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河西走廊能溝通中原和西域、隔絕蒙古高原和青藏高原,絕對是中國西北最重要的戰略樞紐。而在河西走廊上,能發揮決定性作用、溝通東西南北的戰略樞紐,毫無疑問是張掖。
張掖的地理位置,可以從陸路和水路兩個方面來說。
自張掖向西是酒泉、敦煌,出了玉門關便是哈密、吐魯番,由此進入廣袤的西域。自張掖向東是武威、白銀,由此可以進入巨大的黃河綠洲寧夏。
西域是中原王朝向歐亞大陸投射影響力的起點,寧夏是俯瞰關中平原的軍事重鎮,這兩個關乎中原王朝爭霸、安全的地方,就由張掖的陸路連接起來。
祁連山的雪水融化成為河流,滋潤著千里河西走廊,但其中最重要的一條河,便是黑河。
因為黑河自祁連山下來以后,一路向北奔流,流經張掖又轉向西北,最終在內蒙古的額濟納匯入居延海。居延海再往北,便是戈壁和草原相間的蒙古高原。
在張掖的東南部,有個山口名為扁都口,經扁都口向南,便可以橫穿祁連山,并沿著祁連山雪水融化形成的小河,進入大通河流域。大通河一路向東,又在青海民和縣匯入湟水。
沿著湟水逆流而上,可以到達青海西寧,沿著湟水順流而下,則可匯入黃河,抵達甘肅蘭州、寧夏銀川等地。
蒙古高原和青藏高原、關隴地區,就這樣被居延海—黑河—張掖—扁都口—大通河—湟水—黃河連通起來。
此外,張掖還有個特別重要的地方,那就是扁都口和焉支山之間,有一片質地優良的草原,名為大馬營草原,非常適合蓄養馬匹。即便是現在,大馬營草原還保留著世界第一大軍馬場——山丹軍馬場。
處在這樣一個東西南北交匯點且有重要資源的位置,張掖不是河西走廊的戰略樞紐,還能是哪里呢?
2、
正因為河西走廊是中國西北最重要的地方、張掖是河西走廊最重要的地方,故而就有了漢武帝和霍去病的苦心經營。
公元前121年春,漢武帝命驃騎將軍霍去病,統帥一萬騎兵出隴西郡,討伐匈奴。
霍去病首次統帥大軍出征,便以匈奴之道還于匈奴之身,短短六天時間奔襲千余里,越過焉支山,斬殺折蘭王、盧侯王、俘虜渾邪王子等人,斬首和俘虜共計8900余人,并繳獲了休屠王的祭天金人。
同年夏,霍去病再次統帥萬余騎兵西征。
有了前一次的經驗,霍去病的膽氣更壯,深入奔襲兩千余里,在居延海稍微飲馬休整,便逆流南下直奔祁連山,打了匈奴一個措手不及,俘虜單桓王、酋涂王等人,斬首和俘虜共計30200人。
居延海和焉支山都在張掖境內,可以說,霍去病要完成打通河西走廊的任務,重點就是打通張掖。
受到這樣的致命打擊,匈奴元氣大傷,同年秋,匈奴渾邪王誅殺休屠王,帶領四萬部眾向漢朝投降,漢武帝命霍去病渡河迎接,并在隴西郡、北地郡、上郡、朔方郡、云中郡之間設立五屬國,安置匈奴降者。
這么做,好處有三——
1、河西走廊的匈奴部眾成了漢朝的外圍,同時成為蒙古高原的匈奴部眾和漢朝的緩沖地帶。
2、安置匈奴部眾的五屬國,被漢朝五郡包圍,不怕他們造反,即便造反也有余力應對。
3、把匈奴部眾遷離河西走廊,河西走廊便空了出來,張掖的大馬營草原也空了出來,方便漢朝移民實邊并培育戰馬。
于是,匈奴哀嘆道:“失我焉支山,令我婦女無顏色。失我祁連山,使我六畜不蕃息。”
匈奴的六畜不能蕃息,根本原因就是失去了祁連山雪水滋潤的綠洲,以及優質的大馬營草原。
十年后,漢武帝下令,設立武威郡、張掖郡、酒泉郡、敦煌郡,河西四郡正式成立。
再過九年,即公元前102年,漢武帝命強弩都尉路博德統兵西進,到居延海修筑城池,準備實控張掖的這個戰略要塞,做為討伐匈奴并開拓西域的前進基地。
同年,漢武帝征發囚徒、惡少年、邊郡騎兵共六萬人,交給貳師將軍李廣利,命他們出敦煌討伐西域的大宛,并征發十八萬甲卒,屯駐在酒泉、張掖、居延海一帶,做為李廣利西征大軍的后盾。
這一仗盡管付出巨大的代價,但終究是打贏了,漢朝的聲威自此遠播蔥嶺。
可以說,沒有霍去病奔襲張掖,漢朝就沒有河西走廊,漢朝沒有河西走廊就無法討伐西域,漢朝沒有西域就不能稱為大漢。
張掖,其實是漢朝夢開始的地方。
3、
唐朝的時候,張掖的作用和漢朝不同。
公元618年,秦王李世民在淺水原擊敗西秦猛將宗羅?,然后連夜追至折墌城,逼降西秦皇帝薛仁果,俘虜萬余精兵,一舉奪取關隴地區。
打通關隴,唐朝就能謀劃河西走廊。
那時占據河西走廊的是大涼皇帝李軌,而河西名門安氏出了一對兄弟,兄長安興貴出仕唐朝,幼弟安脩仁侍奉李軌。于是在次年5月,李淵命安興貴回到河西,借助弟弟安脩仁的關系,勸說李軌歸唐。
但李軌說:“吾據山河之固,彼雖強大,若我何?”
李軌不愿意歸唐,便是斷了安興貴的前程,于是安興貴以唐朝的名義,動員安脩仁、河西胡人起兵討伐李軌,一戰破城,逼李軌自焚,替唐朝收復河西走廊。
如果李軌自愿歸唐,大概率能得到位列三公的待遇,但這種夜郎自大的態度,不僅導致李軌身死族滅,還讓他以一種反面形象,留在史書里。
不過,在唐朝開疆拓土的過程中,夜郎自大的不止李軌一人。
公元639年,唐太宗李世民任命吏部尚書侯君集為交河行軍大總管,統兵西征高昌。
高昌王麴文泰就說:
“唐去我七千里,沙磧居其二千里,地無水草,寒風如刀,熱風如燒,安能致大軍乎?往吾入朝,見秦隴之北,城邑蕭條,非復有隋之比。今來伐我,發兵多則糧運不給。三萬已下,吾力能制之。當以逸待勞,坐收其弊。若頓兵城下,不過二十日,食盡必走,然后從而虜之,何足憂也。”
他的判斷沒錯,但低估了唐軍的戰斗力,高估了自己的戰斗意志。
等侯君集真的兵臨高昌以后,麴文泰直接嚇死了,答應幫助高昌的西突厥遠遁千里,新高昌王麴智盛無奈,出城投降。
高昌的22座城池、17700人口都歸屬唐朝,李世民下令在高昌故地設立西州,在西突厥的可汗浮圖城設立庭州,同時在高昌西部的交河城設立安西都護府,劍指西域。
公元647年12月,李世民已病入膏肓,預感時間不多了,決定在最后的時間再博一把,不把西域問題留給太子李治。
他的解決方案就是,命令昆丘道行軍大總管阿史那社爾、副大總管契必何力、安西都護郭孝恪統兵討伐龜茲,奪取這個西域最重要的地方,并命鐵勒、突厥、吐蕃、吐谷渾同時出兵,協同唐軍作戰。
這么強大的陣容,自然是馬到功成。
次年12月,唐軍及其仆從軍就攻破龜茲,征服七百余座城池、俘虜男女數萬口,阿史那社爾刻石記功而還。
隨后,唐朝把安西都護府移至龜茲,并在龜茲、焉耆、于闐、疏勒修筑城池設立軍鎮,拱衛唐朝的西部邊疆。
至此,唐朝都城長安的開遠門外,就有了書寫“西極道九千九百里”的資格。
唐朝時,張掖改稱甘州。
因為唐朝立國以來的軍功太盛,甘州做為河西走廊的戰略樞紐,幾乎沒有實現軍事價值、地緣價值的機會,唐朝前期的甘州,能體現的主要是經濟價值。
早在北魏時期,太武帝拓跋燾就在甘州培育馬匹,數量一度達到兩百萬匹。唐朝自然繼承了這個優良傳統,甘州草原的合格戰馬數量,普遍保持在四十萬匹左右,最高時達到過七十萬匹。
糧食方面,河西走廊共有屯田四十余處,其中甘州就有十九屯,幾乎占了河西走廊屯田總量的一半左右。而因為唐朝氣候溫暖濕潤,祁連山消融的雪水流量大,所以河西走廊的四十余處屯田,每年能產糧二十萬斛,甘州一地的產糧是十萬斛左右。
在這樣的背景下,甘州的糧食除了自己吃以外,還要外運支援肅州(酒泉)、沙州(敦煌),一旦甘州的糧食斷絕,肅州和沙洲就要挨餓。
就這,甘州的糧食還有盈余,倉庫里常年儲備四十萬斛糧食,以備不時之需。
可以說,唐朝的甘州,依然是河西走廊的戰略樞紐、咽喉要道。
可惜的是,安史之亂爆發以后,河西和安西的兵馬盡數東調,吐蕃逐漸北上,侵吞了河西走廊和西域的疆土,唐朝邊疆大踏步的退至關隴一線。
白居易在《西涼伎》里寫道:
“自從天寶兵戈起,犬戎日夜吞西鄙。涼州陷來四十年,河隴侵將七千里。平時安西萬里疆,今日邊防在鳳翔。”
4、
唐朝失去河西走廊和西域,其實不是最慘的,張掖見過的最慘烈的事,當屬蒙古滅西夏。
公元1226年,蒙古的成吉思汗以西夏收留克烈部王汗之子、又不向蒙古輸送質子的名義,征調蒙古大軍親征西夏。
正月,成吉思汗攻克黑水城,然后下令屠城,雞犬不留。
黑水城在居延海南岸,由西夏的黑水鎮燕軍司管轄,攻破黑水城,意味著蒙古軍打通了進取甘州的通道,河西走廊猶如少女一樣呈現在蒙古軍面前。
在這樣的背景下,蒙古軍進展神速。
6月,成吉思汗親自指揮蒙古軍,攻克甘州(張掖)、肅州(酒泉)。
7月,成吉思汗攻克西涼府(武威)及其州縣,徹底打通河西走廊,然后兵鋒轉向東北,渡過黃河攻克應理(寧夏中衛),西夏皇帝李德旺驚懼而亡。
11月,成吉思汗攻克西夏陪都西平府(寧夏吳忠),并擊潰西夏援軍。
這個時候,只要成吉思汗再進一步,就能攻克西夏首都興慶府(寧夏銀川),一舉消滅西夏。但他沒有攻城,而是命令一部分蒙古軍留下包圍興慶府,自己統領蒙古軍主力,渡過黃河攻擊金國的積石州。
這是為什么?
因為西夏已經喪失了全部有生力量,滅亡指日可待,但祁連山以南的土地都屬于金國,如果不能盡快占領,金國在唇亡齒寒的威脅下,有可能派出軍隊,沿著黃河—湟水—大通河逆流而上,再出扁都口,威脅蒙古軍的后背。
于是,成吉思汗便親自攻取積石州(青海循化縣),然后留下蒙古軍繼續攻取洮河州、西寧州,自己則率領蒙古軍主力一路東進,攻取金國的德順州(寧夏隆德縣),最終停駐在六盤山。
六盤山能隔絕東西,成吉思汗停駐于此,便可以對金國保持居高臨下的態勢。
至此,西夏不可能再有援軍,金國不可能再威脅蒙古。
公元1227年6月,金國向蒙古求和,西夏末代皇帝李睍走出興慶府,向蒙古軍投降。
那時,西夏境內是一片地獄景象——
“蒙古盡克夏城邑,其民穿鑿土石以避鋒鏑,免者百無一二,白骨蔽野。”
“時諸將多掠子女財帛,耶律楚材獨取書數部,大黃兩駝而已。”
從這兩段話可以看出來,短短一年半的時間,蒙古軍幾乎把西夏人口給屠光了,僅剩的一些人口和財富,也被蒙古軍擄掠一空。
繁盛的西北大地,至此空無人煙。
后來元朝建立,甘州改為甘州路,居延海則成立亦集乃路,用來控制這個戰略要地。而為了控制整個河西走廊,元朝成立甘肅等處行中書省,治所就在甘州路,管轄范圍甚至包括了寧夏府路、西寧州。
這是一個完整的河西走廊地理板塊。
明朝驅逐元朝以后,朱元璋設立甘州五衛、山丹衛、永昌衛、涼州衛、西寧衛、肅州衛等衛所,并設立陜西行都指揮使司管轄這些衛所,控制河西走廊。
明朝的陜西行都司,治所也在甘州,再過百年,這里更是晉升為明朝九邊重鎮之一的甘肅鎮。
不過,在經濟重心、政治重心、軍事重心同時東移的時代背景下,張掖也好、甘肅鎮也罷,都不是最重要的了。
5、
1949年,中國人民解放軍解放河西走廊的戰略戰術,其實也是根據河西走廊的地理條件和歷史經驗部署的。
8月30日,彭德懷指揮第一野戰軍成功解放蘭州,受到十萬蘭州市民的熱烈歡迎。
此戰,解放軍基本消滅西北馬家軍的有生力量,尤其是重創長期盤踞青海、甘肅的馬步芳,徹底打開解放西北的門戶。而國民黨軍和馬家軍殘余力量,經過蘭州戰役的失敗,以一種分散、孤立、無援的狀態散布在西北各地——
馬步芳部潰不成軍。馬鴻逵部孤立無援,盤踞寧夏。胡宗南部駐守陜南,準備入川。陶峙岳部建制完整,但駐守新疆,孤懸塞外。甘肅國民黨軍派系復雜,主戰與主和派內斗不休。
彭德懷認為,這是解放西北的最佳時機,于是他給各部發出《關于解放蘭州后的行動給各兵團的指示》,要求“不給擊敗之匪以任何喘息機會,繼續追擊,全部干凈殲滅之。”
隨后,彭德懷做了解放西北的軍事部署——
王震指揮第一兵團解放西寧,成功以后,第一兵團第一軍留駐西寧,王震指揮第二軍向西北運動,直擊甘肅張掖。
許光達指揮的第二兵團分為兩路,其中第二兵團第六軍為右路軍,繞甘肅武威天祝縣的烏鞘嶺、甘肅武威古浪縣大靖鎮,直插武威。第三、四軍以及野戰軍炮兵團、戰車營是左路軍,沿著蘭新公路西進,以強大的火力為基礎,正面攻取武威。
部署已定,各部開始行動。
9月6日,王震便指揮第一兵團解放西寧,按照彭德懷的計劃,王震留下第一軍駐守西寧,組成青海軍區,隨后他親自指揮第二軍北上。
9月12日,王震指揮的第二軍第五師便攻克大通縣、門源縣,15日翻越終年積雪的祁連山,16日便抵達祁連縣俄博鎮,再經過28小時的強行軍,他們于17日通過扁都口,出現在張掖民樂縣城外。
經過一個小時的戰斗,第二軍便解放民樂縣。
取得這一階段的勝利,第二軍繼續挺進到民樂縣三堡鎮、六壩鎮,于19日通過30公里的沙漠,出現在張掖城外。
戰斗僅僅持續了19分鐘,張掖即宣告解放。
與此同時,因為有第一兵團第二軍的側翼打擊、威脅,所以河西走廊上的國民黨軍、馬家軍完全不能集結力量,左支右絀,顧此失彼。這就給第二兵團的左、右路軍西征,創造了必要條件。
9月18日,即王震指揮第二軍通過扁都口、解放民樂縣的次日,第二兵團的左、右路軍便在武威會師,宣告解放武威,然后共同向西推進。
9月21日,第一野戰軍第一、二兵團會師張掖,初步完成解放河西走廊的戰略戰術任務。
此時的國民黨軍、馬家軍仍有四萬余人,退至敦煌玉門關一帶。但這些部隊連戰連敗,建制都不完整,看不到任何成功的希望,而且他們三個月沒有發軍餉,各級官兵的日常生活沒有保障。
這樣的雜牌部隊,根本不可能和氣勢如虹的解放軍正面作戰。
既然河西走廊守不住,那么解放軍進軍新疆,也是水到渠成的事。
在這樣的背景下,舉手投誠,是河西走廊的國民黨軍、馬家軍、新疆國民黨軍的唯一出路。
經過三天的談判和抉擇,9月24日,由西北軍政長官公署副長官、新疆警備總司令陶峙岳領銜,國民黨西北軍政長官公署副參謀長彭銘鼎、第八補給區司令曾震五、河西警備總司令部參謀長湯祖壇等人簽字,通電宣布起義。
兩天后,新疆省政府主席包爾漢、迪化市政府市長屈武通電起義。
至此,用了不到一個月的時間,河西走廊即完全解放,新疆和平解放。
隨后,王震率領第一兵團挺進新疆,陶峙岳領導的國民黨軍被改編為第二十二兵團,他們共同組成新疆建設兵團,開始了建設新疆、駐防邊疆的偉大使命。
從漢武帝和霍去病經營河西走廊,到解放軍解放河西走廊和新疆,歷朝歷代的具體做法雖然各不相同,但其內在邏輯,都是根據特定的地理條件,做出最適合自己的選擇。
讀史,不能不讀地理啊。
或者可以說,同一片土地上,古往今來發生的任何政治、經濟、軍事、社會事件,都有其固定脈絡可循,不會以任何人的意志為轉移。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