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永建
在中國八大菜系中,除了閩菜我吃得最多的就是粵菜了。
到加拿大溫哥華探親,參加最多的飯局也是粵菜。乙未夏,初到加拿大,時任加拿大福建社團聯合總會主席歐陽元森在多倫多的一家粵菜餐廳宴請,皮脆肉嫩的烤乳豬、汁濃味美的乳鴿、鮮甜嫩滑的白切雞等讓人難以忘懷,印象最深的是服務員將一只十五六斤重的帝王蟹拿到桌前,同桌的兩位朋友上前與服務員一起抓住螃蟹,張牙舞爪的蟹腳展開后足足有一米多長,其他在座的不少人立即拍照紀念。此后的幾天,與聯合總會副主席魏世奇一起走了北部的幾個城市,所到之處除了西餐就是粵菜,一連幾天感受到了“粵菜西用”的中華飲食文化魅力。世奇告訴我,加拿大的粵菜餐廳多是香港人早期開的,有的還是餐飲世家,食材新鮮,廚藝精湛,特別好吃!但讓我吃驚的是,粵菜為何在太平洋彼岸的加拿大備受歡迎,而且每次到粵菜餐廳吃飯都要排隊等候、都有不少西方人用餐?我想除了因為200多萬華人移民加拿大仍存有中國情節之外,其余的純粹就是——粵菜好吃!
從多倫多返回溫哥華后,我們開啟了班夫國家公園之旅,并與從多倫多啟程的福建永榮控股集團董事局主席吳華平夫婦巧遇。華平不僅是優秀的企業家,還是個名副其實的美食家,對飲食文化很有研究,而我曾在武夷山國家旅游度假區的一個四星級酒店工作過五年,著有《現代酒店文化》等多本酒店專業書籍,從某個方面來說是志趣相投。在同行的一周時間里,旅行社安排的用餐除了西餐還是西餐。為了滿足味蕾,所到之處華平都另起“爐灶”邀我共享,連續數日美景美食不亦樂乎。連日奔波也不知道在那座城市,華平的一位老友為我們接風洗塵,威士忌配粵菜,結果主人醉了,客人去埋單。
有趣的是,去年8月我在廣州參加“第30屆南國書香節暨羊城書展”和“閩港文學走親”等系列活動,在廣州、中山等地開展文藝交流,三餐連同宵夜都是粵菜。印象最深的是與《香港文學》主編游江和海峽文藝出版社社長林濱等的兩次小聚,幾杯葡萄酒下去后,餐桌的氣氛立馬就開始活躍起來,文化界文藝人才聚集,有的朗誦,有的唱歌,“一曲新詞酒一杯”(晏殊),“一杯一杯復一杯”(李白),菜吃了很多,酒喝了不少,但最后卻連一道粵菜的菜名也記不起來。在這種氛圍下,吃飯成了一種文化,一種情懷,亦或是一種忘我的工作。
前不久,我又到溫哥華探親,倒完時差后,先后與張國新、陳杰、朱一飛等幾位新老朋友在麗苑、麗晶、聚福、凱悅等幾家溫哥華知名度較高的粵菜餐廳吃飯。幾家餐廳各有特色,但“底色”相同——源自母親的味道,而且無一例外都有餐前那淡淡的中國茶,在豐富多樣的風味和色香味俱全的主菜中,除了清蒸海魚有大海的味道、蜜汁叉燒有鄉村的氣息之外,還有一道價格不菲的帝王蟹,最后還有主食煲仔飯,餐后還有水果、甜點。在座的一位朋友告訴我,粵菜的這種“吃法”在加拿大屬“標配”,與國內相比,主要是多了一道帝王蟹,這里的帝王蟹都產自美國,蟹肉鮮嫩還有淡淡的甜味口感俱佳。也許這就是加拿大粵菜吧。
在溫哥華我不僅品嘗到了粵菜的美味,更感受到了粵菜所蘊含的文化底蘊和獨特魅力。它以清而不淡、鮮而不俗、嫩而不生、油而不膩的特點,贏得了“食在溫哥華,粵菜最好吃”的美譽。我想,粵菜不僅是廣東人的一種飲食方式和生活態度,也代表中國人的一種生活藝術和對美好生活的追求。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