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陳益峰
桑道茂,唐代地理風水名家,擅長地理風水、太乙、遁甲之術。唐代宗大歷時期,游京師,召入禁中,因為風水和預測之術非常高超,被封為:待詔翰林。
《資治通鑒》記載:建中元年(780),唐德宗稱帝數月之后,術士桑道茂諫言,不出數年,唐德宗皇帝暫有離宮之難。桑道茂發現奉天有天子氣,應該將其城市修建得高大兇為,作為日后備用。
德宗采納了桑道茂的建言,詔京兆尹(掌治京師的官)嚴郢帶領神策軍,發丁數千,雜六軍之士,筑奉天城。圍繞舊城加修了周十里、高三丈二尺的外城,并修了深二丈、闊三丈的護城河。
《資治通鑒》是司馬光奉宋英宗和宋神宗之命編撰的一部編年體通史。由司馬光本人擔任主編,在劉攽、劉恕和范祖禹的協助下,歷時19年而編撰完成。
《資治通鑒》,其中有明確的關于桑道茂,作為唐朝國師的記載。
1、桑道茂建議修建奉天城市
《資治通鑒》記載:
建中元年,庚申,公元七八零年:
六月,甲午朔, 術士桑道茂上言:
陛下不出數年,暫有離宮之厄。臣望奉天有天子氣,宜高大其城以備非常。
六月,辛丑,命京兆發丁夫數千,雜六軍之士,筑奉天城。
注解:公元684年,唐高宗李治埋葬在陜西乾縣境內時,因陵墓位于唐王朝都城長安西北方,在八卦中屬于“乾”位,《周易》中稱乾為“天”,為父,故得名乾陵。
奉天縣城北面五里有山峰平地突起,稱為梁山,是武則天和唐高宗去世后埋葬的乾陵所在地,奉天縣也就是因為供奉乾陵,由武則天下詔在光宅元年(684年)所建。
在涇原兵亂前三年,公元780年,有一個術士桑道茂在翰林院待詔,他對德宗上言說:“陛下不出數年,暫有離宮之厄。臣望奉天有天子氣,宜高大其城以備非常。”
德宗對桑道茂的話半信半疑,但也要京兆尹征發丁夫數千人,再抽調一些禁軍士兵一起修筑奉天城。
從此,乾城有了內外城之分,內城稱子城,外城稱羅城。后子城傾塌,今城即羅城。
奉天城按桑道茂意取象玄武,故筑以龜形。北城狹長伸出,謂之龜頸,甕城即龜頭,南門短禿為龜尾,東門、西門、小東門、小西門為龜之四足。城內南、北什字高突,酷似隆起的龜背,縱橫街巷,宛若龜背上的花紋圖案。在古代,龜是主祥瑞、長壽。
奉天縣城北面五里有山峰平地突起,稱為梁山,是武則天和唐高宗去世后埋葬的乾陵所在地,奉天縣也就是因為供奉乾陵,由武則天下詔在光宅元年(684年)所建。
唐朝風水名家桑道茂,發現奉天有天子氣,建議唐德宗,應該將其城市修建得高大兇為,作為日后備用。涇原兵變,德宗自己險些落入叛軍之手。得桑道茂提前安排指揮,提前修筑奉天縣城,唐德宗得以逃過一劫。
2、唐德宗避難奉天
《資治通鑒》記載:
建中四年,癸亥,公元七八三年:
上思桑道茂之言,自咸陽幸奉天。
縣僚聞車駕猝至,欲逃匿山谷,主簿蘇弁止之。弁,良嗣之兄孫也。文武之臣稍稍繼至。己酉,左金吾大將軍渾瑊至奉天。瑊素有威望,眾心恃之稍安。
注解:
建中四年(公元783年)十月 由于李希烈圍困襄城,德宗征調關中西部的涇原諸道軍隊開赴關東援救。引發一場巨大動亂:涇原兵變。
十月二日,涇原節度使姚令言率軍隊五千人來到長安,準備稍事停留,領到軍餉后,再向東方進發。第二天,涇原軍隊從長安城郊出發,德宗讓京兆尹王翔稿勞將士,但見挑來的飯食,竟都是糙米和素菜,沒有一點兒肉腥。
士卒們非常憤怒,于是擎著旗幟,全副武裝殺回京城。
德宗倉皇中帶領王貴妃、韋淑妃、太子、諸王與唐安公主從皇宮北門出逃,后宮中諸王、公主沒有來得及跟從的還十分之七八。
德宗從長安往西行逃難,想起當年桑道茂的話,決定到奉天縣城暫時避難。
一部分文武官員陸續來歸,三天以后,左金吾衛大將軍渾瑊,率家人子弟從京城來到,德宗任命他為行在都虞侯、京畿渭北節度使,負責指揮防御。右武龍將軍李觀又臨時招募軍隊五千余人,奉天城內的人心才逐漸安定下來。
涇原兵變,德宗自己險些落入叛軍之手。得桑道茂提前安排指揮,提前修筑奉天縣城,唐德宗得以逃過一劫。后來桑道茂,也將自己的墓地選在了乾縣城的南門外。
陳益峰師傅,在屋內研究古籍史料,尋找傳統地理風水文化的精華。
全文完。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