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6日,在全城熱烈慶祝國慶75周年時,中央送贈的一對大熊貓“安安”“可可”抵達香港,這是繼1997年和2007年之后,中央第三次向香港贈送“國寶”大禮。
首對“港漂”大熊貓貓安安、佳佳已遺憾離世,在香港海洋公園的悉心照料下,佳佳刷新人類照顧下全球最長壽大熊貓紀錄,安安則創下人類照顧下全球最長壽雄性大熊貓紀錄。
第二對贈港大熊貓盈盈和樂樂于今年3月在海洋公園成功完成自然交配,盈盈經過近五個月的孕育期,順利在8月15日誕下一對龍鳳胎,成為第一對港產大熊貓。
盈盈誕下的龍鳳胎,加上這次的2只,香港一下子有了6只大熊貓,社會上隨即掀起了大熊貓熱潮。
有統計顯示,自1999年,中央贈送香港的4只大熊貓共吸引超過5500萬人次觀看,可見大熊貓在香港市民中的喜愛程度。
大熊貓呆萌可愛、憨態可掬,它們不僅是中國喜愛的“國寶”,世界各國人民也非常喜愛。像荷蘭,為求得大熊貓,曾央求中國15年;還有英國、美國等很多國家,民眾都以貴賓級待遇迎接“熊貓外賓”。2014年,蘇格蘭要鬧獨立,英國表示:你們獨立可以,但兩只熊貓是中國借給我們的,獨立之后你們要還回來......,蘇格蘭人民一聽急了:“你奪走我們的自由,可以!熊貓,不行!”
這就是大熊貓,一位“友好使者”,它的可愛討得不少外國民眾的歡心,它的友善也還給嚴肅的政壇帶來不少暖色。
荷蘭的豪華大熊貓宮殿
截至21世紀初,中國的“熊貓外交史”已有1300多年。早在公元685年,日本遣唐使訪問唐朝時,當時的女皇武則天為了表示大國的友好,就送給日本天武天皇兩只“白熊”,當時護送它們去日本的有長安宮廷衛隊和兩名馴獸師,它們在兩只寬敞高大、披紅戴花的籠子里,乘著驛車從長安出發,向東疾駛,再從揚州登船,漂洋過海前往日本。這兩只“白熊”,后據大熊貓專家胡錦矗考證,即為今天的大熊貓。
西方人最初聽說大熊貓是從法國傳教士阿爾曼·戴維那里。戴維是最早在中國四川發現熊貓蹤跡的西方人。他從當地獵人那以重金買到了大熊貓遺體并制成標本。1869年,他將這只熊貓標本作為禮物送給法國巴黎博物館。當時去參觀的人們都驚呆了,從沒有見過這種物種,覺得它和棕熊很像,但身上有黑有白,初步定名為“黑白熊”,歸屬熊科。兩年后,動物學家研究發現,它屬于貓熊科,就給它定名為“大熊貓”。
巴黎國家自然歷史博物館的熊貓標本
自從西方人第一次目睹這種神奇動物以后,大熊貓的災難也就來了。如一名叫威爾遜的西方人,在他前往中國尋找熊貓后撰寫的游記中就提出“這是中國西部最值得狩獵家去追尋的獵物”,而后,在他的挑動下,曾有不少西方人都想試圖成為名副其實的“熊貓狩獵者”。
據統計,自1936—1941年,僅美國就從中國獵獲了9只“活體大熊貓”;而西方各國列強僅在1936—1946年的10年里,就從中國運出“活體大熊貓”多達16只!
中國現代史上的首次“熊貓外交”始于1941年,當時,宋美齡向美國贈送一對大熊貓以示其對救濟中國難民的謝意。
宋美齡(前)、宋藹齡(右)逗弄熊貓。
新中國成立以后,蘇聯最早接受了中國贈送的兩只大熊貓,象征著當時中國與蘇聯老大哥之間的深厚感情。朝鮮在1965—1980年間也先后獲贈5只大熊貓,熊貓“一號”“二號”“凌凌””“三星”和“丹丹”相繼前往朝鮮。
最著名的“熊貓外交”發生在1972年。這一年,尼克松總統打破堅冰首次訪華,當他和夫人走下飛機,前去迎接的周恩來總理伸出了手,這一次兩國領導人的手握,結束了中美20多年的隔絕狀態,中美關系也由此進入了一個新的歷史時期。尼克松簽署了具有歷史意義的中美上海聯合公報。在兩國領導人興高采烈祝賀之時,尼克松提出了希望中國饋贈大熊貓的請求,周恩來總理決定將大熊貓“玲玲”和“興興”贈送給美國人民。聽到這一消息,尼克松夫人就激動地拍著尼克松的肩膀驚訝地說:“天哪!你聽到了嗎?總理要送大熊貓給我們!”這一年,也被美國定為“大熊貓年”。
美國總統尼克松首次訪華
大熊貓“玲玲”和“興興”
此后,日本、法國、英國、德國、墨西哥、西班牙也都獲得了中國贈送的大熊貓。而且就在大熊貓被贈送不久,西方國家也陸續和中國建交。
據統計,1957—1982年間,中國共贈送九個國家23只大熊貓。這讓一位國家林業局的負責人十分擔心,“熊貓太稀有珍貴了。”于是在1982年,中國政府宣布停止贈送大熊貓出國,大熊貓作為“國禮”的時代結束,以后,大熊貓就只能借了。而富有政治意味的贈送僅限于國內,例如香港、臺灣。但這么受歡迎的大熊貓要贈送給臺灣,前前后后卻經歷了20多年。
大陸其實早在1988年就曾表達送臺灣熊貓之意。當時要送的是北京動物園里的“陵陵”和“樂樂”,臺灣因為政治考慮而回絕。2001年3月,大陸又準備送臺灣熊貓,時任臺“行政院長”的張俊雄在“立法院”答詢時還正面表示說,“如果符合華盛頓公約規定,我們當然歡迎”。不過,后來又沒有下文了。
直到2005年,兩岸才決定采取“動物交換繁殖保育計劃”,由臺北木柵動物園、四川臥龍保護區,兩岸兩個機構交換動物,以回避高度敏感的政治爭議。
2008年12月23日兩只可愛的大熊貓“團團”“圓圓”由大陸啟程,乘專機抵達臺北桃園機場。從此以后,臺灣人民,特別是臺灣的小朋友們終于見到了來自大陸的大熊貓。
“團團”“圓圓”抵達臺灣后的第一頓正餐
新冠疫情期間,“國寶”大熊貓也在這一特殊時期見證了中國外交的情與義。
2020年8月14日,荷蘭歐維漢茲動物園為旅居荷蘭的大熊貓“武雯”“星雅”生下的幼崽舉行百日慶典暨命名儀式。熊貓寶寶被命名為“梵星”,“梵”字取自荷蘭畫家梵高,形容草木茂盛,寓意生機活力;“星”字取自熊貓爸爸“星雅”,代表希望。荷方表示,大熊貓在荷蘭旅居,表明中國高度重視荷中友誼及兩國關系;出生在特殊時期的“梵星”也為疫情中的荷中人民帶來希望。
“動物外交官”出現在國際外交場合的事例還很多,比如日本的秋田犬、澳大利亞的考拉等等,都曾前往各國討得了不少政要歡心,也傳遞了友誼。大熊貓是中國獨有的物種,也最代表中國。目前,在全球的三大洲,都有它們的身影,都代表著中國的友好情誼。
2022北京冬奧會吉祥物——冰墩墩
2022年北京冬奧會,以熊貓為主題設計的吉祥物“冰墩墩”傳遞給世界的,是中國人民的敦實和憨厚,也代表著這個民族的勤勞、友好。中國人民正通過自己的努力,把自己的國家建設得更好,同時也展示了新時代中國人面向未來的自信。
(編輯:果然)
如轉載請注明來源版權,違者將追究法律責任
轉載請注明來源:東方文化雜志(ID:dfwh-hk)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