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rime Prevention
《犯罪預防》
作者:(英) 尼克·蒂利 (Nick Tilley) 著
譯者:徐軼超 譯
ISBN:978-7-5764-1650-3
定價:59.00元
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24年7月
譯者
簡介
Translator Introduction
徐軼超美國馬里蘭大學帕克學院犯罪學和刑事司法專業碩士,英國倫敦大學學院安全與犯罪科學專業博士,中國政法大學紀檢監察學院講師。研究領域包括:紀檢監察、職務犯罪、犯罪學、犯罪預防、歐美反貪腐、英美刑事司法。留學英美期間參與了諸多美國刑事司法和英國刑事司法領域知名學者的學術科研工作,并且開展了大量的相關多領域的研究。已出版的譯著有《美國刑事司法》和《英國刑事司法》。
內容
簡介
Content Validity
Nick Tilley的杰作《犯罪預防》是犯罪預防領域的一部標志性著作。首先,該書跨越社會學、心理學與生態學等多個學科邊界,巧妙融合了各領域研究成果與犯罪分析、預防實踐的寶貴經驗,構建了一個全面而深入的犯罪預防理論框架。它不僅剖析了犯罪產生的社會根源、心理動機及環境因素,還為如何有效預防犯罪提供了多維度、系統化的策略指導。其次,該書高度重視實證研究的價值,通過豐富的案例分析與實地考察項目,對各類預防策略的實際效果進行了科學評估,提煉出成功的實踐經驗。書中還介紹了前沿的犯罪分析技術,如空間分布、時間模式及社會網絡分析等,為研究者與決策者提供了洞悉犯罪規律、優化預防策略的強大工具。此外,《犯罪預防》詳盡闡述了犯罪數據收集與處理的科學方法,凸顯了數據在犯罪預防工作中的核心地位。從問卷調查、現場觀察到深度訪談,該書展示了多樣化的數據收集手段;而通過統計分析、數據挖掘等高級技術,數據被轉化為制定高效預防策略的關鍵依據,確保了預防工作的科學性與精準性。最后,該書展望全球視野,強調了國際合作與經驗交流在應對跨國犯罪挑戰中的不可或缺性。書中介紹了聯合國犯罪預防和刑事司法研究所等國際組織及其項目,倡導全球范圍內合作共治,共同推動犯罪預防事業的進步與發展。
《犯罪預防》不僅為政策制定者以及社會工作者提供了豐富的理論資源與實踐指導,還深刻剖析了西方犯罪預防研究的現狀、司法實踐中的成就與面臨的挑戰。它對于加深公眾對犯罪預防領域的認識、增強犯罪預防工作的整體效能與質量具有不可估量的價值。
Editor's Recommendation
犯罪預防,作為國際社會持續關注的重要議題,其戰略地位不言而喻,長期占據研究與政策制定的核心舞臺。然而在我國,能夠全面覆蓋并深刻剖析西方犯罪預防實踐成果與學術研究的書籍資源尚顯不足,本書的誕生旨在填補這一知識空白。本書精心繪制一幅詳盡且深刻的西方犯罪預防全景畫卷,通過這一全面而透徹的探討,希望為學生和教育工作者提供豐富的學習資源與堅實的理論基石,同時也希望為政策制定者、社會工作者等實踐領域的專業人士提供極具價值的實踐指南與策略啟迪,助力他們更好地應對犯罪挑戰,促進社會的和諧與安全。
Crime
Prevention
序 言
中國政法大學教授 裴廣川
徐軼超在英國讀博士學位期間,翻譯了尼克·蒂利的《犯罪預防》一書。在付梓印刷之際,囑我作序,遂欣然命筆。這是因為這本書的內容與我一貫想法產生了強烈共鳴。
我一向主張法學需要理論,哪怕是抽象空洞的理論也為社會所需要。但與此同時,我們理論工作者也應傾聽現實的呼聲,才能有更多務實的理論著作問世。徐軼超譯的這本學術著作雖篇幅不長,約15萬余字,卻開拓了犯罪預防學的新階段。因此,我鼓勵徐軼超將其翻譯為中文出版。為了說明我閱讀后的心得,特寫“犯罪學的拓展作”一文代序。
一
尼克·蒂利所著《犯罪預防》的寫作宗旨是在傳統《犯罪學》的基礎上,著重研究犯罪預防的方法策略和模式,并未著筆于犯罪的原因和社會根源。它是在傳統犯罪學基礎上為減少犯罪保證安全而形成的拓展之作。
自歐陸費爾巴哈的心理強制說形成犯罪學以來,已有200多年的歷史。我國自新中國建立以來,也有多本《犯罪學》問世。其中,由北京大學出版社出版的康樹華、張小虎主編的《犯罪學》、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出版的魏平雄主編的《犯罪學》、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出版的張遠煌主編的《犯罪學》、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王牧主編的《犯罪學》等,都是鴻篇巨制,在我國產生了廣泛的影響。這些教科書互有短長,各有千秋,但共性明顯。他們都以預防犯罪為研究對象,以心理強制說為原理,以刑罰作為方法手段,以個別預防與一般預防的邏輯關系形成各自邏輯結構并以此作為章節的結構基礎,以相同的概念和語言形成犯罪學特有的語言風格。而徐軼超翻譯的這本《犯罪預防》,本身就具備上述傳統犯罪學的全部學科構成要素,并且納入了一些歐美關于犯罪預防的新理論和技術。
二
徐軼超翻譯的這本《犯罪預防》,著筆于普通犯罪學,落墨于犯罪預防。它的創新處正是引起我的共鳴之處。但我對此空有“欄桿拍遍,無人會,登臨意”之感,寫不出中肯的文字以完整表達出本書的創新之意。我見到此書譯文,如獲至寶,愿將我的心得與讀者分享。
傳統《犯罪學》的理論抽象而深刻,但本譯著提出的理論具體而實用。這本譯作向中國讀者展示了英美在預防犯罪方面的多種具體理論,并做了深入的說明。傳統《犯罪學》已在我國大學和司法機關培訓機構普遍使用并普及多年,迫切需要務實創新,以服務于社會預防犯罪的需要。
“理論是抽象的”這個命題被全社會所公認,因為理論必須舍棄事物的具體特征,才能統括全局,從而發揮普遍的指導作用。具體的理論往往被列入實務的范圍而忽略其理論價值。其實具體理論與抽象理論都是社會價值的載體,都是人類在社會生活中所需要的,只是適用的范圍有寬窄之別。
在這本譯著中,原作者突破了傳統《犯罪學》將人分為犯罪人和非犯罪人的兩分法,提出了第三種分法,即人人都可能犯罪,它主張人人都是犯罪預防人。對前者,作者引用了斯洛文尼亞一句法諺,“面對打開的保險箱,主教也會動心。”對后者,原作者列舉了在生活中人們鎖車、鎖門、保存錢包、制造汽車的人裝防盜鎖等行為,都是在從事預防犯罪的活動。第三種分類的提出,在傳統《犯罪學》的基礎上為我們打開了新的眼界。這種一分為三的方法與中國本土哲學觀念更加接近,更容易被我們所接受。
傳統的《犯罪學》是國家提出寬嚴相濟的刑事政策的理論基礎,是刑法基本原則如罪刑法定、罪刑相適應等原則的理論基礎。而徐軼超這本譯著提出了以預防犯罪減少犯罪的尺度,不是有案必破,而是以預防的視角去預防和減少犯罪的產生。因為對預防犯罪率的過高的追求會以犧牲社會公平為代價,這會引起公眾不滿,甚至引起社會動亂。
傳統的《犯罪學》對社會關系的分析是靜態的,而徐軼超這本譯著提出的是動態平衡。本書特別強調警察與社區共同確定預防犯罪的切入點和預防犯罪所必須明確的優先事項,這似乎與我國公安機關適時開展的專項斗爭相一致。
傳統《犯罪學》作為一種社會的意識形態,為預防、打擊犯罪活動中的政治正確提供理論詮釋;而徐軼超這本譯著則是對預防、減少犯罪結果的詮釋追溯到極致。作者對預防犯罪的理論進行了全面的歸納,對各種具體預防犯罪的理論和方法的利弊、得失、正負反應、正副效果,對預防犯罪的方案、執行過程中的問題一一進行了探討。這些理論模式以及預防犯罪的方法,可能會幫助我們獲得成功的喜悅,也可能是因失敗而沮喪,又可能爭論不一,但能讓我們見到一片新視野是毋庸置疑的。
三
這本譯著引入中國,可以為我們對犯罪預防的工作提供一個戰略空間。這本譯著的作者提出,技術的進步在推動增加社會福祉的同時也會創造犯罪機會。這種共生現象決定了社會發展規劃必須與犯罪預防同步。作者例舉二戰之后,隨著技術進步產生了大量體積小、價值高、既實用又時尚的商品,這刺激了盜竊案件大量發生;在英國汽車大發展時期,盜車猖獗;煤氣在城市普及后,用煤氣自殺的人數量驟增的現象。與此相對應,這也促進了商品加密措施的發展以及市場監管制度的變化;汽車柱鎖的安裝,使盜竊案件大幅減少;煤氣有毒成分的降低,使煤氣自殺案件大幅減少;在這里作者實際上提出了發展新技術的同時必須發展在客觀上使犯罪不能發生的技術,造成對象不能之勢的觀點。但犯罪現象會發生遷移,盜竊新型汽車的發案率少了,但老舊汽車被盜案件增加,用煤氣自殺的少了,用其他方式自殺的人增多了。因此,從犯罪預防出發,還要針對情境犯罪的預防提供足夠的防范措施,使行為人從主觀上放棄犯罪,形成主觀不能之勢。我們應該從人人可能犯罪、人人參與犯罪預防的視野,做好社會發展規劃。這就是這本譯著給我們最重要的啟示。
綜上所述,筆者認為徐軼超這本譯著,是在傳統《犯罪學》基礎上的開拓之作。無論對在校學生,還是對司法工作人員,還是對政府決策人員都是一本值得借鑒的有益之作。在草就本文時,欣聞徐軼超今日被世界排名前十的倫敦大學學院正式授予博士學位,謹以代序之文為賀。
中國政法大學教授裴廣川
2022年3月27日于北京
序言可上下滑動查看
前 言
當您在書店的角落偶遇這本書,或是在翻閱之后決心將它帶回家中,不論是購買還是借閱,請毫不猶豫地遵循您的直覺。我衷心希望它能贏得您的青睞,為您帶來寶貴的啟發和思考。若您是出于學術研究的需要而選擇它,我堅信這本書將成為您知識寶庫中的財富。不論您的動機如何,以下是一些閱讀此書的建議指南。
即便您未曾涉獵過此書的早期章節,也無需擔心,這并不會影響您的新閱讀體驗。雖然書中會提及前章的部分內容,但我們會適時提供必要的解釋,確保您的閱讀順暢無阻,同時收獲新知。這本書的篇幅適中,不會耗費您過多的時間和精力。然而,第七章可能對一般讀者來說稍顯復雜,可能不會立即吸引非專業人士的興趣。該章節深入探討了犯罪預防策略的評估,涉及的專業性可能對缺乏相關背景知識的讀者是個挑戰。但請放心,在書的結尾,我們對現有的犯罪預防策略進行了全面的總結和闡釋。綜上所述,選擇購買此書,您將不會有任何遺憾。
每一章節的終篇都附帶有推薦深入閱讀的材料。這些內容旨在豐富讀者的學習體驗,深化理解。這不僅是學習過程的一部分,它們還以多樣化的形式呈現,包括資料探究、個人經驗反思和觀察實踐等。我理解有些讀者可能會選擇略過這些部分,然而,若您能認真閱讀這些終篇并仔細研究推薦資料,您對相關觀點的理解將更加深刻。在與他人交流分享這些觀點時,您將更能感受到這種深刻的理解帶來的益處。
在本書的編纂過程中,盡管我們盡力確保內容的準確無誤,但難免會存在一些疏漏和不足。然而我必須聲明,此書是我傾注心血之作,或許也是我職業生涯中最后的一部專業著作,它蘊含了眾多引人入勝的知識點,相信讀者們能夠從中獲得豐厚的收獲。我竭盡所能地分享了我對這一領域的見解,旨在為讀者指引方向,避免迷失道路。至今,我對本書所呈現的內容感到非常自豪。同時,我也期待并相信他人能夠在此基礎上做得更好。若有幸,我將在未來的版本中對本書進行進一步的優化和提升。有時,熱心的讀者會以禮貌的方式給予我寶貴的建議,指出書中的錯誤;當然,也會有不那么友好的讀者以更為直接甚至諷刺的方式指出我的失誤。無論以何種形式,我都視之為成長和進步的契機。
我應該向那些曾幫助我完成這項工作的朋友和同事們致謝。
我是應出版商布萊恩·維蘭的邀請撰寫這本書的。我非常感謝他,即便是在截止日期快到了的時候,他仍然很有耐心的等待我完稿。
我必須向已故的卡爾·波普爾先生致敬。盡管自1994年起,他已不在人世,因此我失去了與他面對面交流的機會,但他的思想對我的學術旅程產生了深遠的影響,甚至在這篇序言中也有所體現。波普爾先生提倡“漸進社會工程”的理念,這包括將我們從社會科學中汲取的知識應用于實踐中,以努力減少特定的風險,并通過實驗性的學習確保我們有效地規避潛在的危害。波普爾也是一位“錯誤主義者”,他強調我們每個人都有犯錯的可能性,而科學的重要任務之一就是通過批判性思維揭示并改正這些錯誤。同時,他也高度重視創造力,鼓勵我們勇敢地提出大膽的想法。沒有任何作品是完美的,即使是大師的杰作也可能存在瑕疵。在波普爾先生的啟發下,我對預防犯罪的關注聚焦于努力減輕犯罪給社會帶來的具體傷害。這本書是我懷著滿腔誠意完成的,如果書中有所疏漏,我真誠地希望廣大學者和讀者能夠不吝賜教,提出寶貴的批評和指正。
盡管本書中包含了一章關于犯罪預防評估的內容,但這并非全書的核心議題。我的合作伙伴雷·帕森與我一道,對該章節的書稿進行了反復的審閱和打磨,確保其與其他章節的內容相得益彰。我們經歷了這個既艱難又必要的過程,旨在使這一部分內容更加精致和完善。
格洛麗亞·萊科克與我之間的合作已跨越了近20年的時光。在這段漫長的歲月里,我們不僅在各種合作項目中相互審慎地批判對方的工作和方法,還共同致力于教學事業。我從格洛麗亞那里汲取了無數寶貴的知識,這些無疑在本書中得到了體現。她不僅友好地通讀了全稿,還在內容上指正了我的諸多錯誤,對此我深表感激。
我還要感謝一群同事和博士學生,他們幫助我在不同主題上進行審查和合作:喬蒂·貝爾(第二章),凱倫·布洛克(第六章、第七章),艾登·西德博特姆(第一章、第五章、第八章)以及吉爾·韋斯特索普(第一至五章、第八章)。我女兒愛麗絲與她的心理學家愛人凱思·威利斯(第三章)也為本書做出了貢獻。為了盡可能地減少錯誤,我的妻子珍妮從頭到尾把整個手稿看了兩遍。
最后,經過20多年的犯罪預防實踐,我從不同的從業人員、政策制定者和學者的談話中學到了很多東西。他們包括:邁克·巴頓,凱特·鮑爾斯,史蒂夫·布魯克斯,里克·布朗,凱倫·布洛克,約翰·布倫斯,西爾維婭·切尼,波林克萊爾,羅恩·克拉克,約翰·埃克,亞當·愛德華茲,保羅·埃克布洛姆,格雷厄姆,法雷爾,馬庫斯·費爾森,羅杰·馬修斯,尼爾·漢密爾頓·史密斯,莎拉·霍奇金森,彼得·霍麥,羅斯·霍麥,馬特·霍普金斯,邁克·霍夫,尚恩·約翰遜,斯圖爾特·科比,約翰尼斯·克努特森,格洛麗亞·萊科克,凱特·佩因特,肯·皮斯,蒂姆·里德,杰基·施耐德,邁克·斯科特,韋斯·斯科甘,邁克·薩頓,麻吉·次羅尼,巴里·韋伯,賈尼斯·韋伯,湯姆·威廉森。
作為一個犯罪科學家,我一如既往地為我書中可能存在的謬誤承擔責任。我親愛的讀者朋友們,相信我,這本書一定會讓你受益匪淺。
尼克·蒂利
前言可上下滑動查看
目 錄
序言001
前言006
第一章導言:關于犯罪預防我們應該怎么辦?001
為什么犯罪預防需要理論支持?002
我們應該如何理解“犯罪預防”一詞?006
關于本書的概要007
犯罪預防的犯罪模式009
本章總結027
思考練習028
進一步閱讀028
網頁資訊029
附注030
第二章刑事司法的措施和機制031
直接犯罪預防機制031
間接犯罪預防機制050
犯罪預防所扮演的角色和責任055
本章總結057
思考練習057
進一步閱讀058
第三章個體措施和機制059
潛在的風險因素和減少犯罪的措施060
干預風險因素的邏輯與干預目標063
犯罪軌跡和轉折點縱覽075
針對個體認知行為的治療和干預079
針對個體戒毒治療和干預082
潛在道德和倫理問題086
本章總結088
思考練習088
進一步閱讀089
附注090
第四章社會層面的措施和方法論091
居民社區中的犯罪預防工作096
本章總結113
思考練習114
進一步閱讀114
附注115
第五章情境措施和方法論116
歷史背景116
定義119
理論120
與情境犯罪預防相關的理論135
方法/實踐144
評估149
本章總結155
思考練習156
進一步閱讀157
附注157
第六章執行159
犯罪預防的能力和責任160
本章總結183
思考練習184
進一步閱讀185
第七章評估186
犯罪預防評估工作中面臨的一般問題187
評估選擇193
系統回顧206
行動研究209
經濟評估210
本章總結213
思考練習214
進一步閱讀214
附注215
第八章總結:為改善犯罪預防工作我們需要做些什么?216
思考練習220
附件A:諾曼(1946~2008)220
參考文獻226
后記248
圖表清單
圖1.1 2006~2007年英格蘭和威爾士372個減少犯罪和混亂伙伴關系地區每1000人的犯罪率011
圖1.2 2006~2007年諾丁漢市按行政區分列的每1000人記錄在案的入室盜竊率012
圖1.3 2006~2007年諾丁漢市5個最高入室盜竊率的行政區每1000人盜竊的人口普查輸出面積變化013
圖1.4 1999年10月~2002年9月諾丁漢市街頭搶劫和盜竊的數量015
圖1.5 1990年1月~1991年12月哈特爾浦以天為單位發生的重復入室盜竊數量017
圖1.6 犯罪模式的變化026
圖2.1 與美國波士頓槍支項目相關的青少年兇殺案受害者人數的變化039
圖2.2 1998~2007年英格蘭和威爾士的個人和商業搶劫040
圖2.3打擊和整合策略052
圖3.1處理許多潛在的、不多的實際慣犯/累犯061
圖3.2 PPO框架063
圖3.3犯罪標記和潛在原因064
圖3.4基于風險因素來減少犯罪的干預措施:真陽性、假陽性和假陰性069
圖4.1社會凝聚力增強圈113
圖5.1 1958~1977年英國的自殺趨勢118
圖5.2 埃克布洛姆的犯罪預防過程145
圖5.3問題分析三角(PAT) 146
圖7.1坎貝爾合作組織回顧犯罪恐懼的調查結果207
表1.1 2004~2005年按國家和主要城市分列的年度十大犯罪總發案率010
表1.2 1990年1月~1991年12月哈特爾浦記錄的商業入室盜竊重復模式017
表1.3 2006~2007年英國犯罪調查家庭入室盜竊案高發的家庭類型019
表1.4 2006~2007年英國對家庭入室盜竊被盜物品類型的調查結果022
表2.1壓制類型:內容、機制和結果042
表2.2中斷機制的類型047
表3.1男性和女性青少年持續犯罪的危險因素065
表3.2風險因素和犯罪模式067
表3.3英國針對潛在家庭風險因素開展的評估方案073
表3.4英格蘭和威爾士被捕者的藥物測試結果083
表5.1倫敦的有轉向柱鎖和機動車盜竊案121
表5.2臨時使用盜竊車輛快速駕駛以享受刺激的犯罪腳本127
表5.3 12種情境犯罪預防技術127
表5.4 25種情境犯罪預防技術129
表5.5系統再設計和機動車犯罪148
表6.1犯罪預防責任和能力的主要模式161
表6.2柯克霍爾特及其預期的復制品174
表6.3西約克郡基林貝克主流化模式176
表6.4反復實施失敗的系統性來源182
表7.1對內部有效性的威脅190
表7.2對外部有效性的威脅192
表7.3關于相對低傷害家庭暴力強制逮捕的現實主義假設205
表7.4使用符合現實主義的方法處理停車設施中的盜竊和停車的樣本調查結果208
目錄可上下滑動查看
內容來源:第六編輯部
編校排版:信息中心
審核簽發:社辦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