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最多彩的秋天在哪里?
9月已到下旬,秋色開始四處撩人:北京人還在等著香山紅葉和故宮墻外的銀杏,婺源的曬秋已經在為徽派粉墻黛瓦增色,江南園林里桂花開始馥郁繚繞,南疆的胡楊林也在暗暗醞釀一片金黃……
幾場秋霜之后,東北秋色“蓄勢待發”。 攝影/申一霖
而作為中國最早進入秋天的地區,東北,正在以廣袤的森林面積,創造著屬于自己的“秋日神話”。
大、小興安嶺和長白山橫亙在這片土地上,像稠密植被編織出的一條綠色絲帶。秋霜一降,這條絲帶就成了中國版圖上最為濃烈絢爛的一筆。而如果你想在這條綿長的秋色帶上找到一個色彩最為繽紛的點,那這個點無疑就是“中國林都”:
伊春
圖/視覺中國
廣袤的森林和豐富的樹種,使伊春成為“東北秋色擔當”。
地處黑龍江東北部、小興安嶺腹地的伊春,森林覆蓋率高達83.8%,是中國最大森林城市。驚人的森林面積和負離子含量,讓它在剛剛過去的這個夏天成為不少都市人的避暑秘境,但要論這個城市最美的季節,那無疑還是秋天——相比于秋日北京的爽朗富麗,西北的蒼茫遼闊,抑或江南的文人格調、田園意趣,伊春的秋天,展示的是大自然更為原始熱烈的一面。
300多萬公頃森林和1390多種植物成就的“五花山”盛景,多彩浩瀚但毫不蕭索,將東北那種直給的熱鬧演繹到極致。來自黑龍江和松花江的702條河流,又為伊春秋色平添幾分溫柔靜美。這個因林而生、因林而興的城市,究竟還藏著多少秋日的驚喜?
五花山不是山
是小興安嶺的極致秋天
中秋一過,各地都進入了加速入秋模式。伊春人卻在忙著跟外地網友解釋:
五花山不是一座山,是出現在我國針闊葉混交林帶的一種秋景。要問哪里的五花山最好看?那當然是咱伊春了!
綠、白、黃、紅、紫、橙……小興安嶺的色彩交響曲。 攝影/申一霖
每年9月中下旬到10月上旬,伊春就進入了“調色盤時段”。所謂“五花”,并不是特指五種顏色,而是伊春人對斑斕山色的一種樸實形容:紅松、落葉松、茶條槭、蒙古櫟、白樺、稠李等一眾植物在秋天呈現出綠、白、黃、紅、紫、橙等顏色,每種顏色又因位置和光照的不同有深淺與飽和度的差異,它們層層渲染在小興安嶺的山地和丘陵上,時而激昂時而溫柔,像色彩譜寫的交響樂章,再高超的畫師看到也會失語。
五花山色彩圖鑒(不完全版)。 制圖/九陽
如果你在這個季節坐上從哈爾濱到伊春的火車,或者開車行駛在烏帶公路上,就能理解伊春人對小興安嶺那種獨特的感情。“八山半水半草一分田”的伊春,山脈海拔普遍不高,大片低山丘陵層層相連,便構成了成群起伏的嶺。每一片嶺又都被繁茂的森林包裹,以至于消失了邊界。城鎮就像一條珠線穿插期間,像被森林抱著,當成片的樹木開始變色,整座城市就被高飽和的色彩裹挾,躲都躲不開。
行駛在烏帶公路上,像走進一場秋天的童話。 攝影/Keshav
這成片的森林中,最讓伊春人引以為傲的,還得是五營區的紅松原始林。這是亞洲現存面積最大、保存最完整的紅松原始林,已經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納入世界人與生物圈保護區網絡。
溫寒濕潤、四季分明的氣候和肥沃深厚、排水良好的黑土地,為這一從2500萬年前演化至今的珍貴樹種提供著最佳的生長環境。高23米以上的紅松,樹身得兩個人合抱,被依林而生的伊春人敬若神靈。此時,五營國家森林公園的松林還是一片翠綠,飽滿的松塔已經引來了不少小松鼠來覓食,松香和帶著涼意的潮潤空氣吸入肺腑,足以洗刷一切身心的塵霾。
五營紅松原始林,秋林秋水相映成趣。 攝影/趙高翔
而對于伊春的秋天來說,僅有森林鋪出的色彩是不夠的。黑龍江和松花江的豐富水系在伊春形成了眾多湖泊、沼澤、濕地和飛瀑,小興安嶺億萬年的地質變遷又在這里留下了豐富奇崛的花崗巖石林,連片的山水林木為包括國家一級保護動物白頭鶴在內的各種野生動物提供著穩定的棲息地……大大小小的河流將山脈、森林、怪石、鳥獸串聯在一起,共同繪制著伊春靈動又富于層次的秋日畫卷。
攝影/張偉,申一霖,羅西
伊春森林濕地面積大且集中連片,
為白頭鶴等野生動植物提供了穩定的生態系統。
這其中,又以湯旺河和黑龍江沿岸的風景最為出眾。湯旺河是松花江干流的北岸第一河,也是伊春流域面積最大的河流,被伊春人視為母親河。秋日汛期已過,盈盈河水映著五彩秋林,四周澄明靜謐,只有花栗鼠孜孜不倦啃食葵花籽的“科科”聲。在湯旺河國家公園,你還可以看到千姿百態的花崗巖石林,近百座形態各異的石峰散落在林海間,像山水畫里硬朗的幾筆,又為這幅秋色圖增添了幾分剛柔相濟的美感。
而在中俄界江黑龍江嘉蔭段,隨著江水涌動的方向,高山峽谷、平原灘涂、大小島嶼和俄羅斯建筑一 一在眼前展開,又是一份別樣的秋日風情。日落之時,站在界江的游船上,太陽被溫柔綿延的樹林托舉,江水被天空染上浮金,時光在這里靜止,只有清冽的風在耳邊悄悄提醒,這是無法被替代的北國秋天。
攝影/邰行健
以湯旺河為代表的大小河流,為伊春秋日注入靈動的神韻。
秋日的頂級豐饒
在伊春的山珍江鮮里
就像黑龍江人的性格一樣,伊春的秋天永遠是慷慨的。除了大片大片的醉人秋色,森林和江水還在用孕育多時的山珍江鮮給秋日以饋贈。五花山的深處,到處都是豐收景象。牧民趕著在山上散養了一個夏天的牛群,浩浩蕩蕩地回家了;林區的人忙著打松塔、采蘑菇、摘木耳;小孩兒們惦記著山里的最后一波漿果,走到哪手上都拿著串山丁子、醋栗 、五味子;黑龍江邊的嘉蔭縣剛舉辦完今年的魚王拍賣大會;老人們在自家院子前曬油豆角、粉條,好安心度過接下來長達小半年的漫漫冬日。
圖/視覺中國
超長日照時間和晝夜大溫差,讓東北木耳格外肥厚。
圖為林區人采摘秋木耳。
雖然還不到十月,下過一場初雪的伊春已經很冷了,五六點的早市兒上,油條、包子、羊湯騰騰冒著熱氣,可伊春人最關心的,還是以紅松子、榛蘑為首的一眾“山珍”。外地人只知道東北紅松子油潤飽滿,有格外馥郁的松香,可只有伊春人才知道,這種昂貴堅果得來有多么辛苦:野生紅松需要生長50年才能開始結籽,松子成熟又要兩年,到了秋天打松塔的季節,林區人需要爬上20幾米高的松樹把松塔打下來運下山,再一步步過水、開口、笨炒、吹皮子……才能最大程度保留它原始的松香。
右圖/圖蟲·創意,攝影/魔影游俠
開口紅松子和野生榛蘑,伊春秋日早市上的“尖貨”。
左圖 攝影/陳默田
“笨”在東北不僅是一個褒義詞,甚至可以理解為一種東北精神:高緯度氣候讓這里的作物需要更加漫長的生長期,東北人就在這一年年的等待中養成了一種對食物絕不糊弄的鄭重和耐心。體現在伊春,就是早市兒上格外飽滿的松子、山核桃、榛子,汁水充盈的都柿(藍莓)、托蓬(樹莓)、軟棗獼猴桃,鮮得能讓小雞掉魂的榛子蘑。
在東北,撿蘑菇是一項以家庭為單位的娛樂活動,到了秋季采蘑黃金時段,林區人經常三四點就提籃進山,找還沒被發現的蘑菇窩。發現了還不敢吱聲,只能偷著樂,因為山上采蘑菇的人可能比蘑菇還厚。新鮮的蘑菇一部分回家現炒、包餃子,更多的曬干等冬天燉小笨雞吃。
攝影/上海去哪吃(meishi388)
各種“燉”是東北地區的飲食共通點,也是伊春人貼秋膘首選。
“姑爺領進門,小雞嚇掉魂”,說的就是東北名菜:小雞燉蘑菇。這道菜精髓一在林區散養的小笨雞,一在野生榛蘑。小興安嶺的蘑菇種類繁多,草蘑、猴頭菇、榆黃蘑……但燉雞首選還得是長在樹根上的榛蘑,在伊春人眼里,只有這種蘑菇才能最大程度激發出山雞的油脂和香味。冬天下大雪,柴火燒的大鍋里,小雞蘑菇咕嚕咕嚕飄著熱氣,一家人盤腿坐炕上專挑蘑菇吃,那滋味,真嘎嘎香!
而在黑龍江畔的嘉蔭縣,早市兒上的頭牌就得是品種繁多的江魚了。黑龍江的魚實在太多,黑龍江人自己都記不全,就把自己最常吃、最美味的魚編成了一句話,叫“三花五羅十八子”。“三花”是鰲花、鳊花、吉花,“五羅”是哲羅、法羅、雅羅、胡羅、銅羅,“十八子”是嘎牙子、鯽瓜子、川丁子、鰱子、花里羔子……冷冽的江水讓這些魚肉質格外緊,做燉魚也格外鮮美。
嘉蔭江魚,肉緊、質嫩、味鮮,是林都人的餐桌頭牌。 圖/視覺中國
農忙過了,秋收還沒到,林區人很多都會選這個時間段結婚辦喜事。兩天的流水席,燉魚或者糖醋魚總是席上的重頭戲。一村的鍋碗瓢盆、桌椅板凳、還有新收的毛豆、木耳、沙果……都被搬到辦喜事的家門口,院子里桌上地下都是準備好的食材,戶外現搭的爐子支起大鍋,等久經考驗的師傅施展手藝。院子那邊,小孩子手里拿著山丁子串兒,已經眼巴巴地等著吃席了。
當炊煙從絢爛的山色中裊裊升起,你會突然明白,什么才是伊春秋天最迷人的地方。當流水線的生活讓太多人失去對季節的感知,這片土地在用它最初的熾熱,提醒我們什么才是真正重要的東西:是不會停止生長的樹木,是沒有被污染的河流,是年年定時守信,將豐美食物一一捧出的自然,是四季更迭中,永遠不會摻假的煙火人情。
攝影/申一霖
依林而生的伊春人,對自然節律有靈敏的感知。
伊春湯旺縣,炊煙在五花山中徐徐升起。
文 | 李歪歪
圖片編輯 | =G
設計|九陽
頭圖攝影 | 趙高翔
封圖攝影 | 申一霖
參考資料
《伊春林區森林和濕地資產與生態系統服務價值評估研究》,韓玲,費澤
《小興安嶺“五花山”的“色彩”是怎么來的?》,伊春森林博物館
本文系【地道風物】原創內容
未經賬號授權,禁止隨意轉載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