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陽日報 2023年07月12日 20:18 遼寧
2023年是抗美援朝戰(zhàn)爭勝利70周年,也是延安雙擁運動80周年。為向保家衛(wèi)國的抗美援朝英烈們表達最崇高的敬意,更好地傳承弘揚偉大抗美援朝精神,7月11日,由沈陽市退役軍人事務局主辦的《英雄贊歌》“弘揚英雄氣·叫響英雄城”紀念抗美援朝勝利70周年大型主題晚會在沈首演。
沈陽日報
晚會以抗美援朝時間線
為主軸分為五個部分
分別是
序曲《英雄回家》、第一篇章《跨過鴨綠江》、第二篇章《戰(zhàn)火中永生》、第三篇章《不朽的豐碑》、尾聲《光輝照耀英雄城》。
抗美援朝老兵鄔大為告訴記者:“整場晚會中《戰(zhàn)火中永生》這個節(jié)目讓我印象十分深刻,講述的是在抗美援朝戰(zhàn)爭中,有197653位志愿軍英勇捐軀,他們的名字就鐫刻在沈陽抗美援朝烈士陵園的烈士英名墻上。在兩年零九個月的浴血奮戰(zhàn)中,我見證了長津湖戰(zhàn)役中的冰雕連,見證了戰(zhàn)士以超生命極限的戰(zhàn)斗韌勁,堅守坑道陣地14個晝夜,最后將那面帶著381個彈孔的戰(zhàn)旗插在了上甘嶺的主峰陣地上……現在這一幕幕都浮現在的我的眼前,他們在戰(zhàn)火中永生。”
晚會用多種藝術元素謳歌了沈陽這座英雄城市的紅色歷史,包括《不忘從前》《光輝照耀英雄城》等多首原創(chuàng)歌曲,以多種藝術手法全新打造的歌舞《戰(zhàn)魂》《最可愛的人》《熱血今朝》《我的祖國》,原創(chuàng)情景詩劇《淬火成鋼》,原創(chuàng)散文·舞蹈《英雄兒女》等作品。
原創(chuàng)的系列沉浸式情景劇貫穿五個篇章始終,再現了抗美援朝戰(zhàn)場的壯闊畫卷,激蕩著震撼心靈的情感力量。
晚會演出隊伍由全國及遼沈地區(qū)多位著名影視演員、歌唱家、朗誦表演藝術家和千余名遼沈軍民共同組成。晚會還特別邀請了抗美援朝老戰(zhàn)士來到現場,懷念戰(zhàn)友、抒發(fā)心聲;邀請烈士家屬講述抗美援朝英烈們的家國情懷;邀請新老戰(zhàn)士共同展現熱血軍旅的豪邁之情。
整場晚會高揚英雄旗幟、謳歌英雄氣概,為沈陽這座英雄城市講好英雄故事、傳播英雄精神,在遼沈大地厚植“六地”文化,唱響了“英雄贊歌”。
提到抗美援朝
“為了勝利,向我開炮!”
電影《英雄兒女》中
王成的吶喊
讓人血脈僨張
王成這一人物
是眾多志愿軍英雄的集合體
趙先有便是
“王成”原型人物之一
趙先有
英雄背后,也有兒女情長。趙先有的孫子趙新民說:“爺爺入伍時,奶奶已經懷孕。
1950年12月上旬,奶奶帶著爸爸到寧夏駐地找爺爺,那時部隊剛剛開赴山東集結,爺爺還不知在1948年3月妻子已為他生下一個兒子,他到犧牲時都不知道奶奶生的是男是女。”
趙先有是河北樂亭人,1947年入伍,參加過解放太原、蘭州、寧夏等幾十次戰(zhàn)斗,因表現機智勇敢、英勇善戰(zhàn),曾三次立功,1949年1月加入中國共產黨,被評為模范黨員。
新中國成立后,隨部隊駐扎在寧夏黃渠橋的趙先有已經三年沒有回家了,昔日參軍時,他的新婚妻子剛有身孕。這么多年過去了,妻兒過著怎樣的生活?趙先有滿懷思念與憧憬,給妻子陳連華寫了參軍以來的唯一一封信。
吾妻連華:
匆匆一別兩年有余,你身體可好,母親大人可好,我心中最為牽掛的,是當年離家時我們尚未出生的孩子,不知他是男是女,身高幾何,有幾分像我,真希望能抱一抱他,好好看看他的小臉。目前,我隨部隊駐扎在黃渠橋,這是寧夏北部的一個地方,如果不出意外,以后我們會在這里扎根進行建設,相信要不了多久,我便可以安定下來,我們一家就有了團圓的機會。想念你和孩子,期盼相見的那天。
夫 先有
1950年10月
接到丈夫來信,陳連華激動萬分,當即決定帶著年僅兩歲的兒子前往寧北和丈夫團聚。卻沒想到,當母子二人千里跋涉終于抵達寧北的時候,趙先有所在部隊已經開拔。陳連華錯過了和丈夫的相見,一屁股坐在地上懊悔不已,她多想讓丈夫看看自己的孩子啊。而這次錯過,竟然成為她終生的遺憾。
為了勝利,向我開炮
1951年2月,趙先有隨志愿軍第65軍194師582團2營6連入朝參戰(zhàn),任副政治指導員。
1952年10月3日,趙先有所在的6連奉命堅守67高地。在創(chuàng)下朝鮮戰(zhàn)場單位火力密度最高紀錄的“六七”高地防御戰(zhàn)中,趙先有帶領戰(zhàn)士們堅守陣地三天兩夜。
10月5日,敵人以一個營的兵力,在8架飛機、12輛坦克和3輛噴火坦克的掩護下涌上陣地。當陣地上只剩下趙先有和通訊員劉順武時,趙先有命令劉順武用步話機向團指揮所報告,敵人已沖上我陣地,要求團炮兵直接“向我陣地開炮”。正當團長猶豫不決時,步話機里又傳來趙先有嘶啞卻堅定的聲音:“團長,敵人上來啦,開炮打吧!”
“為了勝利,向我開炮!”成為新中國最震撼的經典臺詞之一。(電影《英雄兒女》畫面)
不久,在6連隱蔽部方向一陣急促的手榴彈、沖鋒槍響聲后,陣地沉靜了。趙先有實現了上陣地前的誓言:“我們堅決守住陣地,人在陣地在,決不后退一步!”團長張振川把心一橫,命令炮兵向陣地上的敵人開炮。在我軍奪回陣地后發(fā)現,趙先有和劉順武已與敵人同歸于盡,20多具敵人的尸體躺在他們面前。
在這次戰(zhàn)斗中,趙先有和他率領的6連戰(zhàn)士英勇善戰(zhàn),打退敵人17次進攻,主動反擊兩次,守住了陣地,殲敵562名。志愿軍總部為趙先有追記特等功,為6連記特等功,并授予“英勇頑強、守如泰山的鋼鐵連”錦旗。
6連記特等功的錦旗和趙先有立特等功證書。注:發(fā)文者加
趙先有壯烈犧牲后,團長張振川將他的英雄事跡告訴了前來朝鮮戰(zhàn)場采訪的巴金先生,巴金先生以趙先有為原型之一,創(chuàng)作了小說《團圓》。1964年,《團圓》被改編為電影《英雄兒女》,王成的形象從此深入人心。
1992年,趙先有烈士的雕像在他生前所在部隊落成,巴金先生特意為其題詞:王成式的戰(zhàn)斗英雄——特等功臣趙先有。
英雄已逝,自有傳承
趙先有犧牲的消息傳到家鄉(xiāng)以后,人人皆悲,年僅24歲的妻子陳連華經受不住這沉重打擊,痛不欲生。1954年4月1日,樂亭縣委、縣政府在趙先有烈士家鄉(xiāng)召開了隆重的追悼大會。縣領導將授予趙家“人民功臣”的錦旗交給陳連華,并在趙家的大門上掛上“功勛卓著”的牌匾。
趙先有烈士追悼大會現場、木匾。
陳連華從未向政府提出過特殊要求,總是以趙先有為榜樣教育自己的兒孫。她的兒子、孫子相繼跨入先輩曾經戰(zhàn)斗的部隊,成為英雄的傳人。
趙先有的兒子趙緒文在樂亭縣第一中學畢業(yè)后,被分配到稅務所工作。1970年11月,趙緒文堅決要求入伍,他如愿以償地來到父親生前戰(zhàn)斗過的特功6連,成了父親生前所在連隊的普通一兵。他訓練十分刻苦,成了師尖子班和軍事三項隊隊員,尤其擅長射擊。1978年,被北京軍區(qū)陸軍學院選拔為步兵武器射擊教員。1982年,為了照顧年老體弱的母親,趙緒文要求調到了樂亭縣人民武裝部,后任副部長。1996年,縣武裝部交地方后又收歸軍隊,趙緒文因超齡安排到地方工作。
趙先有的孫子趙新民在奶奶和父親的培育下漸漸長大。1982年清明節(jié),6歲的趙新民隨陳連華第一次來到沈陽抗美援朝烈士陵園。在爺爺的墓碑前,奶奶用手絹擦拭墓碑,趙新民個子小,奶奶就抱著他擦拭墓碑上的五角星,對孫子說,“長大后,你也要戴上有五角星的帽子。”奶奶特意留存了墓碑下兩捧土,囑咐孫子,等她死后把這土和她埋在一起。
趙新民拉著奶奶的手說:“奶奶,奶奶,長大我也當英雄。”1994年,趙新民由北京軍區(qū)射擊隊要求來到了爺爺和父親曾戰(zhàn)斗、生活過的特功6連。1996年3月,連年立功受獎的趙新民被保送上了軍校。軍校畢業(yè)后,他毅然回到特功6連擔任了排長。趙新民既和他的爺爺一樣,任過特功6連的副指導員,又同他的父親一樣,任過特功6連的副連長。
英雄已逝
但“王成”精神永遠流淌在
后來者的血液里
來源:沈報全媒體記者 曲俊錚、周賢忠/文 李浩 姚振鋒/攝影 沈陽抗美援朝烈士陵園/供圖
編輯:郭金鳳
校對:蘭鴻翔
責編:張紅軍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