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751年,大唐東北,河東、范陽、平盧三鎮,刀光閃爍歸一人——安祿山。
從東北到西南,千里防線,九大重鎮,祿山兄占了三分之一,堪稱盛唐將星里的“當紅炸子雞”。
此時安祿山,玄宗寵,貴妃愛,宰相捧,不要太得意。
雖然唐玄宗和楊貴妃被安祿山一臉假忠厚迷惑雙眼,可安祿山卻沒有被唐玄宗和楊貴妃平易近人和藹可親迷惑。
他明白今天唐皇楊妃喜歡安祿山,明天就看重安祿水了,所以他要不停前進才能保證山永遠是山,堤壩打牢,沒有水流。
為保證地位,工作必須從兩方面開展,這兩方面都和“馬”有關,一內一外。
內部,大唐朝廷,靠拍好皇帝貴妃的馬屁;外部,大唐邊疆,靠騎馬砍人撈人頭取戰功。
安祿山曾經的策略是盛情邀請突厥契丹部落首領來他這里好吃好喝好招待,美酒美味美女,胡姬迷了雙眼胡琴亂了心扉。
一頓歌舞酒肉之后,把這群站都站不穩的頭領都砍了,人頭送到長安領賞。
這種辦法試一次行兩次OK三次還能騙傻子,屢試就不行了。
誰都不傻,長期發生到安祿山這里吃飯首領莫名失蹤事件都明白是怎么回事兒。
所以,八月,安祿山決定主動出擊,來一次突襲,一改往日騙的作風,硬剛一把,也算是騙其不來攻其不備。
這次突襲,安祿山聚集三鎮六萬精兵。
當時,范陽九萬多人,平盧一萬七千人,河東五萬五千人,河東鎮治所在太原,安祿山只掌管不足一半兵馬,也就是說安祿山手上大約13萬兵馬,使用接近一半兵馬發動進攻,可見安祿山下了血本。
搞突襲最怕迷路,為保證路途順暢,安祿山還安排投降大唐的兩千奚族騎兵做向導。
六萬盛唐大軍,從平盧出發,奔襲千里,到達土護真水,也就是現在內蒙古老哈河。
大雨,天不助安祿山,也可以說是老天警告安祿山不可再進。
可安祿山立功心切,一副我有多大膽馬就跑多遠的心態。親領精兵又狂奔三百里,直沖到契丹大帳。
可此時,安祿山軍遇到兩個嚴重問題。
一是由于跑得太猛,人困馬乏,再投入更猛烈的戰斗肉體精神估計都扛不住。
二是陰雨天氣對長期在雨里奔襲唐軍弓弩損傷很大,弓弦都松弛了,威力大減。
面對現實問題,大將何思德給出了現實解決辦法:嚇唬。
更文雅的說法是不戰而屈人之兵。
何思德從優劣兩方面分析這件事。
優勢:人多,表面挺唬人的。
劣勢:跑這么老遠,累,真打起來不一定能打贏。
方法:用眼神殺死對方。怒睜雙眼,盯著對方看,堅決不動手,保證契丹投降。
對何思德的計策,安祿山很生氣,原因是不符合他的要求,跑這么遠,刀不沾血馬不踏肉不過癮,我安祿山要的不是不戰而屈人之兵而是戰而取其首級。
安祿山干了件出人意料的事情,要把何思德砍了。獻個計策就要砍人,亙古未有,當年袁紹也只是把田豐下獄。
安祿山這么做主要原因是何思德說到這幾萬士兵心坎里,安祿山要用何思德人頭填充幾萬士兵不想打仗的心。
何思德肯定往自己臉上扇了好幾巴掌,都怪自己多嘴,搞得這么稀里糊涂丟腦袋。
為了多活幾天,何思德表示愿意當先鋒,用實際行動否定自己提出的嚇唬策略。
對何思德這種敢于否定自我,敢于勇往直前的精神安祿山很滿意,結果是兄弟,沖吧。
于是,何思德率領精兵沖向契丹大軍,契丹士兵卻愣在了那里,不是被何思德的勇猛震懾,而是進行人臉辨析。
何思德與安祿山長得很像,古代作戰既沒望遠鏡更沒有人臉識別紅外透視,全靠倆眼辨別。
契丹士兵要確認沖在最前面的是不是安祿山,斬唐軍大帥那可是賞牛羊千頭的。
很成功也很失敗,契丹人把何思德誤認成了安祿山。
契丹大軍生平第一次見到兩軍正面對沖,大帥沖在第一個來砍人的。
有個詞叫眾矢之的,契丹士兵愣神兒過后,刀槍劍戟斧鉞鉤叉全部砸向何思德。
何思德是猛人,不是超人,直接戰死沙場。
何思德死了,可契丹人卻認為死的是安祿山,士氣大振。
更不幸的是,給唐軍當向導的2000奚族士兵也認為安祿山被陣斬。
這2000奚族士兵是典型的誰有利跟誰混,轉過頭和契丹聯手夾擊唐軍。
數萬唐軍真是可憐,雨里跑了上千里,又冷又餓,面對前后夾擊,最后當飽死鬼的愿望都不能滿足,就倒在冰冷的泥水里。
安祿山也打了出道以來最狼狽一戰:中鞍、折冠簪、失履。
說白了就是馬鞍中箭,簪子也折了,基本屬于披頭散發,跑得太快鞋都跑丟了。
比曹操當年割須棄袍有過之無不及。
只帶領20個親兵逃跑,等到契丹追兵回去才逃進平盧軍下轄的師州。
打了這么個大敗仗,肯定得找替罪羊,前面說“擾亂軍心”話的何思德已經醉臥沙場,關鍵是戰場太亂,沒法兒扒拉出他的人頭頂罪。
于是,就殺了左賢王哥解和河東兵馬使魚承仙背鍋。
后來安史之亂另一主角此時平盧兵馬使史思明也參與此次戰斗,只不過史思明腦子活,看唐軍大敗,跑到山谷里躲了幾十天。在山谷的日子還干了件特別有意義的事情:收殘兵。
幾十天整編了一支七百人的部隊。
等到安祿山被部將史定方領兵接到平盧,史思明才領著這七百人露面。
已經安全并且背鍋俠確認過的安祿山此時心情大好,看到史思明還帶回來幾百人,心情更好了。
拽著史思明的手喜笑顏開:有你這種名將,我以后就不用憂慮了。
你是不憂慮,可史思明一身冷汗的后怕。
離開安祿山后,史思明擦著頭上的汗說:如果我早點兒從山里跑出來露面,估計和左賢王哥解一樣當了背鍋俠(思明退,謂人曰:向使早出,已與哥解并斬矣)。
4年后,公元755年,正是安祿山史思明這倆在這場超級失敗的長途奔襲戰中茍活下來的人,造就那場改變歷史驚天地的大亂——安史之亂。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