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T OF COMMON
/不寫平庸的故事/
Z世代喜歡即時可得的“確定性”幸福
文/魏霞
編輯/劉宇翔
幸福會敲門,騎手也會,有時候,兩者是一回事。
9月20日早上8點22分,自由職業者劉寧聽到敲門聲,開門一看是外賣騎手,遞給他一個盒子,里面裝的是iPhone16pro,那是劉寧7天前在外賣APP上預約的,此時距離各大蘋果門店正式發售僅過去22分鐘。臺風普拉桑正席卷上海,風雨大作,那個沉甸甸的盒子,既是騎手的不辭辛苦,也是劉寧在完成了無數個甲方方案后,犒勞自己的幸福。
幾公里外,上海南京東路的Apple授權店門口,很多消費者早早就冒雨排起長隊,其中還能看到不少外賣小哥等待取貨,他們今天共同的任務就是把iPhone16送到消費者手中。店長告訴我們,“外賣小哥跑完了iPhone的最后一公里,今天的銷量完成了。”騎手們也給了店長、店員們“幸運蘋果”——爆表的訂單。
類似的情形在今年年初也曾上演,1月12日,OPPO Find X7正式在OPPO商城、授權電商、OPPO體驗店、授權零售店門店全面開售,當日很多消費者足不出戶,就在騎手的敲門聲中迎來期待已久的手機。在其他渠道購置新機的消費者還在焦急等待時,就已經在網絡上刷到通過“外賣點手機”的消費者們上傳的開箱視頻。
這份“即時滿足”的幸福,源自Apple、OPPO等消費電子品牌商不斷加碼即時零售。隨著美團閃購、京東、餓了么、抖音、快手等平臺以“小時達”的方式競逐消費電子即時零售,越來越多消費者選擇通過“外賣點手機”。
如果說消費電子產品更新迭代,“快”是顯著特征,那么以“快”著稱的即時零售與消費電子行業就是“天作之合”,即時零售不但成為主流的數碼家電銷售渠道,隨著消費者偏好習慣的養成,更多品類的商品也將裝在外賣騎手的后箱,送達消費者。
奔跑在路上的外賣騎手,裝的不僅是商品,更是消費者期待的幸福感。
Z世代的“新寵”???
劉寧是90后,可以說是互聯網的原住民。
從去年12月份到今年1月份,艾瑞咨詢選取2000余個樣本,調研“劉寧”這一代的消費者,得出一組有趣的數據。艾瑞咨詢在《即時零售消費電子商業白皮書》(下稱《白皮書》)中提到,對比線下,即時零售消費電子用戶更加年輕化,其中Z世代(95后、00后)占比近四成。美團閃購的數據也顯示,2023年美團閃購00后人群滲透率已達48%。這意味著,隨著Z世代步入社會、參加工作,成為主力消費群體,即時零售的潛力將會進一步迸發。
當然,這并不意外,作為生于互聯網、長于互聯網的原住民,這一代的顯著偏好是:即時滿足感。
我國是世界第一大制造業國,所有品類的商品琳瑯滿目,只要在電商APP下單,就能很快送上門,年輕一代消費者已經習慣了這種“想要即可得”的預期,對“等待”日漸沒有耐心。
也是因為如此,即使快遞電商早已高度發達,但是對Z世代來說,還是不夠快,在數天的等待中,下單那一刻的“幸福”已經邊際遞減到只剩拆快遞的煩惱。更何況,調研中還有四成消費者認為快遞電商存在“優惠機制復雜”和“退換貨不方便”的痛點,這無疑讓消費者的即時滿足感進一步打了折扣。
在豐裕時代,商品本身已經不再具備“貧瘠時代”那種因稀缺帶來的滿足感,更重要的是一種情緒價值,快速獲得的“幸福”的那種即時滿足感,比商品本身更重要。一如iPhone16系列相比前代的升級有限,但依然有千萬人選擇換購新機,因為對他們來說,相對于iPhone16系列升級帶來的驚喜,拿到新機那一刻的幸福感更為珍貴,尤其是即時拿到新機,幸福感會加倍。
這種即時滿足感會上癮。根據《白皮書》中統計的數據,即時零售手機用戶換新頻率會更高,這部分用戶在一年內手機換新頻率是8%,是快遞電商和線下門店等非即時渠道用戶換新頻率的兩倍。《白皮書》中還提到,即時零售新品手機用戶更多是中高端機的擁躉,他們熱衷最新的產品體驗,iPhone、華為和小米是消費者偏好的前三大品牌,當然,這部分用戶也看重性價比,外賣平臺的優惠力度、配送服務對大促場景消費體驗升級效果更強,比如去年雙十一期間,美團閃購的手機GMV同比增長8倍。
另一方面,對于互聯網原住民們來說,逛線下門店也日漸成為一種娛樂消遣。《白皮書》中統計,有超過五成消費者認為線下門店存在“價格高”和“貨品不全”的痛點。快遞電商和線下門店兩個渠道的局限性,也進一步凸顯出即時零售“新品貨齊全、發貨快、退換貨方便”的優勢,現如今即時消費已經成為不愿出門、喜歡宅家的Z世代年輕人生活中的一部分。
正因為消費者養成了即時滿足感的偏好,即時零售購買場景也逐漸從剛需轉為非剛需,從應急走向常態化。除了突發應急、外出差旅,搶新追新、大促撿漏、社交禮贈等也成為高頻消費場景,為手機廠商帶來高潛客群和確定性增量。過去3年,消費電子品類在即時零售市場獲得了高速增長。預計2021-2026年,年復合增長率達68.5%,2026年即時零售消費電子行業規模將超千億。
其實,不止消費電子產品,Z世代還“愛屋及烏”,消費行為具有很強的“連帶性”特征,形成“配件—手機—電腦、數碼—家電”的連帶消費習慣。消費者在配件、手機等商品的即時零售購物體驗,推動用戶對全品類的購買信任,由低頻消費走向高頻消費。
即時零售能嘗鮮又省事,Z世代消費者的即時需求偏好會不可逆地持續強化,消費的品類會延伸,不但體現在消費電子,還會延伸到日用品、百貨等全品類。
而Z世代消費者拿到產品那一刻所感受到的幸福滿足感,與其說是產品本身帶來的,不如說是騎手快速、安全即時送達帶來的即買即得。
商家也在等待幸福來敲門
2023年開始,Apple、華為、vivo等手機廠商陸續在美團閃購發布新品,超75%的用戶在30分鐘內收到新手機,最快的新品體驗速度為5分36秒。越來越多品牌商家入駐外賣平臺,將美團閃購等即時零售渠道當作新品首發陣地,滿足消費者搶新追新的需求。
其實,對于手機廠商來說,“快”也是一種穩穩的幸福。
手機行業已經進入殘酷的“紅海”,在早期的消費者決策中,品牌和機型因素還占據著很大的比重,但如今各大品牌的手機產品差別不大,再加上消費者習慣已經被互聯網時代改變,時效成了消費者決策的關鍵考量因素,消費者選擇哪家,很大程度上取決于“方便”和“快”。正如上文所述,當手機不再因為稀缺而“高不可攀”時,減少等待時間,快速拿到手機的瞬間滿足感才更重要。
所以各大手機廠商越來越重視即時零售平臺,儼然兵家必爭之地。畢竟,天下武功,唯快不破,只有盡可能快讓消費者拿到手機,才能搶占先機,尤其是,對手機廠商尤其是線下門店來說,即時零售年輕化的消費者是純增量,這一場景下人均消費高達5579元,為所有場景中最高。
其實,除了手機,其他各類消費電子產品的消費,也日漸具有隨機性,消費者越來越看重“想要即可得”。
林女士是一個健身愛好者,她習慣在健身時戴著耳機聽音樂,但一次前往健身房時卻發現忘了帶耳機,折返回家去拿太過麻煩,沒耳機又會影響健身狀態。處于兩難境地的林女士發現外賣上也可以買耳機,而且還可以實時配送,干脆就外賣下單,當她抵達健身房時候,外賣小哥拿著耳機也到了。
王先生在西雙版納旅游時,相機內存滿了,他急需購置一張內存卡。由于不熟悉景洪市的商店位置,王先生打了一輛出租車,讓出租車司機幫忙尋找,但司機帶他去了好幾個地方都沒有他想要的內存卡,無果只能返回酒店。王先生試著在外賣上搜索,沒想到還真買到了內存卡,沒過多久,騎手就把內存卡送到他所住的酒店。
何女士的工作常常需要加班,但有天晚上她在家加班時鼠標突然壞了,這讓她本就煩悶的心情雪上加霜。更讓何女士崩潰的是,她冒著大雪,跑遍小區附近的小店,不是關門就是沒貨,想起明天就是deadline,她非常焦慮。最后在朋友的建議下,她通過美團外賣下單,不到半小時,騎手就把鼠標送到了她家門口。
隨著生活節奏的加快,類似的消費場景逐漸增多。據統計,消費者選擇即時零售的主要動機中,54%是因為“不用出門”,40%是因為“惡劣天氣”,宅家休閑、聚會禮贈、24小時營業、出差旅行、休閑放松也是常見動機。
消費者越來越“懶”,惡劣天氣越來越多,對于門店來說,可不是好事,這意味著客流可能會斷崖式下跌。
這時候,幸好有即時零售。美團閃購等即時零售平臺可以幫實體門店拓展渠道和流量資源,據測算,大促、新品發售和禮贈消費等即時場景,分別能給實體門店帶來17%、20%和16%的潛在增長空間。
因為響應快、送貨快,選擇了即時零售平臺的商家就成了消費者的首選,而那些不能為消費者解決即時滿足需求的商家,就失去了訂單,也就錯過了“幸福”。
消費者偏好的變化帶動了平臺、廠商、商家的變化,現如今,互聯網大廠們已經開始紛紛加碼即時零售。
原本只開展傳統電商業務的品牌商們,也采用“一盤貨”模式盡可能讓消費者選擇自己。通過線上線下渠道共享同一庫存資源,并統一定價,讓線下門店成為“前置倉”存在,原來從生產地發貨,現在在即時零售平臺接到訂單后,直接從附近門店發貨,大大縮短配送時間。“一盤貨”的解決方案,幫助品牌商解決供應鏈不暢帶來的錯失市場、成本倍增等問題,也為品牌化商品提供即時零售的基礎。
目前,這種趨勢還正在下沉,即時零售在高線城市跑通后,低線城市也受益。往年美團閃購的新品預售僅限全國1000多家一二線城市門店參與,今年支持首批預售的門店相比去年翻倍,集中在三四線城市和部分縣域、鄉鎮等下沉市場。對于新覆蓋的下沉市場用戶而言,往年只能通過官網預售排隊,等待7-30天發貨,如今拿到新品現貨的預期時間顯著縮短。
當外賣騎手上門來取貨去配送時,商家、廠家也都感受到了幸福來敲門的喜悅。
零售業再升級?
即時零售已成為越來越多數碼3C門店的主流銷售渠道,并逐漸下沉到二三線甚至鄉鎮市場。
有數據顯示,目前入駐美團閃購的Apple授權店數量由去年的4300家增加至7000家,覆蓋全國超2000個縣區市。景洪某Apple授權店就有6成銷售額來自即時零售,“我們這里是旅游城市,游客和本地顧客占比大概是6:4,線上的新客和年輕人居多。不管是應急還是日常使用,大家越來越習慣在外賣平臺買手機。”該門店店長楊濤舉例,有人在潑水節上弄濕手機,需要點外賣應急。
楊濤還提到,今年以來,他負責的門店在美團上的銷售額同比翻倍。這一增長,離不開平臺對消費電子門店的資源傾斜。比如在iPhone16發售時,美團閃購推出了買手機新品送16個月神會員權益,提供12期分期免息權益,并根據歷史交易記錄等分析用戶標簽,幫助商家觸達精準用戶。楊濤坦言,線上下單的折扣,也讓不少從一線城市來的游客,選擇在他的門店點“手機外賣”。
即時零售平臺將遍布全國的線下門店連成一張網,幫助線下門店擴大銷售半徑,觸達更多的消費者。而對于消費者來說,不用出門甚至不用等待,就能拿到最新的商品。這即是零售業再度進化,也將助推消費電子行業發展。
現代制造業最大的特點是生產效率高,產量巨大,以 iPhone16 系列為例,備貨量將達到8000多萬臺,華為大折疊MateXT首期備貨量約100萬臺 。制造業的大規模生產能攤薄成本,但產量巨大也意味著要擴大銷售半徑才能消化產品,從這個角度,零售業是制造業的延伸,幫助廠商擴大銷售半徑,覆蓋更多人群。
反過來說,零售幫助制造業廠商擴大市場半徑,也意味著消費者獲取商品的行動半徑縮小,激活消費者的消費欲望。換言之,零售業的發展是幫助制造業不斷擴張銷售半徑,幫助消費者縮小行動半徑。
現代零售業從位于市中心的百貨公司,到家門口的連鎖超市,從吸引消費者遠道而來,到開到消費者家附近,線下零售業遵循的就是由點覆蓋面。而快遞電商用互聯網、物流覆蓋全國統一大市場,讓大廠、小廠、農戶的產品能賣到全國,其實是將大廠、小廠、農戶用網絡連起來,由線鏈接點。
線上線下其實不是取代的關系,而是同時在進化。當線上線下網點足夠多,百貨公司、超市、授權店、小廠、農戶、個體店這一個個點其實形成了一個遍布全國的點陣圖,十億消費者也因網絡聯系在一起,不再是孤島。即時零售以龐大的運力打通了整個點陣圖,品類全、速度快,點線面無死角覆蓋,又完成了一次重要升級。
這使得消費者的“即時滿足感”以及廠家、商家的“即時獲客”都得到了滿足。
如果說直播電商刺激消費者分泌多巴胺,即時零售同樣也在創造多巴胺。從線下商超到電商再到即時零售,消費者獲得商品的半徑、時間在減少,即時零售可以更有效率地解決消費者滿足感,也更有效率讓廠家、商家獲得“快速獲單-快速確認”的成就感。
而隨著消費者-即時零售-商家的高度即時互動,也產生了共生關系,不再僅僅是因為快,還因為信任:既然在即時零售平臺下單,就必達、速達,那么肯定首選;既然即時零售平臺的用戶都是優質用戶,那么廠家、商家,必然也全力以赴。
據統計,消費者選擇即時零售平臺的原因中,56%因為可以即時配送,44%因為是正品保障,33%因為信任平臺。
因為信任即時零售的“高確定性”,所以,在線上和線下之間,消費者選擇了騎手,并堅信他們一定會把幸福盡快送上門。
由于公號改版,為了您和最話的再次見面
請關注賬號,點亮星標
科技行業告別“老貴族時代”
支付寶尋“安心”?
“非共識”智能體,已經幫很多人next level了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