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內容均引用權威資料結合個人觀點進行撰寫,文末已標注文獻來源,請知悉。
在閱讀此文之前,麻煩您點擊一下“關注”,既方便您進行討論與分享,又給您帶來不一樣的參與感,感謝您的支持!
前言
9月19日至20日,中美經濟工作組在京舉行第五次會議。
然而美國不僅一味通過炒作所謂中國“經濟失衡”和“產能過?!钡茸h題,“甩鍋”給中國,同時還“老生常談”不許中國援俄。
不過這一次,中國對美國提出了四個要求。
美國此舉的意義何在?中國向美國提出四個要求,又分別是什么呢?
拜登下令后,美國小組來中國訪談
根據《紐約時報》上個月的報道,拜登這次對中國電動汽車等行業加征關稅受到美國很多企業的不滿。
因為這些公司主要是做“中國生意”,拜登這樣一折騰,他們就沒有任何利潤所圖了。
電動汽車、太陽能、無人機和鋼鐵過去都是美企“走差價”的熱門貨物,現在拜登相當于完全封堵了這一渠道,加價100%的電動汽車在美國也根本賣不出去。
所以這項政策在美國的支持聲音很多是在政界,而不是在民間。
因此在大選前期民主黨破壞了一部分人的利益,勢必將導致這些人的選票出現變化。
雖然美國逐年打壓,但中美貿易額在去年仍然高達6600多億美元,中美貿易為美國創造了數百萬個工作崗位。
拜登對多個利潤行業“痛下殺手”也讓很多人擔心,美國未來是否會對中國的貿易全盤打擊,這樣更多人面臨失業。
況且按照常規步驟,中國必然也會在后續進行反制行動,同步對美國產品采取措施,這讓美國企業也會受到損失。
雖然不像是特朗普的貿易戰時期一樣激烈,但“摩擦”是不可避免的,拜登為了穩住既得利益者,來中國的這趟行程是不可能避免了。
早在這一輪中美經濟工作組對話開始前,外界就預測美國會采取兩項“戰略”。
其一是向中國做出部分妥協,承諾他們會在其他領域強化和中國的合作,且適當增加非敏感行業的投資,為了換取中國不反制美國。
畢竟民主黨已經做出了選擇,他們現在考慮的必須要是將損失降到最低,至于其他的事情等到大選后再說。
第二項戰略是“穩住”中國,民主黨政府解釋對中國的加稅是權宜之計,未來將不會繼續破壞中美利益。
美國商務部多次強調不試圖和中國擴大貿易摩擦,但他們的制裁一個接一個,這次無論是否退讓,美國總之不太會和中國“耍強硬”。
消息人士解釋包括這次溝通行動,都是在大選時期的特殊舉動,換句話說即使是美國最后承諾了什么事情,他們也未必會做,這在之前早已經屢見不鮮了。
不過這次選舉后不管是民主黨當選還是共和黨,對中國的“貿易敵意”不會有所減弱。
因為特朗普早在今年上半年就說過,他如果上臺對中國的手段將會更激進,甚至考慮對所有的產品都采取60%的關稅加征行動。
哈里斯如果接任拜登,她將會繼承拜登時期對中國的貿易手段。
美國指責中國
9月19日至20日,中美經濟工作組在北京舉行了第五次會議,期間重點談到了中美經濟下一步該“怎么走”的問題。
美國的態度既不是外界預測的“妥協”也并非是“穩住中國”。
一方面美國大談雙方的宏觀經濟形勢與政策,應對全球性挑戰等共識,對中美關系釋放樂觀態度,并坦誠溝通了不少分歧言論,來表明他們的“誠意”。
另一方面,美國又開始“老生常談”的要求中國不許援俄。
此外美方還聲稱中國的“產能過?!眴栴}仍然沒有解決,繼續對美國以及歐洲的經濟秩序產生很大影響。
美國企圖通過這樣,試圖轉變被動為主動。
明明是他們對中國發起關稅挑戰,并且造成了兩國貿易問題,但現在卻反身過來斥責中國,表示是中國的行動才讓美方“不得不如此做”。
由此可見,這次會談美國如預期一樣所帶的誠意非常有限,且他們來溝通交涉也不是為了解決問題的,只是給中國繼續施壓,野蠻的態度肉眼可見。
與此同時,美國務副國務卿坎貝爾雖然沒有來中國,但也配合著類似論調開始指責中國“給全球秩序帶來了巨大的破壞性”。
他直接炒作稱,為了所謂的“換取中方軍援”,俄羅斯開始向中國提供潛艇、導彈和其他敏感技術。
坎貝爾信誓旦旦地表示:
俄羅斯的敏感技術出口到中國,會讓中國對西方構成的威脅更加嚴重,同時中國援俄的各種產品,也讓俄羅斯變得更具挑戰性,這是絕對不能接受的。
可見坎貝爾又是在復制美國指控伊拉克的“洗衣粉事件”,在毫無證據的情況下指責中俄進行了這種交易。
按照之前俄方的分析,美國為了炮制此類虛假消息,他們的邏輯就是俄羅斯在烏克蘭仍然能繼續堅持作戰,背后必然是得到了“大國支持”。
這些支持不可能是沒有代價的,那么俄羅斯最有可能和對方交易的就是他們的導彈和潛艇技術,畢竟這些都是中國所缺少的東西,能夠形成邏輯閉環。
但美國連第一環的確鑿證據都沒有,他們至今能調查出來的唯一東西就是中國對俄“疑似出口的軍民兩用的產品”。
但拜登政府立靶打靶的手段已經見識過很多次,美國還在敲打北約盟友,讓他們“團結起來共同應對中國”。
所以坎貝爾和美國副財長尚博兩人,對中美工作組會談進行了這些破壞性的指控,也暴露了自身的目的。
中國向美國反提出要求
按照美國預想中的會談模式,他們如此激烈地詆毀和指控中國,中國要花費很長時間、大篇幅內容解釋和澄清,以及中方不存在所謂的“產能過剩”的問題。
但中國沒有被美國的指控所引導辯論,這一次,中國隨即對美國提出四個要求。
其一是美對華加征關稅問題。
這是這次來談的基本問題,美國一直引導“偏題”其實就是為了避開討論加征關稅。
WTO允許一個國家在小幅度范圍內,為了保護本國的產業對外來產品進行適當征稅,中國的征稅完全在范圍內。
美國動輒征收翻倍的稅款、對其他國家進行門檻線禁令、非法以“安全”的名義限制進出口。
這些都是他們明文違反的WTO原則,辯論起來自然是沒有占理的,所以該主題美國盡量拒絕討論。
其二是美國對華投資限制的問題。
拜登一直強調所謂的“安全”為原因,禁止聯邦資金流入中國或者和中國合伙項目。
但比如英特爾、高通、英偉達等企業在中國正常投資和銷售,美國都要長臂管轄并且阻攔一番,這就完全超出了限度,屬于他們無權管的事項了。
美方避而不談他們為什么禁止英特爾企業在中國擴廠,鼓勵蘋果將供應鏈移出中國,說白了目的還是破壞中國經濟阻止崛起,不是為了什么“安全”。
其三是用“俄羅斯”作借口對中國企業制裁。
中國這次沒有將時間花在解釋中國沒有援俄的問題上而是強調美國“為什么要因為俄羅斯而制裁中國”。
美國如果真的掌握了所謂的中國幫助俄羅斯繞過制裁、中國出口了幫助俄羅斯在烏作戰等商品,恐怕他們早就迫不及待公布出來,要求歐洲盟友采取行動了。
現在是美國應該拿出證據給出解釋,而不是中國“解釋為什么援助俄羅斯”,中方巧妙的質問將兩個角色反轉了過來。
其四是質問美國為什么長期打壓和影響中方企業利益。
中國企業在美國經營已經很長時間,一直到最近幾年中國的企業到美國才遭遇各種不公正的審查,且多次以“懷疑”為依據,對中企的出口進行阻攔。
美國沒有激進支持中美貿易脫鉤,但無時無刻不在策劃讓中國商品盡可能多地流出美國市場,使用其他國家產品來替代。
美代表也沒有辦法回答這一問題,畢竟他們不能堂而皇之地說“沒發生過”。
四項對美國提出的要求擲地有聲,且每一項對于美國財政部的官員來說都不可能搪塞。
美國無功而返,中國下一步應該怎么做?
就事實而言,一場富有成效的談判難以撼動美國對華的長期政策,拜登回去后的打壓手段和污蔑的宣傳還是要繼續。
所以很多人覺得,我們從長期還有至少四點內容要做。
首先是歐洲現在正在向美國靠攏,我們的產品應該找其他銷售渠道,而不是單一依賴現階段的歐美市場。
除了金磚國家之外,中國也正在積極推動區域全面經濟伙伴關系協定(RCEP)的簽署和實施,為亞太地區的經濟合作提供了新的機遇。
中國還在爭取繼續與其他國家的自由貿易協定談判,推動區域經濟一體化的發展。在世界貿易組織、二十國集團等國際組織和平臺中,中國的地位越來越重要。
其次是產業升級刻不容緩。
港媒曝光西方國家準備好仿照對俄羅斯的手段制裁中國。
所以中國需要加快國內產業升級的步伐,推動產業向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方向發展。
一方面,加大對傳統產業的改造力度,利用信息技術、智能制造等技術手段,提高傳統產業的生產效率和產品質量,增強傳統產業的競爭力。
如果有更多類似大疆的產業,到時候美國制裁中國時也將會左右為難。
另外在一些人看來,中國當前必須要集中力量進行技術攻關,突破美國的技術封鎖。
中國也正在通過設立專項科研基金、提供稅收優惠等政策,吸引更多的人才和資金投入到科技創新中。
法律領域也在為科技創新創造良好的法律環境,鼓勵企業自主創新,只有獨立的安全體系才能掌控時代潮流。
最后還有一點,在美國的涉俄指控下,中國沒有因為他們拉上歐洲國家一起威脅制裁而退讓是絕對正確的。
如果當時布林肯等人揚言中國不切斷部分和俄羅斯的貿易,將付出代價,然后我們如此做了,那么面臨的必然是美國日復一日的訛詐,讓中國進行更多的讓步妥協。
這是至關重要的一點,中國也多次強調中俄貿易不受外來因素脅迫的影響。
總而言之,中國要在長期競爭中勝過美國,需要堅持科技創新、推動產業升級、拓展國內市場等措施的同時,也需要走多邊經濟發展,團結發展中國家為伙伴共同制衡這種經濟霸權。
在這個過程中,中國需要保持定力以堅定不移地對抗美國的打壓和挑釁,用時間換取最后的勝利。
參考資料:
《中美經濟工作組舉行第五次會議》中國新聞網
《中美經濟工作組舉行第五次會議,中方表達嚴正關切》參考消息
《美聯儲開啟降息周期,拓寬我國政策協同發力空間》極目新聞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