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出走的決心》心里有點堵,看見李紅丈夫釣魚打乒乓,李紅參加同學會還要下大決心?如果女人說走就走,男人會下決心回家帶娃嗎?
《出走的決心》,電影里孫大勇說走就走,釣魚,打乒乓球,忙的不亦樂乎。
李紅在家?guī)Ш⒆樱鲲垼驋咝l(wèi)生,不忙也要去超市打零工。
還要面臨孫大勇指責,你太懶,你圖啥你自己知道。
當李紅在外孫上幼兒園后,下決心出遠門旅行,
孫大勇有沒有下決心在家做飯帶孩子?
并沒有。
為什么,娜拉出走一百年了,中國女人出個門,還要下決心?
《出走的決心》初看這個名字,就有種強烈憋屈感。
女人常自問,如果我說走就走,家里沒人做飯,孩子怎么辦?
男人會追問,如果全中國的婦女都像你一樣跑出去,這家還過不過?
我們還可以多問一句,如果家事國事天下事,事事關(guān)心,為什么家事只有女人關(guān)心,出個門還得下決心?
1 當李紅丟掉鍋碗瓢盆,身穿紅裙遠行
“等不了了,我等了半輩子。”
當李紅把鍋碗瓢盆丟在腦后,身穿紅裙,開始一場說走就走的自駕游。
她就已經(jīng)放下困擾半輩子的責任命題,
“如果我說走就走,家里誰做飯,孩子誰帶”。
現(xiàn)在,她心里想的是。
“我離開,家里還有男人做飯,女兒女婿可以帶娃。”
尤其是男人,半輩子衣來伸手飯來張口的孫大勇,恐怕早已忘記,魚釣上來了,該怎么去燒?
他更不會知道孩子到底怎么長大的?
女婿,看著挺溫和,對女兒也好,可他也不懂帶孩子。正好讓他鍛煉一下,女兒的生活不要像我,半輩子困在家里。
“你3個月打一個電話,問我要高速扣的錢?”
當李紅接了丈夫的電話,直接甩掉高速卡。
雙手伸向天空,一個紅裙飄飄的女人,好像在呼喚,我終于解脫了。
雙臂高高舉起,似乎在擁抱生活。
可心理學家說,當生命感到威脅,也會舉起雙臂阻擋。
25萬年前,非洲平原的智人, 就這樣反應保護人類生存。
李紅的動作,看似重新?lián)肀睿彩菍^往的抗爭和釋放。
“我還沒想回去”,李紅和女兒說。她終于可以坦然拒絕,女兒可能發(fā)生的責任捆綁。
一個女人,要想真正成為生活的掌舵人,不能等著別人改變。
她自己要先改變。
把自己身上的社會標簽,賢妻良母的“道德"標簽去掉。
我身邊有一個女性朋友,工作穩(wěn)定,家庭和睦,媽媽帶孩子,婆婆幫做飯,丈夫也會教育孩子。
可就是這樣環(huán)境不錯的她,直到兒子上中學,才有時間約友旅行,和老朋友看演唱會。
因為,身為女性,她依然覺得孩子小時,除了工作,她就不應該經(jīng)常出門。哪怕有點業(yè)余愛好,也會覺得內(nèi)疚,對不起家人。
女人就算沒有家庭壓力,她自己都會給自己壓力,不能有太多自己的時間。
女人自己先覺知,意識到自己可以有空間,大家一起做家事很正常。每個人參與進來,整個家庭才能共同成長。
2 李紅出遠門,孫大勇會穿圍裙做魚帶娃嗎?
李紅紅裙遠行,留在家里的孫大勇在干什么?
沒人給他做魚,也沒人幫他揀乒乓球了,他還會出門釣魚打乒乓球嗎?
鏡頭里,他一個人呆坐著,打電話是問李紅錢的事。
他和李紅在家里一直是AA制。
就這樣,他還理直氣壯要李紅做所有家務,指責她懶又精,給女兒帶娃就是圖點啥。
李紅不在,他沒帶娃,也沒做魚。
男人并沒因為女人出門遠行,就愿意做飯帶娃。他們骨子里認為這是沒有價值的。
有意思的是,男人還要追問,
“如果全中國的婦女都像你一樣跑出去,這家還過不過?"
既然女人做家事沒價值,那這家為啥還一點離不開女人?
真是自相矛盾。
這是電影原型50歲自駕阿姨蘇敏的訪問標題。
男人們,看見家事重要,卻故意忽略女人付出,不愿一同擔當。
最后,像孫大勇一樣,寧可呆坐著,魚不釣,乒乓不打,還是不做飯帶孩子。
擺上一個女人喜歡的花瓶就自以為,女人會為這點情緒“付出“”,回家。
男人要徹底改變女人就該做家務帶孩子,男人做家務丟人的思維,道阻且長,但必須改變!
李紅家,除了男人,還有女兒。
女兒小雪曾怨媽媽懦弱不離婚,婚后幫媽媽說話,還幫媽媽付汽車首付款。
就是這樣孝順的女兒,用道德捆綁媽媽,不要出門參加同學會,幫她帶孩子。
“媽媽”女兒的一聲呼喚,是懇求也是繩索,捆綁李紅的意志。
家庭成員里,孩子對女人的捆綁比男人更隱藏。
女人天生母性,愿為孩子付出很多。
李紅的女兒能理解女人困境,但又為自己拖住媽媽。
這是女兒身上的局限性。
無論女兒還是兒子,都要覺知,自己的責任,不要捆綁在母親一個人身上。
慶幸的事,李紅出走,女兒已發(fā)生變化。
因為感同身受,女兒對媽媽表達抱歉和感謝,她要丈夫履行父親責任。
她祝福媽媽,也向往媽媽不困牢籠。
女人要真正覺醒,走出去,要整個家庭一起覺醒。
這個家庭包括丈夫,孩子,還包括父母公婆等。
老人的思想恐怕更難改變,只能用行動去帶動他們改變。
獲得家人的支持,李紅有基礎。
她有退休工資,為家人全力付出30年,家里找不到什么理由指責她。
如果家庭覺醒,女性的出走,更無后顧之憂,可以全然主持自己的命運。
3 只有女人擁有釣魚和做魚選擇權(quán),女人的困境才真正改變
孫大勇沒事就出門釣魚,回來洋洋得意,交待李紅做飯。
不滿意就百般辱罵。他不想做魚,他選擇釣魚。
可是李紅,似乎只能大汗淋漓在灶臺旁,沒有出門釣魚的人生選擇。
直到有一天,李紅徹底出走,才沖出家庭的牢籠。
什么時候女人可以自由選擇,愛釣魚釣魚,愛做魚做魚。她才是真正擺脫了困境。
為什么家事就該只有女人關(guān)心,出個遠門參加同學會還得下大決心?
女人要想改變困境,隨時出門。至少需要三代人甚至更多人改變。
李紅父母家,典型重男輕女,女人依賴男人,認為女兒不上大學,兒子上,天經(jīng)地義。
李紅家,女人有獨立工作,還被當家庭婦女使喚,為家付出半生終于覺醒出走。
李紅女兒家,女人有獨立工作,也有自己想法,不愿做家庭婦女。丈夫雖不愿照顧孩子,卻也在慢慢改變。
社會變遷帶動家庭變化。
一百年前,魯迅先生演講評論娜拉出走,那個時代,娜拉命運不是墮落,就是回來。
只有婦女真正掌握經(jīng)濟大權(quán),參與社會生活,不把自己局限在小家庭,不把婚姻當成女人唯一職業(yè),才有可能真正獲得“自由”。
一百年后,婦女在家庭里已經(jīng)有經(jīng)濟地位,為什么還需要下很大決心才能走出去?
這當中女性還承受著,來自職場等社會隱形壓力。
城市大發(fā)展初期,李紅找不到穩(wěn)定工作。小雪生孩子后,再求職,機會遠不如同齡男性。
更不要說大山里的女孩,可能連讀書機會都要讓給男孩,最后早早出嫁。只有遇見像張桂梅難得的女高校長,有可能改變女性的命運。
來自她在社會上的競爭力和男性一樣。她才有可能真正擁有自由選擇,留在家里還是走向世界。
可以釣魚,也可以做魚。
用擁抱,而不是抵抗的姿勢面對這個世界。
寫在后面
100年前,娜拉出走的結(jié)局,不是回來就是墮落。
80年前,海明威第三任妻子,堅持自己事業(yè),勇敢從家庭中出走,成為二戰(zhàn)時期一個優(yōu)秀戰(zhàn)地女記者。
100年后,蘇敏,50歲普通退休中年婦女,決定出走如一聲驚雷,震動了困在家庭里女人追尋自由的心。
女人,真正能普遍擁有更多選擇,不僅要有自我覺醒,家庭支持,還要有社會變遷,缺一不可。
希望未來有一天,電影《出走的決心》原型蘇敏,不再需要下很大決心,就可以說走就走。
當男人可以選擇回家,女人可以選擇出走,大家見怪不怪,這個世界才真正和100年前完全不同了。
本文原創(chuàng),圖片為網(wǎng)絡精選,侵刪。
@怡居城市,一起探秘,你的城市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