勵人們進行革命斗爭。后來在革命活動中,與革命導師列寧建立了密切的聯系和深厚的友誼。
作為俄國無產階級文學之父,高爾基在俄國民眾和世界舞臺上享有崇高的聲譽,甚至超過了長期處于地下狀態的列寧。因此,列寧格外珍惜與高爾基的友誼。但隨著十月革命的勝利,兩人卻逐漸產生了矛盾和分歧。
革命爆發后,俄國各地出現了很多流血事件。1918年1月,高爾基對蘇俄政府用武力解散全民參選的議會并屠殺抗議的工人而感到痛心疾首,并進行了公開批評。他激憤地寫下“來復槍驅散了近百年來俄國最優秀分子為之奮斗的夢想”等文字,并把這一天與沙皇時期的“流血星期日”相提并論。為了保護和營救知識分子,高爾基常常與列寧發生激烈爭吵,從而成為著名的“不合時宜”者。
1919年初,高爾基再次為一大批受到迫害的知識分子求情。列寧對此難以容忍,但又不愿意與高爾基當面翻臉,于是勸說這位“公知”出國療養。隨著高爾基倡議成立的全國販濟災民委員會被解散,一批知識分子被處決,1921年10月16日,黯然神傷的高爾基離開了俄國,在意大利一住就是10年。
02成為“金絲雀”
1924年,列寧去世了,高爾基為此還為他撰寫了傳記。高爾基出國這10年,很巧妙的避開了蘇聯國內激烈的政治旋渦。比較超脫的政治立場,讓黨內斗爭的雙方都想爭取到高爾基的支持。
最終斯大林脫穎而出,為了占據輿論的制高點,他非常希望高爾基回國。為此,他還在全國掀起了一場歡迎高爾基回國的運動,發動各行各業的人給高爾基寫信,連少先隊員和中小學生也被動員起來。
此時的高爾基在意大利生活拮據,而蘇聯的國力已經恢復,并且在社會主義建設方面日新月異。最終在故土情結的加持下,高爾基返回了蘇聯。
1928年5月,高爾基從意大利回國。斯大林十分開心,授予高爾基列寧勛章,并讓他享受蘇共中央政治局委員同等特權待遇。
斯大林在莫斯科市內為他提供了一幢花園式洋房,在莫斯科郊外和克里米亞為他建造了兩幢豪華別墅,供他避寒。更為特殊的是,為了方便高爾基前往克里米亞休假和出國采風,還為他準備了一節經過專門改裝的專用列車車廂,可以隨時掛上火車頭出發。
回國后的高爾基在1929年至1933年都被允許去意大利繼續過冬,以避開蘇聯的嚴寒。隨行的還有兩名蘇聯醫生,對他進行全程護理,全部費用由蘇聯政府買單。
1935年,高爾基的好友法國作家羅曼·羅蘭去莫斯科看望他。結果羅曼·羅蘭驚訝地發現,高爾基住在一座金碧輝煌的大別墅里,花園、草地、森林、河流應有盡有,至少有10平方公里。而且,在這座大別墅里,為他服務的秘書、廚師、醫生、護士、清潔工、園藝工、警衛人員等等,總共有四五十人,他簡直就是過著貴族王侯一般的生活!
為了拉近彼此的關系,斯大林還經常帶著他的孩子去拜訪高爾基,和他的孫子一起玩耍。兩人經常密談,并且一談就是幾個小時。
1932年,斯大林下令將高爾基的家鄉下諾夫哥羅德市以他的名字命名,莫斯科主要街道也以他的名字命名。當斯大林將莫斯科藝術劇院以高爾基的名字命名時,文化官員伊萬·格龍斯基提醒道:“斯大林同志,莫斯科藝術劇院是契科夫創辦的,高爾基跟它一點關系都沒有。”
斯大林回答道:那無所謂。高爾基是一個虛榮的人,我們必須用無形的繩索將他束縛在黨的旗幟下。”
03吹鼓手
俗話說:投之以桃,報之以李。高爾基是聰明人,他知道自己該怎么做。
高爾基在日記里和信件里私下稱斯大林為“主人”,經常會有“沒有機會和主人談話”,“因為主人身體不適,沒有到我這里來,我明天要去看望主人”的字樣。
就這樣,“革命的海燕”一旦被收買,就蛻變成了“籠中的金絲雀”,再也不敢放聲啼叫。
1929 年,斯大林50 歲生日,當時蘇聯報刊最多把他稱作卓越的“列寧主義者”,但高爾基的文章卻極為諂媚,用他的筆將斯大林描繪成了神。 1932 年,高爾基稱斯大林為“我們的領袖”,1933 年則變成了“能力日益增長的、強有力的領袖”,1934 年更是給斯大林戴上了“當今的列寧”的桂冠,由此在 1935 年產生了“四大導師”的說法。
高爾基不斷地抬高斯大林的地位,他說道:“斯大林同志在世界上的作用與意義正迅速地增長。” 他還情不自禁地歌頌斯大林:“您是偉人,是真正的領袖,而蘇聯的無產階級是幸運的,因為領導他們的是一個在邏輯力量和永不枯竭的精力方面,堪稱第二個伊里奇的人。”。
04隱瞞真相
但天有不測風云,正當蘇聯的奇跡和斯大林的威望如日中天的時候,不曾想一本叫做《在地獄島上》的書在全世界引起了軒然大波。
這本書的作者是尤德別松諾夫,原是一名古拉格的勞改犯。他想盡辦法逃到英國后,根據自己在索洛維茨島勞改營的經歷,控訴了在國家機器的暴力對待下那慘無人道的生存環境。
這本書出版之后,導致西方反蘇情緒日益高漲,這大大影響到了蘇聯的聲譽。而當時的蘇聯羽翼未豐,還離不開西方的援助。斯大林為了解決這個問題,決定派一位具有公信力的人物去古拉格視察,以此“證明”那本書是扭曲了事實真相的。于是,他挑中了高爾基。
1929年6月20日,高爾基來到索洛維茨島的勞改營機構進行調查。當局提前對這個最著名的古拉格進行了布置:參觀醫院病房時,醫護?員全都穿著嶄新的??褂;他沒有看到那些衣不蔽體的囚犯,以及他們所進行的超負荷的體力勞動;每人單獨睡一張木床,有床墊;孩子們全都聚在一起,每一個人都很快樂。……
古拉格的犯人們本來認為高爾基是一位敢于說真話的革命家,所以對他報以極大的希望,希望“革命的海燕”能夠幫助他們擺脫絕境。
當高爾基乘車去兒童教養院參觀時,忽然一個十四歲的男孩子開口說,想和他單獨聊聊。于是,在一間密室里,這個男孩子就把想說的話都說了。一個半小時后,高爾基流著眼淚走出來了。古拉格的犯人們都在等著好消息。
誰知幾天后高爾基一行人剛離岸,那個男孩子就被槍斃了。更讓人意想不到的是,高爾基隨后連篇累牘的發表文章大贊勞改營,聲稱勞動營是“一種全新的勞動模式”。 他還雄鷹和海燕的名義,宣稱犯人們在那里生活得非常之好,改造得也很好。
05結束語
俗話說:伴君如伴虎。在高爾基晚年,他和斯大林之間出現了一些不愉快的事情。斯大林讓高爾基為自己寫傳記,但高爾基一直找理由拖延,這讓斯大林很是不爽。
1934年12月1日基洛夫遇刺,正在療養的高爾基聽說慈父準備把鍋甩給季諾維也夫和加米涅夫。12月16日,兩人被捕。高爾基和加米涅夫是好友,立即打電話給斯大林詢問,但遭到斯大林冷落回應。隨后,《真理報》連發幾篇文章攻擊高爾基。隨后,高爾基被限制出國。
1934年5月,高爾基的兒子馬克西姆·佩什科夫突然“感冒”喪命。1936年6月14日,身患“感冒”的高爾基也逝世了。他死前曾絕望地說:“我實在太疲倦了!好像他們把我圈在籬笆里,我走不出去,我實在不習慣這種生活……”
葬禮那天,走在最前面的抬棺者,竟然是最高統帥斯大林和二號人物莫洛托夫,身后還有一百多萬讀者送行,規模之大,后無來者……
圖/來源網絡,文/來源于憑闌聽史,歡迎大家點贊、分享、關注和評論。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