紹興是一座沒有圍墻的博物館,作為全國首批歷史文化名城,紹興古城已經經歷了2500多年的風雨歷程。其獨特的越族文化和人文風情堪稱歷史杰作,吸引了眾多游客前來探索。然而,隨著大運河文化帶建設的推進,紹興古城申遺工作也面臨著重大課題。在此背景下,引入生態博物館的概念可以為紹興古城的改造更新提供新的方法論。生態博物館是一種結合了傳統和現代的保護理念,注重社區參與和文化遺產保護的綜合性保護方法。這種保護策略不僅有利于實現遺產保護與經濟社會發展的平衡,而且還有助于推動紹興古城全面復興。紹興古城作為歷史文化遺產的重要組成部分,其保護和利用對于傳承和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具有重要意義。因此,我們需要積極探索生態博物館在紹興古城保護和利用中的應用,并采取有效措施確保其可持續性和長期性。這需要政府、學術界、文化遺產保護機構和社區居民等多方共同參與和努力,以實現文化遺產保護與經濟社會發展的良性互動。
一、活態博物館的價值理念
活態博物館是一種新型的博物館形式,強調了原真性保護、社區參與和文化認同等價值理念。Eco-museum理論源于20世紀70年代的法國,其中“eco”不僅指生態學或經濟學,而是指社會生態系統。在當今日新月異的城市空間中,對歷史街區與運河遺產廊道的保護需要更加靈活。活態博物館不僅重視傳統城市肌理的空間元素,同時也注重面向未來的生活價值方式。活態博物館將當今的文化現象和生活場景視為未來的文化遺產,從而實現了保護和延續的功能并重。因此,“活態”具有更寬泛的內涵和操作性,能夠更好地體現城市歷史文化遺產對于城市的價值。在未來,我們應當繼續探索和拓展活態博物館的理念和實踐,以實現更加全面和可持續的文化保護和利用。
傳統博物館與生態博物館的比較
二、大運河歷史視野中的紹興古城
紹興,這座古老而充滿魅力的城市,以其深厚的歷史文化底蘊、獨特的自然風光和豐富的非物質文化遺產而聞名于世。在歷史的長河中,紹興不僅是中國古代文化的重要發源地之一,更是大運河沿線最具代表性的城市之一。大運河作為中國古代的重要水運通道,不僅促進了南北經濟文化的交流,也深刻影響了沿岸城市的布局與發展,其中,紹興古城便是一個典型的例證。作為大運河的重要節點,其地理位置的優越性使其成為了運河沿線的交通樞紐與商貿中心。大運河不僅為紹興帶來了繁榮的商業活動,也為這座城市的文化交流提供了便利,使得紹興成為了一座匯集南北文化、融合東西智慧的古城。它不僅是歷史的博物館,更是現代生活的舞臺。一系列富有特色的文化旅游項目,如魯迅故里、沈園、書圣故里等,吸引了無數國內外游客前來體驗。
紹興古城西小路西北全景(1911年)
圖片來源:《圖說紹興水城》
紹興古城西小路西北全景(2024年)航拍
然而,盡管古城保護與更新取得了顯著成果,但仍存在一些問題。回顧古城更新歷程經歷的主要階段,在近現代時期,許多地方拆除了古城墻和古建筑,進行了填河拓路等改造。隨后,隨著改革開放的推進,古城的更新主要服務于經濟發展,城市廣場、主干道改造、以及歷史建筑的新建成為新的風尚。近年來,隨著對古城歷史價值的重新認識,保護與發展的關系被重新審視,原真性保護和整體性保護的理念得到了重視。紹興古城的名城保護工作取得了顯著進展,包括修繕文物保護單位、整治歷史文化街區、保護水鄉風貌等。還專門成立了名城辦,名城保護工作取得了顯著進展,修繕了文物保護單位,整治了歷史文化街區,保護了水鄉風貌,形成了名城保護的“紹興模式”。在整個古城保護與發展過程中,八大歷史街區保留面積約占古城面積的1/5,新一批文化建筑(如古城數字館、徐渭紀念館、王陽明紀念館、蔡元培紀念館等)成為旅游熱點,但仍有許多與古城相連接的運河文化要素(如迎恩門水街、米行街等)被拆除重建,這無疑對古城的歷史延續性造成了影響。
王陽明故居遺址
舊圖來源:紹興市鑒湖研究會
王陽明故居改造后場景
迎恩門20年前后對比
城東米行街拆遷前后
三、基于活態博物館理念的
紹興古城更新策略
紹興古城的更新圍繞其空間要素、集體記憶和生活方式展開,旨在全城申報世界文化遺產,重現江南水城的生動景象,賦予古城在新時代的活力。
(一) 以申遺為目標的更新策略
活態博物館理念強調對原真性的保護。紹興古城占地9.09平方公里,古城的空間構成要素涵蓋了傳統的民居、公共建筑、水網密布的街巷網絡以及整體的城市規劃布局,這些元素共同構筑了古城深厚的歷史底蘊,是紹興獨有的地理特征與生活智慧的結晶,成為世界級文化遺產的重要基石。2006年,在第二屆文化遺產保護與可持續發展國際會議上,形成了各方共識的《紹興宣言》;2019年,紹興頒布實施了《紹興古城保護利用條例》;2023年,《紹興市國土空間總體規劃(2021-2035年)》提到,要“創造條件啟動古城申遺,建設世界級文化之城”;2024年“7·15”紹興古城保護日主題活動上,紹興古城申遺創新中心成立,標志著紹興在文化遺產保護與創新發展方面又邁出了重要一步。古城申遺關鍵因素是考古,紹興稽中遺址、越國水利考古、亭山遺址群、大湖頭遺址等相繼發掘,首次在紹興古城和內越國都邑外圍存在越國的大型建筑基址和水利系統,充分展現了紹興厚重的歷史底蘊和清晰的歷史文脈。紹興古城是世界文化遺產中國大運河邊重要的城市,還要不斷加強古城城址考古,發掘南宋以來形成的城市空間格局和人文風貌遺存。以最小的干預,最好的保護,為世界奉獻一座活著的千年古城。
紹興稽中遺址現場 圖片來源:
《走近浙江紹興稽中遺址 觸摸2500年前越國歷史》
人民日報客戶端浙江頻道 劉軍國
(二) 構建古城更新的動力機制
活態博物館理念強調以城市居民為核心,旨在激活他們的參與感與歸屬感,從而推動古城的有機更新。這一理念的實施,需要精細的策略設計,以確保在維護公共利益、合理分配資源、確定不同資源保護程度等方面取得平衡。如何平衡不同主體的關注點,確保公共利益屬性,確定不同資源類型的不同保護程度等。可以從政策驅動、經濟激勵、社會參與和技術支持四個方面探討古城更新的動力機制。政策是古城更新的重要推動力。在現有的保護與創新政策中,引導鼓勵企業和個人參與古城更新項目,提高更新的積極性;經濟激勵是古城更新的關鍵動力,通過拓寬融資渠道,適度開發文商旅項目,創收反哺古城更新,謀劃一批新興產業,提升古城的經濟活力;社會參與是古城更新的基礎動力,通過宣傳教育、社區活動等方式,吸引青年創客入駐,提高公眾對古城保護與更新的認識,古城專家學者智庫提供專業意見,確保更新的科學性和合理性;技術支持是古城更新的保障動力,利用數字化技術,建立詳細的古城數據庫,研究綠色可持續發展技術,引入智慧古城系統,提高更新的精細化水平。只有通過多方力量的共同努力,才能在保護歷史文化遺產的同時,實現古城的現代化發展,讓古城煥發出新的生機與活力。
(三) 制定古城更新的計劃路徑
活態博物館的核心理念在于保護與發展之間的和諧共存,它主張在尊重歷史文化遺產的基礎上,促進城市的可持續發展。建議制定一份科學的運河古城更新規劃,形成古城申遺項目一覽表與時間節點計劃,推進古城更新進程。首先要在文化與空間的雙重視角下作系統評估,調查各方主體對古城更新的期待;其次研究文化自信與經濟發展并重的更新模式,進一步研究周邊的自然環境、文物的人文環境、歷史功能和建造者設計意圖,突出文物古跡的主題地位,通過創新創意吸引社會資本投入,實現古今之間的對話與可持續發展;再次建立階段實施與動態反饋機制,明確分階段目標,制定詳細的實施計劃,通過跨部門協作,形成合力,推動各階段目標的實現。設立多元化的反饋渠道,鼓勵居民參與討論與決策,增強社會共識。
紹興古城承載著江南獨特的文化氣韻,其“三山萬戶巷盤曲,百橋千街水縱橫”的東方水城形象,堪稱世界城市規劃的典范。古城的更新與發展需要持續創新,源源不斷的活力才能清澈如新。申報世界遺產為復興古城提供了契機,但如何在新時代煥發新的生機仍是一個挑戰。唯有明確紹興古城更新的目標定位,構建有效的動力機制,并制定科學的規劃路徑,才能確保更新在正確軌道上推進,實現歷史遺產與現代發展的有機融合。
紹興城內河
文本圖、照由作者提供
end
轉載請注明來源
編輯:程雪婷
審核:戴秀麗
總期:787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