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值旅游旺季的貴陽,可以說處處人山人海。以“科甲挺秀”為寓的貴陽人文地標甲秀樓、新興的夜市太平路街區,車流如織,商貿繁盛的省府路、市府路、法院街……都是初到貴陽的網紅目的地。
若是你有心在貴陽進行一場訪古之旅,則會發現這些相距不遠的旅游勝地,藏著眾多理解貴州人文的線索。始建于明萬歷二十六年(1598)的甲秀樓,是由江東之、郭子章等幾位貴州巡撫前后“接力”建設而成。而甲秀樓的前生,是王陽明私淑弟子馬廷錫于明嘉靖三十四年(1555)修建的“棲云亭”;太平路街區附近,藏著由王陽明浙江私淑弟子王杏落實建設的明代“高考考場”貴州貢院;如今省府路、市府路、法院街附近,當時則有文明書院、正學書院、陽明書院三大民辦書院,書聲朗朗,為貴州文教奠基。
攝影/陳偉紅
貴陽南明河沿岸的甲秀樓、翠微園
是與王陽明及其弟子相關的人文勝跡。
勘議貴州落實科舉,建設貢院的貴州巡按王杏、在棲云亭講學三十余年的馬廷錫,接力修建甲秀樓的郭子章……他們,都有著一個與貴州關系頗為密切的老師——王陽明。
王陽明在貴州修文“龍場悟道”,奠基風靡天下的陽明心學,又在修文、貴陽傳道講學,可以說改變了古代貴州的文教格局。作為一位“門徒遍天下,流傳逾百年”(《明史》)的教育大家,他門下眾多弟子對貴州的影響,更是源遠流長。
修文縣中國陽明文化園 陽明文化研學。 攝影/陳偉紅
三次講學,貴州如何傳承陽明心學百年?
明正德四年末(1509),王陽明離開貴州,十二月中,貴州友人相聚于當時的貴陽城南門蔡氏樓為王陽明送行,又有一眾弟子冒雪將其送到離省城數十里的龍里衛(今龍里縣)。在王陽明行至離黔最后一站鎮遠古城時,他帶著種種不舍與謝意,連夜寫下書信《鎮遠旅邸書札》,其中筆墨殷切,涉及其弟子二十余人,這,可以說是后來天下王門弟子的第一份名單。
這些弟子,則開創了陽明心學最早的地域性學派黔中王門。
由王門弟子編撰的《傳習錄》 中國考古博物館存。 攝影/吳學文
王陽明逝世后,陽明心學逐漸衍生出八大學派——江右王門(今江西、皖南西部)、楚中王門(今湖南、湖北)、閩粵王門(今福建、廣東)、浙中王門(今浙江)、南中王門(南直隸,今江蘇、安徽、上海的大部)、北方王門(陜西、河南、河北、山東)、泰州學派(今江蘇泰州市),以及——黔中王門(今貴州)。
盡管《王陽明年譜》提到了王陽明貴州弟子陳文學、湯冔(xǔ)、葉梧三人,但由于黃宗羲《明儒學案》失載等原因,作為天下王門最早的地域學派,黔中王門過去卻長期未受學人關注。然而,無論是研究陽明心學在中國的傳播發展,還是明代貴州的文教如何興起,黔中王門,都是必不可少的一環。
攝影/李文博
黔中王門馬廷錫在南明河畔棲云亭講學三十余年
這里后來建起了圖中的甲秀樓。
黔中王門弟子在貴州的百年傳承,便印刻在明代王陽明離開貴州后三次大的講學運動之間,也與王陽明身后百年的地位起落所呼應。
陳文學、湯冔、葉梧是黔中王門的第一代學人,作為王陽明龍岡講學時的親炙弟子,是開創黔中王門的關鍵人物。明嘉靖八年(1529),朝廷將心學定為“偽學”,禁止天下學子講習。三人棄官歸里,以弘揚師說為己任,掀起貴州第一次講學高潮,被稱為“前三賢”。與此同時,他們還與王杏等入黔王門弟子通力合作,完成了《居夷集》《傳習錄》《陽明先生文錄》等的刊刻。
第二代王門人物,則既偏重思想與學理,又將心學在貴州發揚光大。曾求學于蔣信時期文明書院的孫應鰲、馬廷錫、李渭集黔中王門心學之大成,被尊稱為“后三賢”“理學三先生”,是黔中王門第二代學人的代表。隆慶年間,王陽明被朝廷追贈新建侯后,以二代弟子孫應鰲、李渭、馬廷錫在貴州講學為揭幕,游宦貴州的諸多王學弟子一起再掀貴州講學高潮。
黔中王門“前三賢”與“后三賢”介紹。 制圖/魚一條
明隆慶元年(1567),王陽明平反,敕封“新建侯”,明萬歷十二年 (1584),王陽明配享孔廟。此時王學于海內大興。二代弟子李渭、孫應鰲、馬廷錫,三代弟子鄒元標等人掀起貴州第三次講學高潮。三次講學高潮,使得龍場(今修文)、貴陽、思南(今銅仁)、清平(今凱里爐山)、都勻一躍成為黔中王門重鎮,完成了陽明心學在貴州由點到面的傳播。
而黔中王門弟子的百年傳承,同樣少不了其與省外的文化交流。萬歷年間,就有泰州王門巨子羅汝芳游歷龍場,江右王門名士鄒元標謫戍都勻,郭子章巡撫貴州,三大王門巨匠在貴州論學授業,或治理政事、或新建書院等教育機構、或講學不綴,深入影響了明代貴州的文教、經濟、政治發展。
天下王門弟子入黔后的主要貢獻。 制圖/魚一條
于是,王陽明的前后四代弟子學人,在陽明心學大興于明代時,共同在貴州,成就了這個時間綿延至明末,空間彌布于整個貴州,對明代貴州發展產生關鍵影響的地方性學派——黔中王門。
從興建書院到五大重鎮
黔中王門如何推動明代貴州文教?
如果你走進今天貴州的最高學府之一貴州大學,就會在青蔥校園里看到一塊 “貴山書院”的石碑。這所在貴州文教史上赫赫有名,培養了“貴山三先生”等眾多清代學術名家的“貴山書院”,于光緒二十七年(1901)被改為“貴州大學堂”,是為今貴州大學前身。而“貴山書院”前身,則是一所王陽明逝世六年后(1534)建成的 “陽明書院”「初建于貴陽城東“白云庵”(今文昌路),繼遷于宣慰司學(貴陽幼師),三遷于巡撫署(今省府路)」。
當時,陽明浙中私淑弟子王杏巡按貴州,陳文學、葉梧等黔中王門第一代弟子,便恭請王杏興建“王公祠”,以作“陽明書院”。盡管當時正處于朝廷禁令心學傳播的局面,王杏依然以“以激勸邊人”為由,在貴陽城東創建了以“陽明”二字冠名的書院。這所中國最早的陽明書院之一,其后逐漸成為貴州文教的重地,延綿不絕,成為貴州大學的文脈源頭。
???
攝影/陳偉紅
太平路龍井橋周邊曾為王門弟子王杏
勘議落實建設的貴州貢院所在地。
黔中王門弟子對貴州最大的貢獻,正是一代代弟子修書院、傳王學,最終促成王學五大重鎮,全面開拓貴州文教的歷程。
王陽明入黔前后,明代官方的府州衛學增加幅度不大,但與之形成鮮明對比的,則是迅猛發展的民間書院教育體系。貴州明代晚期有44所書院,王陽明入黔之前有5所,入黔之間及之后,有39所,增加的速度與規模可以說與當時的浙江、江西等陽明心學重鎮相比毫不遜色。
這39所書院,很多就是王陽明弟子或再傳弟子在任地方官時所建。據統計,這些書院里僅有資料文獻能夠查明,祭祀、供奉王陽明,講述陽明心學為主的書院,已經有21所。
王陽明入黔后貴州書院明代增長對比圖。 制圖/魚一條、劉耘碩
隨著書院教育的進一步推廣,王門弟子在貴州形成龍場、貴陽、思南、清平、都勻五大王學重鎮,點亮了貴州各處的文教星火。
龍場,是如今公認的王學圣地,王門祖庭,自王陽明之后,不知有多少王學弟子、文人墨客拜訪陽明洞。“龍岡書院”則在此后數百年間被反復重建,更見證了修文近代教育的變遷。貴陽,是陽明心學在貴州傳播的重心。正是在這里,陽明心學得到了官方的認可。文明、陽明、正學、棲云……一所所書院銘刻著王陽明及其后學弟子講學傳道的歷程。
明嘉靖九年(1530),貴州思南人田秋奏請朝廷在貴州獨立設鄉試考場,對貴州文教發展居功至偉。前述推動建立陽明書院的王門弟子王杏,則勘儀落實了貴州開科鄉試,促成一段薪火相傳的佳話。
攝影/陳偉紅
如今人流眾多,商貿繁盛的大十字周邊
過去曾是黔中王門弟子貴陽講學的重心。
萬歷年間隨著黔中王門弟子第三次講學運動逐次興起的思南、清平、都勻三大王學重鎮,則見證了貴州文教由點及面,向全省擴展的進程。
王門二代弟子李渭,在思南求仁書院講學二十余年,更有江西、湖南等王學客籍弟子慕名求學;被莫友芝譽為“貴州開省以來人物冠”的孫應鰲,在清平連建學孔等三所書院,開拓地方教化;江右王門領袖,王門三代弟子鄒元標,赴謫都勻后講學不綴,其弟子陳尚象則在都勻建“南皋書院”,講學達20余年之久,開拓少數民族地區文教發展。
正是在諸多心學弟子傳播以心學為主旨的儒學中,貴州民風逐漸 “與齊魯并”。從王陽明龍岡開講奠基貴州書院體系,到四代弟子鼎立開拓貴州文教的百余年間,黔中王門的努力,成為貴州文教勃然而興,從文化的邊緣后發趕上的重要動力。
制圖/兩個黑眼圈、魚一條
黔中王門五大重鎮及主要講學書院。
據貴州大學張明教授統計,明代貴州1720余名舉人中,王陽明之前僅有350余人,王陽明之后則有1360余人,增加約4倍。明清以降,貴州更是以“六千舉人、七百進士、二狀元、一探花”的濟濟人才,在西南大放光彩。
天下王學,如何成為聯結貴州與中原的“文化橋梁”?
明代時,湘黔滇驛道成為貴州溝通外界最為重要的通路。它同樣是聯通西南與中原大地的文化之路,串起了湖南、貴州、云南等諸多省域的文化交流。如是種種黔中王門弟子與天下王門持續不斷的互動交流,本身就是貴州作為西南樞紐的一個縮影。
這種交流影響,最早可以追溯到王陽明“貴陽講學”時刻。貴州提學副使毛科、席書先后邀請王陽明到貴陽講學。明正德四年(1509),王陽明接受席書邀請,主講貴陽“文明書院”始論知行合一,席書親率書院弟子二百余人“以所事師禮事之”。王陽明與席書可謂亦師亦友,席書后來可以說為黔中王門,乃至天下王門的興盛崛起貢獻頗多。
位于今天貴陽大十字附近的文明書院舊址。 攝影/陳偉紅
此后途經貴州的王門弟子,更是成為了貴州與周邊地域產生文化交流,乃至中原與西南文化溝通的重要使者。
譬如,王陽明入黔經過興隆衛時,貴州按察副使朱璣(云南蒙化人)邀請他寫了《重修月潭寺建公館記》,而朱璣的兩個兒子朱克相、朱克明,則在王陽明龍岡書院時期前往拜學。朱氏一門乃云南“世家巨族”,對心學在云南傳播影響甚大。泰州學派羅汝芳經黔入滇任右參政,不但與貴州本地學子密切交流,在云南任職時更“政暇集士夫于書院”講習陽明心學,如是種種,讓儒學逐漸融入了西南邊地的人文脈絡,陽明心學也成為了地方文化底蘊的一部分。
貴陽南明河畔的翠微園,王陽明在此留詩交游。 攝影/張晉銘
又如,從黔中王門的發展歷程和重要人物交往的角度上看,楚中王門,正是與其交往最密切的其他地域王門學派。
貴州建省以來,就經由水路驛傳交通,與湖南產生密切聯系,王陽明入黔、出黔時都經過湖南。楚中王門開創者蔣信、冀元亨,便曾前往貴州龍場拜師王陽明。后來蔣信提學貴州,執掌一方教育,修繕龍場陽明祠、文明書院,又新建正學書院,推動貴州文教發展,黔中王門三大重要人物李渭、孫應鰲、馬廷錫都曾從學這位王學巨匠。
在貴州交通逐漸通達,王門弟子滿天下的大時代里,黔中、楚中、江右、泰州等不同王門的學者之間,往返交流互動愈加頻繁。孫應鰲“遍交羅念庵、胡廬山、鄒穎泉……諸巨公,反復切劘(mó)”,李渭與湛甘泉、耿氏三兄弟、羅汝芳等王學名家相互論學……而當孫應鰲、李渭等黔籍王門弟子走出貴州為政一方之時,也注重知行一體,將王學思考訴諸于實績之間。
王陽明在貴陽曾寫就 “他年貴竹傳遺事,應說陽明舊草堂”的詩句,在鎮遠時則勉勵其弟子“努力進修,以俟后會”,可見其對自身學說的自信和對弟子后傳的殷切期望。時隔五百余年后,當我們再度以黔中王門百年延承,回望貴州文教史上開科取士、興建書院、科舉大興等一個個“關鍵時刻”,王陽明和其弟子對貴州的影響,一直聲回響轉,經久不息。
2024年地道風物推出
“多彩貴州:人文山水·時光峰巒”貴州文化專題!
本系列第四組文章,主題為陽明文化
包括二篇圖文:
本期圖文頭條——
《這位明代猛人,如何在貴州掀起一場揚名海外的“思想風暴”?》
帶你見證王陽明如何在貴州悟出有世界級影響的心學
本期圖文二條——
《王陽明的第一批學生,如何影響這個山地大省五百年?》
帶你看王陽明門下前后四代弟子如何開拓貴州文教
文 | 后果
圖片編輯 | 陳金魚
設計| 九陽 魚一條
首圖|陳偉紅
封圖 | 李文博
審稿專家
張明
貴州大學歷史與民族文化學院副教授
貴州大學“陽明學研究中心”主任
參考資料
《中國地域文化通覽·貴州卷》顧久主編 中華書局
《地緣、血緣與學緣的交織——
中國人文與自然境域中的王陽明及陽明學派》
錢明等著 孔學堂書局
《王陽明與黔中王學》 王曉昕 著 人民出版社
《心·學·政:明代黔中王學思想研究》 陸永勝著 中華書局
過化與施教——王陽明的講學活動與黔中王門的崛起 張新民
王陽明與黔中王門的書院講學運動 張明
本文系【地道風物】原創內容
未經賬號授權,禁止隨意轉載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