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末歷史的核心在于魏武揮鞭,被后世視為梟雄且飽受詬病的曹操實則是真正的主角。然而,曹操乃宦官之后,在當時屬受歧視與抵觸的群體,起點較低。故而,在目睹他揮鞭馳騁、主宰天下前,需先知曉他的崛起之路。
眾人皆知,曹操最初乃袁紹的跟班,他以種種“冒失”之舉討好袁紹及其背后的士族集團,只為融入那高級圈子并獲認可。此階段漫長,袁紹稱雄冀州時,曹操仍是無編制、無據點、無班底之人。
然而,一心想在平臺和圈子里闖蕩的曹操,即將迎來轉機。他的本初兄調他去東郡看守東南門戶,這一意外安排,竟成了曹操此生獨一無二的最大奇遇。
那么,實際狀況究竟怎樣呢?其內在的邏輯又是什么呢?請各位保持耐心,繼續閱讀下去!
【袁紹為什么要安排曹操去東郡?】
當年袁紹為十幾路諸侯盟主,率眾討董。然書生易聰明誤,算得太清,過于顧慮。眾人皆想“兄弟先上,我壓陣”,相互觀望。終,血氣方剛的曹操難忍,率本部沖去,卻成炮灰。
曹操幾乎傾盡所有籌碼,得到兩種截然不同的評價。一種說他是不知深淺的二愣子,從外在現實角度;一種贊他是敢為人先的孤膽英雄,從內在理想角度。長遠看,后一種評價對曹操助益頗多。
汴水一戰,曹操看清天下群雄真面目,可他勢單力薄,又能怎樣?為不被淘汰,他回故鄉籌資本。幸得曹、夏侯兩家殷實,他募得萬余精兵,再次啟程。
即便曹操重新啟程后深知天下諸侯的私心雜念,可他處于“三無”狀況,就不得不擇一方諸侯依附。弱者往往別無選擇,即便曹操看清諸侯真面目,不屑與其同流,但若想不被淘汰,那些委屈、憤怒、卑微,都得承受。
曹操再度啟程后,自覺運勢不佳,決定換個“陣營”。他原先在兗州張邈處,如今欲與袁紹為伴。雖知袁紹私心重,但其能力格局更勝一籌。既然都要冒險,何不選個更具前景的呢?
曹操徑直前往河內,投靠了袁紹,是早期投靠袁紹的軍事力量中的一支,與此同時,張揚等人也做出了同樣的選擇。
不久后,本初兄向來行事大氣,一招空手套白狼拿下冀州,成一方霸主。可人性使然,他得冀州后成眾矢之的。公孫瓚、袁術夾擊,黑山賊、南匈奴進攻,冀州勢力背叛,劉岱、陶謙等隔岸觀火。
兗州的東郡本為劉岱所有。然而,其派出的東郡太守無能,致使此地被黑山賊占領。黑山賊欲北渡黃河,趁袁紹全力對付公孫瓚時,侵擾冀州。
在這危急關頭,袁大導演陷入四面楚歌之境,頗感力不從心。他果斷讓忠實追隨者孟德弟弟出面,奏請封曹操為東郡太守,令其速赴東郡,守護境內黃河渡口,防止黑山賊等勢力從南向北偷襲。
袁紹的此種安排于戰略層面而言,并無不妥之處。不過,有兩個問題需予以闡明:
首先是想讓朝廷封曹操為東郡太守。這得朝廷批準才行啊!那時董卓和袁紹水火不容,怎會應允?當時諸多諸侯雖名義上屬東漢集團,實則各自為政。封個官,通知朝廷不過是做樣子,朝廷同不同意無所謂,關鍵是我告知了。
當時東郡屬兗州之地,袁紹擅自安排曹操為東郡太守,需給兗州刺史劉岱說法,否則就是強取豪奪,劉岱報復便順理成章。為此,袁紹下血本,將妻兒送劉岱做人質,意為情況特殊,望其諒解,若劉岱不滿,可拿自己妻兒撒氣,勿為難曹操。
袁紹此舉有兩層深意:其一,我已無他路,唯信孟德弟,為他連妻兒都可舍,勿為難他,否則即為難我。其二,對曹操而言,袁紹之意為,為你,我讓你赴他人之地為官,妻兒作質押,我對親弟都未如此,孟德弟萬勿負我!
總的來講,袁紹將曹操派至東郡,是兩位豪杰心照不宣的攜手應對困境。常有人說袁紹徒有虛名,然而能讓曹操追隨大半輩子的他,怎會是無能之輩?刻意貶低袁紹以維護曹操的人,實則是對曹操的不敬。尊重一人,需先尊重其對手。
【曹操在東郡因何崛起?】
在當時的情形下,曹操僅獲東郡這小塊地方及東郡太守這普通職位,難以迅速崛起,因亂世中此類人多如牛毛。而曹操能在東郡興起,實則有深層緣由。
首先,曹操在東郡收獲了荀彧這位大才,他兼具張良與蕭何之才。正因有此大才,曹操后續發展才有了技術與資本依托,曹操偉業,荀彧至少有一半功勞。
或許那些未經歷過創業或對創業理解不深的人,會認為將荀彧捧得過高。然而深知創業艱難的人則會明白,擁有一個能助自己規劃戰略、掃除障礙的伙伴是何等關鍵。
創業并非僅靠自身勇猛、原始資本、固定基地及亮眼招牌就行,容錯性、市場方向、供血能力、團隊配置及包容度等,都可能讓努力白費。劉邦遇張良前,諸多戰略決策有誤,西進咸陽時未建根據地,進咸陽后貪圖享樂,封蜀中時張良為其爭得漢中。荀彧對曹操的重要性極大,后續文章會詳述。總之,可將荀彧視為曹操集團首任總經理,幫其解決諸多問題。
曹操于東郡(兗州)整合出一支對其個人死心塌地的嫡系部隊,即聲名遠揚的青州軍。此軍規模達數十萬,只聽從曹操號令,乃其日后爭奪天下的王牌之師。
在亂世爭雄,若無一支聽從指揮的嫡系軍隊,難以成事。劉表、孫權困于當地,正因缺強力武裝,他們與地方士族共治,如小股份公司。對士族而言,誰當老板區別不大,保自身利益就行,故他們保境積極,擴張乏力。如袁術侵荊州時,劉表率士族死戰,而官渡之戰時,勸劉表襲許都,眾人卻無興致。
那么,曹操究竟是如何獲取那幾十萬青州軍的呢?
曹操抵達東郡后,威猛非凡,速敗黑山賊,屯兵東武陽,牢牢守住北上黃河渡口,以此回報袁紹。他放言:本初兄,你盡管與公孫瓚激戰,南面有我,敵人若想北上,先從我尸體上踏過!
實際上,曹操那時的情形頗為危急,他獨自在兗州,而徐州的陶謙還派人窺伺時機。倘若袁紹那邊傳出不妙消息,曹操很可能會被這些野心勃勃的豪杰所滅。
其實曹操那時最好投靠或整合兗州勢力,等待時機。緊鄰東郡的濟北有他的伯樂鮑信,此人識人之明出眾。曹操應整合東郡與濟北勢力以謀兗州,可他沒成合格梟雄,舍不下和袁紹的“兄弟情”,甘愿相隨。
一支起源于青州的黃巾軍改變了曹操的命運。此黃巾軍名為軍隊,實則是一群走投無路、拼死抱團的流民與悍匪的組合。
黃巾軍大體上已被鎮壓,然漢末世道混亂,百姓困苦不堪,其時常死而復燃。今山東地區淫祀泛濫尤為嚴重,人吃人之事頻發,百姓無奈多淪為黃巾賊。
青州黃巾軍爆發,時任青州刺史自認無力平亂,趁群雄討董,帶人馬赴洛陽。想著任青州被禍亂,自己去干董胖子,還是忠臣重臣。未料討董是鬧劇,眾人集合后無果而散。該刺史帶人馬回青州,卻被已成勢的黃巾軍所殺。
黃巾軍這類流民軍,破壞之事他們能行,建設之事卻絕無可能。他們如蝗蟲過境,肆意糟踐,直至喪命或禍盡一切。青州完全淪陷后,迅速淪為無人之境,只見路有凍尸,不聞雞鳴之聲。
青州黃巾軍搞完青州后,向北進軍,攻入冀州渤海郡。此郡原是袁紹大本營,可他為拉攏公孫瓚,把它給了公孫瓚從弟公孫范,那時這地屬公孫瓚。公孫瓚擁幽州突騎,對這幫流民軍欣然出手,一戰殲敵及家屬十幾萬人,獲補給贏名聲。這讓他有兵有輜重能與袁紹界橋之戰,且平亂戰績使冀州多地勢力投靠他。我們要公孫瓚這樣保境安民的,不要袁紹那樣貪得無厭的。
公孫瓚狠揍了這伙黃巾軍,他們覺得北方民眾太勇猛,此地不好生存。故而,他們改變方向,一路向南,進入了兗州地域。
兗州之首劉岱,不知是受公孫瓚鼓舞,還是向來自負,未用堅壁清野之策使黃巾流民卻步,反大開城門與黃巾軍正面交鋒。最終,蟻多咬死象,劉岱為自負買單,未及袁紹和公孫瓚對戰結果,便黯然退場。
原兗州刺史劉岱遭青州黃巾軍殺害,兗州群龍無首。當地勢力商議后,在濟北相鮑信舉薦下,讓初來乍到的曹操接任兗州刺史。言外之意:曹操你能打,流民軍的事你得解決好!
曹操走馬上任后,與青州黃巾軍交戰大半年,卻未能取勝。他曾設圍誘敵,卻因援軍未到被反殺,幸有鮑信舍命護他。并非曹操不善戰,實乃其可隨心調配的資源匱乏。
曹操早年在濟南廢除淫祀,善舉得善報。青州黃巾軍認為他是山東難得的好官,不忍心與之死戰,寫信勸其莫與青州人民為敵,認可其義舉,望他貼近民眾,當好官。
如此一封信,令陷入兩難的曹操受到啟發。對方這般認可自己,何必與之拼個魚死網破?將他們招降,豈不是更好的選擇?
曹操與這伙青州黃巾軍展開談判,且成功將其收編。至于談判成功之細節,待講陳宮反叛曹操時再述,絕非因曹老板德行感化黃巾軍這般容易。
曹操將青州黃巾軍收編后,挑青壯者建成青州軍。此軍源于具宗教性質的黃巾軍,只認曹操,不認大漢。該軍只屬曹操,他人無法指揮。曹操亡后,此軍自行解散,解甲歸田便是證明。
這東西如同現今的不動產,其重要性不言而喻。三國時,不少部曲親兵持這般觀念,只認最初的主子,旁人難以指揮。像李典,其義父率私軍投曹操,此軍一直由他家掌控,先他爸,后他兄弟,再是他。曹操難道不想拿下?非不想,實不能。人家只認李典家族,不認曹老板。我老板的老板,未必是我的老板,就是這么直接!
總的來講,曹操于東郡,不論是借或其他方式,達成了其于亂世創業的所有條件!曹家和夏侯家本就有武將,又獲荀彧助其構建管理系統,還順勢得兗州、整合青州黃巾軍,完成資本積累。至此,曹操真正成為可爭雄天下的一方勢力。
【一點點現實思考】
篇幅較長,接下來我會盡量精簡一些,來探討一些問題,還望大家能夠理解與包容。
首先談第一個問題,不少人對成功存在錯誤認知,并非業務能力強就能開公司!別把歷史和成功想得過于簡單。韓信善戰,卻在“漢初三杰”中排末位。就算再有兩個韓信,也斗不過張良。銷售部長怎能比得過市場策劃總監?
諸多問題被牽涉其中,像袁紹官渡之戰敗于曹操就被說一無是處,關羽失荊州身首異處就被講名過其實,諸葛亮北伐未成功就被認為被高估,這是把成事邏輯簡單化。那曹操出道還被徐榮教訓,咋成三國霸主呢?
成功并非必然。人們在生活與工作中渴望成功,這無可非議。然而,若認為自己的成功是天經地義,那便極為危險。若自認為最強就該稱霸,那恐怕好景不長。
接著談第二個問題,任何有組織性的舉動都需資本支撐。曹操為何執意爭取士族集團認同?他雖非太監,但其祖為太監,難道他沒點血性?實則他明白士族集團乃當時最大資本所在,自己若求成就,就必須融入該資本圈。
曹操因荀彧的加入成功突破困境,意味著士族集團代表的資本市場接納了他,此為其事業新起點。對創業人而言,原始資本有限,有無融資渠道差別巨大。沒渠道會被困境拖垮,有渠道則能持久發展。
曹操獲兗州作根據地,若無荀彧這般士族大佬于幕后調度,他豈能消化兗州?兗州本土士族皆非善茬。即便不與曹操拼個魚死網破,時不時使絆子,也能把曹操坑慘。即便曹操有諸多助力,攻徐州時,兗州險些盡失,僅余三縣,此乃荀彧力保之果。
接下來談第三個問題,世間之愛與恨皆非憑空產生。曹操何以能跨越邊界進入東郡?又為何會被推選為兗州刺史?還能讓驁馴的青州黃巾軍歸降?其背后存在著諸多錯綜復雜的因果關聯。
若曹操幼時未一心隨袁紹,袁紹或許不會表其為東郡太守;若袁紹未手忙腳亂,或許也不會讓曹操進駐東郡。若曹操非敢沖敢打,兗州地方勢力或難推他為刺史。若曹操未冒風險廢淫祀,山東人民不會視其為民著想,他也難以收降青州黃巾軍,畢竟百姓對官老爺積怨已久,怎會輕易投降?
曹操最終成就非凡,位極人臣。然而此前,他歷經磨難,該受的苦一個不少。生活便是如此,成功絕非輕易可得,更無憑空而降,即便僥幸獲得,也未必能長久擁有。
最后,來個簡潔的收尾!曹操進入東郡后的接連大獲成功,是他始料未及的。“但憑初心,莫問前程”的意義便在于此。很多事,以我們當下的情形,未必能考慮周全,既然這樣,認準方向奮勇前行便是上佳之選。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