熟讀杜甫,不難發現,他的詩歌不僅數量多,題材廣泛,幾乎涵蓋社會生活的每一個角落。
從寧靜美好的山水田園“清江一曲抱村流,長夏江村事事幽”;到邊塞戰爭的悲壯蒼涼“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從個人情感,家庭瑣碎的溫馨“老妻畫紙為棋局,稚子敲針作釣鉤”;到心懷國家大事“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
他統統都寫,他又無一不寫,無一不深情。
就比如我們今天要讀到的《縛雞行》。看似是一個故事,實際是杜甫的情感寄托,是他心中的家國天下,是千千萬萬黎民百姓。
縛雞行
唐?杜甫
小奴縛雞向市賣,雞被縛急相喧爭。
家中厭雞食蟲蟻,不知雞賣還遭烹。
蟲雞于人何厚薄,我斥奴人解其縛。
雞蟲得失無了時,注目寒江倚山閣。
公元766年左右,唐王朝經歷過安史之亂后,國力大大減弱,各地大小藩鎮割據、爭搶地盤。
這時候,杜甫結束“五載客蜀郡,一年居梓州”的生活,移居夔州白帝城,盡管生活變遷,但他仍是那個“窮年憂黎元”的詩人。
久居浣花溪畔,杜甫過上了田園生活,但心里仍有所寄托。于是,他用《縛雞行》講了一個淺顯的小故事。
小奴把雞綁得嚴嚴實實,打算拿到集市上賣掉。那只雞正拼命掙扎,試圖逃脫厄運。
原來家中有人念叨:雞要是就在家里,就會出去找蟲蟻吃。但是,上天有好生之德,不如把雞賣了,這樣雞兒就吃不著蟲子。蟲子就安全了,
可是,他們壓根兒沒想到,這雞一旦賣出去,就成了案板上的肉,就會變成辣子雞丁、大盤雞什么的。
這事兒讓杜甫知道了,他讓小奴放掉雞兒。
完事后,他靠在樓閣上,注目寒江,思潮難平。雞和蟲子的遭遇,其實是這天地間眾生共同的悲劇。而很多時候,人真的是管不了這么多。
杜甫這首《縛雞行》只不過是用《孟子》的一個故事,換一個講法罷了。
有一天,齊宣王走在路上,看見有人牽牛經過。而那牛渾身哆嗦得厲害。于是,他就好奇地問,用牛做什么。
那人回答:得殺它祭鐘。
齊宣王聽后說,你看這牛都嚇得,無罪無過就要被殺,我實在不忍心。
對曰:那釁鐘的事咋整?就不辦了?
齊宣王想了想說,這妞實在太可憐了,這樣吧,換頭羊。換頭殺頭羊吧。
這事后來傳到孟子耳朵里,他說,你只看到牛的恐懼,而生憐憫,于心不忍??墒?,可你沒看到羊,它其實也一樣,嚇得發抖。照你這邏輯,羊圈里恐怕都是恐懼的氣息了。
以小易大,用羊換牛。你以為羊不知道嗎?如果你要真有愛心,關愛動物,牛和羊一個都別選,這才是正道。
杜甫說,無論時間空間怎么變化,眾生之悲無了時。
所以,他“倚山閣”,“注目寒江”,思緒萬千,想必內心極為難受。
自安史之亂后,民不聊生,杜甫心里雖有“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風雨不動安如山。”之志,但現實卻是心有余而力不足,這并非他一人之力所能改變的事情。#深度好文計劃#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