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系列重磅刺激政策,砸得人頭暈目眩。
繼一行一局一會之后,9月26日,政治局會議召開,又釋放出一系列經濟刺激的信號。
單從會議本身判斷,這次全面的經濟刺激政策,就非同尋常。
據外媒報道,一行一局一會的政策,是緊急研究了兩天,熬了一個周末,然后公布的一系列重磅政策。
這次的政治局會議也非同尋常,因為按照慣例,聚焦經濟的會議會在4月末、7月末和11月末才會召開,而這次9月末就召開了,說明也是臨時安排的會議。
緊急召開會議這個異常行為,以及出臺的一系列重磅政策都說明:趨勢,確實要變了。
跳出一些常見的政策,比如放松貨幣、放寬財政,加快發債等等,我們重點看一下趨勢性的逆轉跡象:
1、罕見提出:要促進房地產市場止跌企穩;調整住房限購政策;
以前我們的政策用語,基本上都是“適時調整優化房地產政策”、“因城施策”、“消化存量住房”等等。
現在給出了新的政策方向:調整住房限購政策。
現在全國除了北京和上海核心區域,其他地區早就取消了限購政策。
因此可以預計,北京和上海核心區域的房子即將取消限購。
另外,本次會議還提出了一個新的目標:要促進房地產市場止跌企穩。
這種提法,以前在會議中相當罕見,尤其是針對房地產領域。
樓市下跌引起的問題,確實得到了上面的重視,而且上面表態了,希望地產止跌企穩。
所以,如果地產持續下跌,那么救市的政策會一直加碼。
比如,全面取消限購,購買多套房跟首套房政策一樣。
換句話說,以前限制炒房的政策,將全部取消。雖然“房住不炒”并未廢除,但是從政策看,以后可能將允許炒房了。
從今天的市場表現來看,房地產板塊午后狂飆,萬科A漲停;相應地,白酒板塊也跟著起飛。
這些都是建立在房地產政策大放松的預期之上。
我們如何看待這個事情呢?
可以參與資本市場,但是參與樓市要謹慎,因為根據國際經驗,樓市信仰破滅之后,下跌趨勢都是以10年為單位。
2、罕見提出:要幫助企業渡過難關,進一步規范涉企執法、監管行為。
這個表述的針對性非常強,而且跟以往的大趨勢截然相反。
最近兩年,各地的土地財政基本上都歇菜了,但是財政支出又是剛性的,那么缺錢怎么辦?
很多地方的選擇,要么加大對老百姓的罰款,要么加大對企業的罰款。
但是本地又沒有企業,或者本地企業沒錢怎么辦?那就去搞外地的企業。
“遠洋捕撈”這個詞就火了。
因為只要本地的老百姓使用外地企業的產品,只要本地的老百姓報案了,那么他們就可以去外地抓人。
這嚴重影響了企業的正常運轉,以及嚴重打擊了企業家信心。
于是,本次會議明確:進一步規范涉企執法、監管行為。
注意,“規范……監管”,這種說法太陌生了。
因為從2015年以來,我們各領域基本上都全面進入了嚴監管周期,各政策文件口徑都是“加強……監管”,而“規范……監管”實在太罕見了。
這也說明,從政策文件上,確實體現了對民營企業的呵護。
但是還是那句話,民營企業要的不是什么利益傾斜,而是安全感。
這個政策能改變企業家缺乏安全感的現狀嗎?
3、罕見:讓利于民。
本次會議原文:加強對大齡、殘疾、較長時間失業等就業困難群體的幫扶;要加強低收入人口救助幫扶。
再結合前兩天的政策:降低存量房貸利率,平均降幅0.5%;
民政部、財政部聯合部署在新中國成立75周年之際,向特困人員、孤兒等困難群眾發放一次性生活補助;
發布關于實施就業優先戰略促進高質量充分就業的意見指出,提高勞動報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加強對企業工資收入分配的宏觀指導。
這跟以前確實不一樣了。
讓利于民,重視老百姓,呵護消費者信心,是我們一直呼吁的重點。
最近一連串的政策,也確實跟我們一直呼吁的點相吻合,這其實代表了經濟發生思路的重大變化。
經濟邏輯是:
1、現在面臨的是供給過剩,最大的問題是需求不足;2、內循環的經濟模式,由“世界工廠”轉為“世界市場”,老百姓角色由生產者轉為消費者;3、經濟增長由投資拉動轉變為消費驅動;……
這些都要求:讓利于民。
讓利于民絕對是一件好事,而且是未來的大勢所趨。但是,我們需要注意的是什么呢?
國家對老百姓補助的時候,得確保補助到位,讓錢真正到需求的人手中,不能被有關系的人半路截胡,也不能被基層組織半路截胡。
另外,補助政策要盡可能合理,比如補助范圍盡可能大,補助額度可以適當降低,不能只是為了樹立典型案例。
因為相對于其他周邊農村人口來說,現在的貧困戶、低保戶的補助確實很高,這使得誰拿到貧困戶或低保戶名額,誰就一躍成了當地的上層,比如低價分保障房、看病高額報銷、每月高保障等等。
當然,這個補助確實也不高,但是由于周圍人收入太低了,保障太少了,貧困戶、低保戶稍微得到一丁點兒政策利好,他們的經濟狀況就立馬翻身了。
最后,尊重勞動者,保障勞動者的權益,國家要帶頭做榜樣。
比如,在法定假期放假的時候,調休別這么惡心人,實實在在地多給老百姓放幾天假。還有考公的時候,取消35歲年齡門檻等等。
不能把呵護勞動者權益的任務全押到企業身上,否則企業成本太高,自然難以為繼。
4、罕見提出:產業西遷。
這次政治局會議上并未提產業西遷的事情,但是《關于實施就業優先戰略促進高質量充分就業的意見》提及了:引導資金、技術、勞動密集型產業從東部向中西部、從中心城市向腹地有序轉移。
其實,我們早在2023年4月份的《別讓低端產業跑了》文章中就提出了類似觀點:我國地域寬廣,地區發展不平衡,廣大中西部地區需要所謂的“低端產業”。
我們在《高層首次提“低端產業”:不能退出 不許外逃!》文章中,詳細講了為何需要低端產業,產業西遷的意義,以及產業轉移至東南亞不合理。
問題是什么呢?
大家思考一下,同樣的薪資水平,為啥沿海企業“淘汰”的產業,寧愿去東南亞,也不愿去中西部地區呢?
營商環境。
實事求是的講,北方地區、中西部地區的營商環境跟長三角和珠三角天壤地別,而且營商環境的趨勢是變差的,尤其是在財政收入大幅下滑的大背景下。“扶持一個企業我沒本事,搞垮一個企業太容易了”。
所以,我們需要超越經濟層面的大調整,這樣才不會讓產業西遷停留在口號上。
對照一下,“振興東北”,這句口號提了幾十年,也砸了數萬億的資金,但是仍然沒什么實質性變化。
最后,跳出政策,分享一下我們這個社會規律:
沒有什么一成不變,沒有什么是鐵律,有的只是實用主義。
沒有什么一盤大棋,沒有什么精細布局,有的只是不得已。
以前無論是沒有認識到經濟問題的嚴重性,還是由于外部環境的制約不敢放開手腳,現在的情況變了。
趨勢轉變為:刺激經濟,不計成本地刺激經濟。
接下來一個關注點是:通脹。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